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研究作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课题组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96(2014)03—058—09[内容提要]目前有关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多局限在对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意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难点以及对策分析等方面,缺少对于民族团结进步实效性的注目和探究。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整体考量、系统控制、创新方法、拓展路径、完善理论的同时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顶层设计;具体规划;实效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因其确定的范围,特殊的教育对象和巨大的社会辐射作用而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多年来始终位于党和国家关注的视野之内,也是理论界热衷探讨的课题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用愈加突显。为有效适应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高校应该在建立协调机制、梳理内容体系、优化工作方略等方面下功夫,不能仅仅满足于改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探究,更应致力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化,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一、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历史演进、现实意义和价值远瞻(一)由民族院校到普通高校——与时俱进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延安民族学院,专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老一辈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西南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等民族院校陆续成立。民族院校率先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和向少数民族地区输送骨干力量的重要基地,成为从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阵地。此后,我国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发展,民族教育的版图不断扩大,并向非少数民族地区渗透和拓展。目前,我国民族教育的内地办学形式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班,民族班和高层次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项目等。由在民族地区建立民族高校,到在非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教育,这标志着我国民族教育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勾画出民族教育的演进方式和发展轨迹。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期待和希望,身处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面临着民族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新挑战。在肯定既有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普通高等院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教育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因教育对象龙源期刊网和教育环境的不同,而明显区别于民族大学(学院)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涉及到更多的适应问题和发展问题,需要更多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二)关系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造就人、团结人”,从微观层面来说是提高民族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保障;从宏观层面而言,它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高校民族大学生担负着继承民族传统,推动中华文化融合的双重使命,他们一方面是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另一方面更是国家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和探索者,最终将致力于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播,推动民族事业的发展。通过对民族大学生开展全面的民族进步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民族团结观,养成健全向上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族关系,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成。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前沿,其稳定和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中坚力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结束教育,回归民族地区、投身社会建设发展之后,又转化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榜样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意见和言行立场,对于民族地区的青年一代和广大群众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几十年间,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相当活跃。2008年发生的西藏拉萨“3·14”严重打砸抢烧事件,2009年发生的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2013年4月23日发生的新疆喀什巴楚县暴力恐怖事件为我们敲响的警钟尚有余响,又接连发生了6月26日的新疆鄯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和6月28日的和田县群体聚集闹事事件。这几起事件的发生,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在坚决打击暴力恐怖和分离势力的同时,广泛而深入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势在必行。唯有二者的合力,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当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勇担重任,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大局中发挥自身特有的作用。(三)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面向未来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长期的,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是坚定的,随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跨省市进入非民族高校接受高等教育。1949年以来,由于我国政府的重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提高。一项调查显示,195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在校生的人数为0.21万人;到201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91.6万人,是解放初期的912倍。从2000年开始,高校开始扩招,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各类高等院校的人数更是按照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到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将不再是一小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权”,而是大多数少数民族青年共享的机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不再是少数高校的龙源期刊网“专利”,而是多数高校面对的一个共同课题。如何以有限的资源满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扩大化的需要;如何在现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对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中的新问题;如何在创新民族团结进步途径的同时兼顾民族团结进步的实效性,是广大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二、影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的因素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时常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了既定教育目标,影响了教育效果。(一)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我国某些地区仍然存在,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西方敌对势力常常与之勾结,借口宗教和民族问题,企图破坏我国统一,制造民族分裂。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西方敌对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争夺的主要对象。他们利用民族感情,通过多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和文化渗透,企图为分裂中国积聚和培养有生力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说是与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的一场意识形态的角力。另一方面,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市场开发困难较大等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民族地区发展滞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更是影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二)受教育者民族意识的增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逐渐边缘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更加关注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加迫切地要求提高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更加关心对本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保护和尊重。他们的这种思想倾向,增加了不同民族学生间关系的敏感性,也提高了处理各种问题的难度。并且,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和各种接收终端的发展,学生获取各种资讯的渠道更加多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更加便捷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谣言和负面言论的传播。国际反华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借此大力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散布反动和分裂言论,蛊惑学生成为其破坏民族团结、阻碍社会稳定发展的工具。由上观之,思想倾向和网络信息是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难以有效控制的因素。(三)教育者的认识偏差。党和国家宏观上的指引只能通过教育者的具体教育行为来落实。可以说,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统工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某些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由此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教育效果不理想。龙源期刊网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在主观意识层面,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乏力”的现象。在具体操作层面,缺少专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者。兼任此项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日常工作量大、课时多、任务重等原因,并没有充足的精力投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和教学之中。在师资力量建设层面,一方面缺少教师培养机制,致使教师后备力量不足;另一方面缺少相应的专项培训,教师的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四)教育载体建设的滞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课程和教材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依据和载体,课程与教材建设得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2009年,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教思政〔2009〕10号)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要结合民族团结教育要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民族院校要专门开设民族团结教育有关课程”,“要切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关部门和各地、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力量抓紧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学习辅导材料”。2010年6月,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教材列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这标志着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仍然落后于政策要求。民族院校根据国家要求开设民族团结教育有关课程,而普通高等院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却较为滞后,甚至是一片空白。在教材建设方面,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多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材,少有符合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实的教材。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适应现实需要的教材体系,使得当前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础不牢,面临着艰辛的基础性工程和理论性探索。(五)教育方法和形式的陈旧。实践表明,当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方式方法的选取上,存在着多借鉴、少创新的问题,由此导致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陈旧、效果有限。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理论教育和思想引导固然重要,但更具奇效的是心灵的触动和价值的认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者应根据不同问题,立身学生角度,运用适宜的方式方法,完成预期的教育目标。此外,各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多停留和止步于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校园文化和寝室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渠道”与“辅助渠道”的彼此分离,“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各行其道,阻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六)教育制度不完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运转有效的制度作为基础。这种制度必须是长效的、不可动摇的。惟其如此,才能给予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以目标指引和制度支撑。“民族团结教育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长期化,必须建立健全推动工作的长效机制”。[1]然而,在中央《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下发之前,(除民族院校)鲜有高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校的中长期规划。2009年《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龙源期刊网结教育活动的通知》下发后,各高校响应号召,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但由于某些方面与学校总体规划缺乏协调,以至于并没有实现制定者的初衷。在制定长期规划的同时,为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序开展、健康发展,制定覆盖教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