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之三农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三农问题当代中国经济第三章三农问题第一节三农问题含义第二节存在的问题第三节问题原因分析第四节解决对策先看几幅图片你听到了吗?那是震撼的呐喊。第一节三农问题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它不是中国所特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发达国家较好地解决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后逐渐被媒体和官方引用。实际上“三农”问题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只不过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多,解决起来规模大;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三是中国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三农”概念的提出新世纪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更加关注“三农”问题,首先在提法上对其有了全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其次是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三农”问题用“三个最需要”进行了总结(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任务和遵循原则,并指出“三农”问题是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40年来的改革,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取得很大的发展,但在其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一些潜伏性的危机,这些危机是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成败和政权存亡的大问题,如果不对其及早加以重视和解决,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振荡。第二节存在的问题一、农村问题1.农村土地问题一是土地承包问题十九大: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户1978年冬,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8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20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看到小岗村的巨大变化,高兴地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长期不变,提出了30年不变的时间。江泽民视察小岗村2008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3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继江泽民之后,到小岗村视察,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长久不变。胡锦涛视察小岗村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一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习近平视察小岗村二是宅基地问题宅基地不同于耕地,一直是农民的私产,现在似乎不明不白。宅基地究竟属于谁,农民对于宅基地的处置使用权究竟与承包地有什么不同,宅基地的管理分配怎样才合理,面临若干问题。三是土地权属问题在农地转为非农地过程中,农民作为土地使用者,他们的角色和权益应该如何体现,制度安排如何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稳定农村社会,问题才刚刚受到重视。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纲要土地具有生产功能、保障功能、资产功能、生态功能和公益功能五大功能。其中保障功能在中国是独特的,土地对农民起到一定保障作用。为什么出现对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低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土地功能及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因而往往是对土地的生产功能给予补偿,而对土地的保障功能、资产功能补偿过低。从利益格局来考察,我国的土地配置总体上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市场机制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因此,土地的五大功能应该成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或者重新构造利益分配格局的一个出发点和分配基础。2、基层政权问题当前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问题很多,如执政能力弱化、形式主义泛滥、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和乱作为并存等等。但这些问题都是表面的问题,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最严重、最危险的问题是信任危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矛盾永川大安镇,其财政负债曾高达5261.2万元,而当地的预算内年收入仅有400余万元。按照镇政府的计划每年还款75万,这笔巨债要70年才能还完。重庆海龙村村委会村民住宅重庆西部女子管乐团二、农业问题邓小平——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习近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粮食安全问题党的十九大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9962005200620072010控制指标全国耕地存量(单位:亿亩)18.2618.3118.2719.5118.1814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33亿亩0.18忧思一: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能否守住1994年,有一个叫做莱斯特·布朗的美国学者写了一篇文章《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声称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忧思二: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十年后还有没有农民种田?2.农业政策问题过去农民总结农业的变化有三句话,叫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今天和今后仍然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农”政策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1)1953年至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养育工业政策“多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向“三农”“多取”,主要是通过低价收购农产品,获取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提供积累。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农业税征收条例》,继续延续了2000多年来实行的征收农业税的做法。“少予”在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上,量较小,且资金来源渠道和投向都比较单一。以推进工业化为政策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财税体制: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主要由财政负担,而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主要由农民负担,包括在乡村公路等公共产品上也采取以农民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政策,从农业上取得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养育工业政策的实施,农业剩余大量向工业转移,快速推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到1978年,我国已建设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2)1978年至2001年: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农业养育工业政策一方面在改革中对“三农”实行“放活”政策,逐步解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逐步增加对“三农”“予”的数量。“多取”:渠道增加一是直接向农民收取“三农”的各种税费。二是低价向农民征地。三是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的工资差。四是农村资金通过金融存贷大部分流向城市。“予”:呈增加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先后开辟了支持农业的新的财政来源,财政支持农业的来源渠道、总量、范围和方式发生了如下积极的变化:一是开辟支持农业的新的财政来源渠道。二是财政用于农业农村的支出逐步增加。三是初步改善财政支农结构。四是财政支农方式不合理的格局依旧。(3)二十一世纪初:农业养育工业政策向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转变新世纪之初,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同时,改革以来,特别是1994年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至此,我国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开始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启动,其显著标志是中央明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予”:公共财政的阳光开始照耀农村一是着力建立“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财政支持“三农”资金总量快速增加。三是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四是改变财政支持方式。“少取”:一是取消面向“三农”的各种收费,包括取消、免收或降低标准的全国性及中央部门涉农收费项目150多项,取消农村“三提五统”、农村教育集资等收费项目。二是减免涉及“三农”的税收。除免征农业税外,还对农机、化肥、农药实行免税政策,制定实施了与农产品有关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时按期(次)缴纳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三是全面取消农业税。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废止《农业税条例》,从2006年1月1日起,征收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传统分配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四是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多予少取”政策取向的确立,只是改变了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取向,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从“多予”政策看,城乡二元财政体制开始向一元体制转变,但城乡二元财政体制尚未根除,农业财政支出虽实现快速增加,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在财政的支出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是很低的。从“少取”政策看,农业税被取消了,但通过低价征地、农民工低工资和农村资金向城市流动等新的渠道向“三农”“取”的问题又日益凸显,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4)2017年,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民问题1.农民素质问题(1)科技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知识水平不适应。二是科技素质不适应,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较低。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农民接受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技推广难度较大。(2)卫生健康素质卫生健康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缺乏基本的卫生生活常识,发病率高,健康状况比较差,农民预期寿命比城镇居民低2岁左右。医疗方面:国家在农村虽然说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标准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思想道德素质一是精神空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当前农民的“物质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农民的“精神温饱”却未解决。二是诚信缺失。长期以来农村工作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致使农村诚信缺失问题严重。三是道德滑坡。主要表现形式有:①对婚姻的随意性。②传统美德的丧失。四是农民的小农意识蔓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体思想,弱化了义务观念和国家、集体意识。五是农民拜金主义严重。六是部分农民心理失衡。(4)民主法制素质一是法律制度不完善。二是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较低。2、农民增收问题一是持续增收缓慢忧思三: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如何建立二是城乡差距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农民人均收入134元,相对差距为2.56:1,绝对额差距为209元;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增速为8.4%,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增速为11.4%,二者的相对差距为3.13:1,绝对额差距为14933元。与改革之初相比,城乡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三

1 / 1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