第一范文网()提供:试题下载、课件下载、教案下载、说课稿、工作总结/计划欢迎访问第一范文网: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一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1.A、B两种气体物质在容器中进行反应,A+3B2C,10℃时反应速率vB为0.3mol·L-1·s-1,50℃时反应速率vA=25.6mol·L-1·s-1,每升高10℃,该反应速率增至原来的A.3倍B.4倍C.16倍D.85倍2.化合价为n的某元素的硝酸盐的式量为z,其氢氧化物的式量为y,则n的值是A.45yzB.45zyC.79yzD.79zy3.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氯化氢气体的摩尔质量等于NA个氯气分子和NA个氢分子的质量之和B.常温常压下1molNO2气体与水反应生成NA个-NO3离子C.121gCCl2F2所含的氯原子数为2NAD.62gNa2O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含有O2-离子数为NA4.根据以下叙述,回答问题。在容积为1L的固定真空容器中,加入3.68gN2O4无色晶体,升温至20℃,晶体逐渐气化成无色气体,并部分离解为红棕色的NO2气体,直至达到化学平衡,N2O4(g)2NO2(g)-57kJ从化学反应刚发生直到化学平衡的全过程中,以下量变化正确(温度不变)的是A.气体总压强减少B.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少C.气体的密度变大D.气体的密度变小5.下列事实可证明氨水是弱碱的是A.氨水能跟氯化亚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B.铵盐受热易分解C.0.1mol·L-1氨水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D.0.1mol·L-1氯化氨溶液的pH约为56.在常温下,100mLpH=10的KOH溶液中,加入pH=4的某一元酸HA溶液至pH刚好等于7(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对反应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c(A-)=c(K+)B.c(H+)=c(OH-)<c(K+)<c(A-)C.V总≥200mLD.V总≤200mL7.通以相等的电量,分别电解等浓度的硝酸银和硝酸亚汞(亚汞的化合价为+1价)溶液,若被还原的硝酸银和硝酸亚汞的物质的量之比n(硝酸银)∶n(硝酸亚汞)=2∶1,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在两个阴极上得到的银和汞的物质的量之比n(银)∶n(汞)=2∶1B.在两个阳极上得到的产物的物质的量不相等C.硝酸亚汞的分子式为HgNO3D.硝酸亚汞的分子式为Hg2(NO3)28.向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时有沉淀生成,且所得沉淀量与所加硫酸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原溶液可能是A.NaAlO2与Na2S2O3的混合溶液B.Na2SiO3与Na2CO3的混合溶液C.AlCl3和CuSO4的混合溶液D.Na2S和Na2SO3的混合溶液9.已知95%(溶质的质量分数)酒精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6.52mol·L-1。47.5%的酒精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范文网()提供:试题下载、课件下载、教案下载、说课稿、工作总结/计划欢迎访问第一范文网:·L-1B.等于8.26mol·L-1C.小于8.26mol·L-1D.无法判断10.历史上最早应用的还原性染料是靛蓝,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靛蓝的叙述错误的是A.靛蓝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B.它的分子式是C16H10N2O2C.该物质是高分子化合物D.它是不饱和的有机物二、填空题11.(8分)(1)常温下,高锰酸钾跟浓盐酸反应,可生成氯气,同时MnO4-被还原成Mn2+。写出这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将H2S跟浓HNO3溶液反应,当HNO3过量时,H2S的氧化产物是H2SO4,反应物HNO3的还原产物是NO,生成物中还有水,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反应中有2.4mol电子转移时,生成的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L,这些NO全部被氧化为NO2,需O2的体积为L(标准状况)。12.(8分)2,4,5—三氯苯酚和氯乙酸反应可制得除草剂2,4,5-三氯苯氧乙酸。某生产该除草剂的工厂在一次事故中泄漏出一种二恶英,简称为TCDD。有关物质的结构式如下:三氯苯酚Cl—CH2COOH氯乙酸请写出:(1)(4分)生成2,4,5—三氯苯氧乙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4分)2,4,5—三氯苯酚生成TCD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3.(10分)在某些酶的催化下,人体内葡萄糖的代谢有如下过程:请填空:(1)过程①是反应,过程②是反应,过程③是反应(填写反应类型的名称)。(2)过程④的另一种生成物是(填写化学式)。)第一范文网()提供:试题下载、课件下载、教案下载、说课稿、工作总结/计划欢迎访问第一范文网:(3)上述物质中和互为同分异构体(填写字母代号)参考答案(一)一、1.B.2A3.C4.B5.D6.AD7.D8.A9.A10.C11.(1)2MnO4—+16H++10Cl—=2Mn2++5Cl2+8H2O(2)3H2S+8HNO3=3H2SO4+8NO↑+4H2O17.928.9612(8分)13.(10分)(1)消去加成氧化(2)CO2(3)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