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19届高三5月复习历史主观题训练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页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高效演练1.(2014·广东高考·T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D.皇帝宝座【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信息,宗字是一个会意字,“宗”的本义是指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宗庙,是屋宇之形,则表示祭祀之事,可能表示摆在宫室房间内的祖先牌位。A与题干无关;B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皇帝”名称出现于秦朝。故C最符合题意。2.(2014·江门调研)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B.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C.西周: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D.西周:贵族政治;秦朝,官僚统治【解析】选C。“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说的是贵族政治(宗法制),“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的是分封制,“一统”说的是统一王朝或中央集权,“独制”说的是君主专制,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官僚制.-2-页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由此分析A、B、D正确,而C不正确,因为材料没有反映神权政治,故选择C。3.(2014·韶关一模)《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实行重农抑商B.按职业来划分管理C.实行社会等级制度D.实行郡县制【解析】选B。题干表述的是管仲对民众的管理,A、D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D错误;题中划分标准体现不出等级区别,故C错误;把民众分为军士、农民、工匠、商贾,故B正确。【加固训练】(2014·西城模拟)司马迁认为政府的商业政策应是“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由此可见他主张()A.商业发展应顺其自然B.工商皆本C.应取消商业竞争D.政府应对商业进行引导【解析】选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关键信息是“善者因之”。题干认为政府的商业政策最好的是“善者因之”,认为懂得商业之道的人顺从其发展,D正确;A、B、C都没有从题干中体现。4.(2014·唐山一模)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消费结构B.市场意识C.小农思想D.节俭习惯【解析】选C。从俗语中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故C正确;“养牛为种田”是发展农业,与消费结构不符,故A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市场,故B错误;节俭.-3-页习惯不是题干本质的体现,故D错误。5.(2014·广州二模)右图为《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的纹饰。从上至下,第一层是采桑和习射的场面,第二层是射猎和宴飨的场景,第三层是水战和攻城战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A.战争频繁社会动荡B.青铜制造处于鼎盛时期C.人们开始养蚕缫丝D.人们普遍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解析】选A。“采桑和习射”“射猎和宴飨”和“水战和攻城战”说明铜壶三层纹饰都涉及战争场面,结合战国的时代特征可知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故A正确;青铜制造的鼎盛时期是商朝和西周,故B错误;原始社会已经开始养蚕缫丝,故C错误;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普遍进入农耕时代,故D错误。6.(2011·广东高考·T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选C。根据材料,孟子的主要观点是: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而分析出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由此判断选C。A轻徭薄赋意思是减.-4-页少对人民的剥削,实行宽松的政策,材料没体现;B均贫富与材料不符合,而且孟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此观点与其阶级立场相矛盾;D民贵君轻是孟子观点,但材料没反映出来。7.(2014·新课标全国高考Ⅱ·T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选D。秦朝“以法为教”,西汉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伦理强调“尊尊、亲亲”,这些观念或原则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由秦朝到西晋法律规定的变化正体现了“父为子纲”观念的强化,故选D。私拿养子和亲子的财物属于其权利受到侵犯的问题,而不是权利相同,故A不正确。“血缘亲情逐渐淡化”和“宗族利益受到保护”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C不正确。8.秦以三晋法家指导政治,汉初黄老学说显示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而汉武帝时期的儒家独尊,则是东方齐鲁文化的胜利。这说明秦汉时期()A.统治者的偏好决定政策走向B.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C.忠孝仁义是百家的共同观点D.帝国的政治文化渐趋定型【解析】选D。结合史实可知A忽视了客观现实对文化政策的影响;从秦朝用法家,汉初用道家,可知B“始终”表述与史实不符;忠孝仁义是儒家思想,故C错.-5-页误;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确立、大一统思想形成,故体现出政治文化日益定型,故D正确。9.(2014·北京高考·T12)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A.《春秋》B.《孟子》C.《荀子》D.《离骚》【解析】选D。《春秋》是儒家的代表作,应产生于鲁国,即图中的地区②所在地,所以A不正确。《孟子》记载的是孟子的言论,而孟子生活在地区②,故B应排除。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C不正确。《离骚》的作者屈原是楚国人,生活在地区④,D正确。10.(2014·天津高考·T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6-页(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解析】第(1)题可从材料中“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重农抑商“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总结出孟子和商鞅对商业的不同态度及商鞅对商业的认识,并结合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这一背景来分析其中的原因。第(2)题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因为商人势力膨胀,严重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从而采取了抑商的措施,具体措施可根据材料内容来归纳,同时,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汉武帝时期的其他抑商措施。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11.(2014·东城区联考)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7-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主要发展趋势。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8-页(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孔子的态度,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解析】第(1)题关键信息:克己复礼为仁。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仁、礼思想。第(2)题材料二中流派众多的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材料三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故第一问趋势是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第二问的原因应从政治大一统与文化大一统两个方面分析。第(3)题关键信息:李贽、“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可知材料四反映了对孔子权威的挑战。第一问回答李贽对孔子权威的挑战;第二问则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归纳。答案:(1)核心:“仁”“礼”。(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态度: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孔子的标准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特征: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