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第一篇范文:欧姆定律教学设计欧姆定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欧姆定律,二是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关于欧姆定律,课本中先用演示实验探究了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并通过U-I图像处理的方法得到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由斜率的意义定义了电阻。在此基础上,得到欧姆定律的公式及表述。对导体伏安特性曲线的研究,尤其是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使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具体。【学生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对欧姆定律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一个更详细、更深层次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所以在演示实验部分和理论讲解部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悉控制变量法和图像法处理问题,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电阻以及电阻的单位.2、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3、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和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知道电流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2、运用图像法处理,培养学生用数字进行逻辑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欧姆的生平,以及“欧姆定律”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性格。2、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及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2、欧姆定律的应用。3、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难点:1、根据电路图会实物图的连接,或根据实物图的连接会画路图。2、理解伏安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教学思路】:通过演示实验和实验向学生展示实验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物理应属于一门实验科学。在演示实验和课件的帮助下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定义和表达式。【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我们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欧姆定律的有关知识。二、讲授新课新课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压,那么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探究这个问题。(一):通过大屏幕投影出教材图2.3-1。并分组按此图进行实物连接。教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原理。学生:先按教材上的电路图进行实物连接。实验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用电流表测出导体A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导体A两端的电压。通过改变滑片P的位置,从而改变A两端的电压。这样可以得到几组关于导体A两端的电压、电流的数据。用导体B替换A,重复上面的实验。(教师简单介绍关于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和限流式接法,知道采用分压式接法目的是让导体A两端的电压变化范围大即可。)数据处理:【大屏幕投影】实验数据表格。教师设问:对实验数据应如何处理,并找到U、I关系呢?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探究小车加速度的实验,利用v-t图像来找加速度定义式的实验处理方法---即图像法。然后让学生建立图像,纵轴表示电压U,用横轴表示电流I,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相应的点。根据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教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作U-I图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并总结规律。学生:作图学生: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同一导体的U-I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图像。教师设问:根据数学知识U-I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讨论:同一导体U与I的比值不变,不同的导体U与I的比值一般不同。教师设问:U与I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的一种什么属性呢?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且只与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这个比值可以写成R=U/I.(二)师生互动得出电阻的定义:电压与电流的比值R=U/I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让学生将上式变形得I=U/R;让学生说明I与U、R的关系I与U成正比、与R成反比,从而得出欧姆定律。教师设问: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U/I,能否说导体的电阻R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呢?为什么?引导学生回忆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的特点。例如E=F/q。理解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重要性。让学生得出电阻的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姆,符号Ω。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1KΩ=103Ω1MΩ=106Ω教师设问:1Ω的物理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如果在某段导体两端加上1V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Ω。所以1Ω=1V/A.学生总结出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液。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电阻电路不适用。在此强调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的特点。教师设问:除金属导体A、B外,像晶体二极管这种半导体、气体导体的U-I图像是否也是一条直线呢?(三):再次回到步骤一的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给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下定义:以纵轴表示电流I,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I-U图像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教材图2.3-3所示。教师设问: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师生讨论: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k=I/U=1/R,图像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小。再引导学生分析出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而对于气体导体、半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一条直线。如教材图2.3-5所示。由学生得出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直线,这样的元件叫线性元件;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这样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三、教学总结1欧姆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是在金属导体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电压U、电流I和电阻R必须是属于同一导体。2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它的适用条件。3应充分理解电阻的定义以及定义式R=U/I,并明确R与U、I无关。4本节难于理解的就是导体伏安特性曲线,要掌握几种比较常见的伏安特性曲线。四、课后作业:教材课后练习1、3.五、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得出的规律,通过让学生做实验效果较好。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边做实验边得出结论比较轻松,易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但有不足的地方,采用分组实验,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逐个辅导。另外,本节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时间上没有必要的浪费,这样节省出一些时间可做些当堂练习。以后在这点上一定要注意。总之,本节课重在调到起来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就是成功之处。第二篇范文:欧姆定律教学设计欧姆定律教学设计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二、教学重点: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三、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四、教学器材: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五、教学过程(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三)设计实验1、课件出示思考题(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这个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2、学生激烈讨论,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学生讨论,提出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变(确定应该用定值电阻而不用灯泡),研究I与U的关系;第二步,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改变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量),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师生共同讨论: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比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方案要好3、设计实验电路,画出电路图:学生个人设计,然后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分析方案的好处和不足。4、学生进一步讨论:对于第二步,要研究I与R的关系,首先要改变图中R的值,可用5Ω、10Ω、15Ω的电阻。要保持U不变,可调节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5、师生共同讨论:要完成以上实验,还必须测量相关数据,需要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四)分组合作,深入探究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作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五)综合分析,归纳总结1、学生汇报:实验完毕后,分别推出代表汇报实验的数据.下面是两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结论(出示投影);从表一知: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从表二知: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我们用了几十分钟研究得出了这个电学规律;然而这一规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7年用实验方法研究得出的,为此欧姆花费了10年心血: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这一规律被命名为欧姆定律:今天.当我们一起学习这一规律时,每名同学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精神——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正比、反比。4、实验过程中细节的讨论: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两次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各起什么作用?讨论交流六)巩固练习,强化理解例1、在一段导体的两端加6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0.2A,1)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大?2)如果在该导体两端加10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又是多大?导体的电阻是多大?3)如果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它的电阻又是多大,通过电流多大?着重进行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同一导体,电R增加几倍,电流也增加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R与I、U无关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