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的安装、定位的可接收要求安装-垂直(径向引脚)安装-垂直(径向引脚-元件限位装置)安装-双(单)列直插安装-连接器定位-水平定位-垂直安装-水平(轴向引脚-支撑孔)安装-水平(径向引脚)安装-垂直(径向引脚-支撑孔)定位-水平目标元器件放置于两焊盘之间位置居中。元器件的标识清晰。无极性的元器件依据识别标记的读取方向而放置,且保持一致(从左右到右或从上右向下)。定位-水平可接收-ⅠⅡⅢ极性元件和多引脚元器件的放置方向正确。极性元件在成形和组装时,极性标识要清晰且明确。无极性元件未依据识别标记的读取方向一致而放置。定位-水平缺陷-ⅠⅡⅢ未按规定选用正确的元件。元器件没有安装在正确的孔内。极性元件的方向安装错误。多引脚元件放置的方向错误。电子组装件的验收标准ACCEPTABILITYOFELECTRONICASSEMBLIES2004-9-8定位-垂直目标无极性元件的标识从上向下读取。极性元件的标识在元件的顶部。定位-垂直可接收-ⅠⅡⅢ标有极性元件的地线较长。极性元件的标识不可见。无极性元件的方向从下向上读取。定位-垂直缺陷-ⅠⅡⅢ极性元件的方向安装错误。安装-水平(轴向引脚-支撑孔)目标元器件与PCB板平行,元器件本体与PCB板完全接触。由于设计需要而高出板面安装的元器件,距离板面最少为1.5mm,例如,高散热器件。安装-水平(轴向引脚-支撑孔)可接收-ⅠⅡ元器件与PCB板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不得大于2.5mm,或不得超出元器件安装高度要求H,H的尺寸由客户决定。可接收-Ⅲ元器件与PCB板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不得大于0.7mm。安装-水平(轴向引脚-支撑孔)缺陷-ⅠⅡⅢ由于设计需要而高出板面安装的元器件,距离板面小于1.5mm;例如,高散热器件。安装-水平(径向引脚)目标元器件本体与PCB板平行且与板面充分接触。如果需要,可以使用适当的固定方法。安装-水平(径向引脚)可接收-ⅠⅡⅢ元器件至少有一边或一面与PCB板接触。安装-水平(径向引脚)缺陷-ⅠⅡⅢ无需固定的元件本体没有与安装表面接触。在需固定的情况下没有使用固定材料。安装-垂直(轴向引脚-支撑孔)目标元器件本体到焊盘的距离H大于0.4mm,小于1.5mm。元器件与板面垂直。元器件的总高度不超过规定范围。安装-垂直(轴向引脚-支撑孔)可接收-ⅠⅡⅢ元器件本体与板面的间隙符合表-1的规定。表-1元器件引脚的倾斜角度θ小于15°。安装-垂直(轴向引脚-支撑孔)缺陷-ⅠⅡⅢ元器件引脚的倾斜角度θ大于15°。缺陷-Ⅲ元器件引脚的弯曲内径不符合表-2的要求。表-2:安装-垂直(径向引脚)目标元器件垂直于板面,底部与板面平行。元器件与板面之间的距离在0.3mm—2.0mm之间。安装-垂直(径向引脚)可接收-ⅡⅢ元器件引脚倾斜但倾斜角度θ小于15°。可接收-Ⅰ元器件与板面之间的距离小于0.3mm或大于2.0mm。安装-垂直(径向引脚)缺陷-ⅠⅡⅢ元器件引脚的倾斜角度θ大于15°。安装在外罩或面板上有匹配要求的元器件不能倾斜。例如,LCD。安装-垂直(径向引脚-元件限位装置)目标限位装置与元件和板面完全接触。引脚恰当弯曲。安装-垂直(径向引脚-元件限位装置)可接收-ⅠⅡⅢ限位装置与元件和板面部分接触。安装-垂直(径向引脚-元件限位装置)缺陷-ⅠⅡⅢA、限位装置与元件和板面不接触。B、引脚未恰当弯曲。C、限位装置倒装。安装-双(单)列直插目标所有的引脚台肩紧靠焊盘。引脚伸出PCB板另一面长度焊盘大于1.0mm。安装-双(单)列直插可接收-ⅠⅡⅢ引脚伸出PCB板另一面长度焊盘大于0.5mm。元件倾斜不超过元件高度的上限。安装-双(单)列直插缺陷-ⅠⅡⅢ引脚伸出PCB板另一面焊盘长度小于0.5mm。元件倾斜过元件高度的上限。安装-连接器目标连接器与板面紧贴平齐。连接器引脚的针肩支撑于焊盘上,引脚伸出PCB板另一面长度焊盘大于1.0mm。如果有需要,定位销要插入/扣住PCB板。安装-连接器可接收-ⅠⅡⅢ引脚伸出PCB板另一面长度焊盘大于0.5mm。如果有需要,定位销要插入/扣住PCB板。当只有一边与板面接触时,连接器的另一边与PCB板的距离不大于0.5mm。连接器的总高度符合标准要求。安装-连接器缺陷-ⅠⅡⅢ由于连结器的倾斜,与之匹配的连结器无法插入。连结器的总高度不符合标准要求。定位销未完全插入/扣住PCB板。引脚伸出PCB板另一面长度焊盘小于0.5mm。焊接的可接收要求焊点状况填充和润湿引脚折弯处的焊锡焊接后的剪脚过量焊锡焊接总要求目标焊点表层总体呈现光滑和与焊接零件有良好润湿。部件的轮廓容易分辨。焊接部件的焊点有顺畅连接的边缘。表层形状呈凹状。焊接总要求可接收-ⅠⅡⅢ焊点必须是当焊锡与待焊表面,形成一个大于15°且小于90°的连接角时能明确表现出浸润和粘附。特殊焊接(PWB的慢冷却)可能导致的粗糙、灰暗、颗粒外观的焊点是可接受的。焊接总要求缺陷-ⅠⅡⅢ不润湿,导致焊点形成表面的球状或珠粒状物颇似蜡层面上的水珠。表层凸状,无顺畅的连接边缘。移位焊点。虚焊点。焊点状况目标无空洞区域或表面瑕癖。引脚和焊盘润湿良好。引脚形状可辨识。引脚周围100%有焊锡覆盖。焊锡覆盖引脚,在焊盘或引线上有薄而顺畅的边缘。焊点状况可接收-ⅠⅡⅢ焊点表层是凹面的、润湿良好的且焊点内引脚形状可辨识。焊点状况缺陷-ⅠⅡⅢ焊点表层凸面,焊锡过多致使引脚形状不可辨识。焊锡未润湿引脚或焊盘。焊锡的覆盖不符合《焊点的填充和润湿》的要求。焊锡发白、发灰、粗糙、呈颗粒状。焊点的润湿和填充目标引脚、可焊区周边润湿(焊锡终止面)360°。焊锡的填充率100%。焊锡润湿覆盖率100%。焊点的润湿和填充可接收-ⅠⅡ引脚、可焊区周边润湿(焊锡终止面)大于270°。焊锡的填充率大于75%。焊锡润湿覆盖率大于75%。可接收-Ⅲ引脚、可焊区周边润湿(焊锡终止面)大于330°。焊锡的填充率大于75%。焊锡润湿覆盖率大于75%。焊点的润湿和填充缺陷-ⅠⅡ引脚、可焊区周边润湿(焊锡终止面)小于270°。焊锡的填充率小于75%。焊锡润湿覆盖率小于75%。缺陷-Ⅲ引脚、可焊区周边润湿(焊锡终止面)小于330°。焊点的润湿和填充缺陷-ⅠⅡⅢ吹孔、针孔、空缺等,其焊锡量满足不了焊锡的润湿和填充的可接受要求。需要焊接的引脚或焊盘不润湿。引脚折弯处的焊锡目标焊点达到焊接目标要求。焊锡连接边缘低于引脚折弯处。引脚折弯处的焊锡可接收-ⅠⅡⅢ引脚折弯处的焊锡不接触元器件本体。引脚折弯处的焊锡缺陷-ⅠⅡⅢ引脚折弯处的焊锡接触元器件本体或密封端。焊接后的引脚剪切目标引脚或导线伸出焊盘最大长度LMax为2.0mm,最xi小长度LMin为1.0mm;且未违反允许的最小电气间隙。焊接后的引脚剪切可接收-ⅠⅡⅢ引脚和焊点无破裂。引脚或导线伸出焊盘最大长度LMax为2.3mm,最小长度LMin为0.5mm;且未违反允许的最小电气间隙。引脚的凸出是可辨识的。必须确保有足够的引脚凸出用以固定。焊接后的引脚剪切缺陷-ⅠⅡⅢ引脚和焊点间破裂。引脚或导线伸出焊盘最大长度LMax大于2.3mm,最小长度LMin小于0.5mm;违反允许的最小电气间隙。引脚的凸出不可辨识。无足够的引脚凸出用以固定。过量焊锡目标印刷线路板组装件无焊锡球、泼溅、桥接、网状焊锡等过量焊锡。过量焊锡缺陷-ⅠⅡⅢ焊锡球、泼溅影响了电气间隙。非共电位的导线或元件间形成桥接。网状焊锡影响了电气间隙。过量焊锡缺陷-ⅠⅡⅢ焊锡的毛刺、拉尖违反组装的最大高度要求或引脚凸出不可辨识。焊锡的毛刺、拉尖违反最小电气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