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20B15备案号:17038-2005北京市地方标准DBDB11/T284—2005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规范Rulesforthe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wheatblossommidgeSitodiplosismosellana(Géhin)2005-05-10发布2005-06-10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1/T284—2005I前言本标准以NY/T616-2002《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为基础,在调查田块确定、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发生程度分级标准等方面均有不同。增加了小麦系统田基本情况统计,既明确、细致,又不繁琐。本标准充分考虑到本市小麦种植情况,吸浆虫发生为害规律,在保证预测预报质量的基础上,力求减少工作量,突出工作重点。本标准与有关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NY/T616-2002不发生冲突、矛盾,又有别于NY/T616-2002。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爱婷、杨建国、金晓华。DB11/T284—20051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吸浆虫(参见附录A)调查工具,系统调查、大田普查方法,发生程度记载项目、分级标准,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区域内小麦吸浆虫的测报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NY/T616-2002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规范3术语和定义NY/T616确定的术语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系统调查为了解一个地区小麦吸浆虫发生消长动态,在固定的调查田块,连续间隔一定时间,按照统一方法进行的调查。3.2大田普查为了解一个地区小麦吸浆虫发生关键时期整体发生情况,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大面积多点同期的调查。3.3挽回损失农作物通过防治病虫草鼠后挽回的产量损失,即防治区比不防治对照区增加的产量。3.4实际损失农作物受病虫草鼠为害或虽经防治后仍因残存病虫草鼠害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即无病虫为害作物产量减去受病虫为害的作物损失。3.5样方和样方虫量样方:一长10cm,宽10cm,高20cm取土样器采集的土为一个样方。样方虫量:每一样方中所含各虫态数量的总和,用以表示幼虫、蛹等虫态在土壤中的虫口密度。3.610复网成虫量用捕虫网在作物冠层顺麦垄进行网捕,左右往返一次为一复网,10复网所捕的成虫数量为10复网成虫量,用以表示成虫虫口密度。3.7百穗虫量DB11/T284—20052于小麦灌浆盛期(吸浆虫幼虫发生盛期),剥查100个麦穗中的幼虫数量,用于表示当年危害程度。3.8化蛹率蛹体数占活动虫体的比例,表示化蛹虫数的百分比。用下列计算公式(1)可计算某一级化蛹百分率:式中:iP—i级蛹的百分率Ri—镜检解剖长茧中i级蛹数(头)R—镜检解剖长茧总头数(头)C—当次淘土获得的长茧总头数(头)ri—镜检观察裸蛹中i级蛹数(头)r—镜检观察裸蛹总头数(头)L—当次淘土获得的裸蛹总头数(头)I—当次淘土获得的活动幼虫数(头)Z—当次淘土获得的除圆茧以外的总活动虫数,Z=C+L+Ii:蛹的级数,i=1、2…4,(1、2、3、4分别表示前蛹期、初蛹期、中蛹期、后蛹期)。3.9损失率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占应收产量的百分比。计算方法如下公式(2):式中:L—小麦红吸浆虫损失的百分率W—检查穗上总虫数G—检查穗粒数3.10发生程度指吸浆虫在自然发生情况下用各种指标(样方虫量、10复网成虫量、百穗虫量)来表示其发生的轻重,称作发生程度。4调查工具4.1取土样器取土样器由薄钢板制作而成,形状为方柱体,截面为边长10cm的正方形,高20cm。并按分层淘土深度7cm和14cm在取土样器上标记。4.2淘土箩筛淘土箩筛由不易变形的材料制作成正方形或圆形框架,筛底用80目的铜纱制成。4.3捕虫网捕虫网柄长1m,网口直径30cm,网兜以80目尼龙沙制成圆锥体,网口至网底长80cm。5发生程度分级标准发生程度分级标准可用1样方虫量或未防治区成虫盛期10复网成虫数量和百穗虫量来划分,分级标1004××=GWL100×÷⎟⎠⎞⎜⎝⎛×+×=ZLrrCRRPiii…………………………………………………………………………………(2)…………………………………………………………(1)DB11/T284—20053准见表1。表1小麦吸浆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单位:头级别12345发生程度轻中偏轻中等中偏重大发生样方虫量(a)a22≤a1515≤a4040≤a90a≥9010复网虫量(b)b3030≤b9090≤b180180≤b360b≥360百穗虫量(c)c200200≤c500500≤c15001500≤c3000c≥30006系统调查6.1确定系统观测田依据上年剥穗查虫情况,选择虫量大、有代表性的麦田2块~3块,定为系统观测田,每块田面积不少于2亩,管理水平中上等。6.2春季土壤中活动幼虫调查6.2.1调查时间从4月5日开始,每5日淘土调查一次,至4月30日止。6.2.2调查方法每块田按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按0~7cm、7cm~14cm、14cm~20cm三层取土,把5点同一层次的土样混合,分别倒入桶或盆内,加水搅拌,倒入箩筛内,用清水冲洗罗筛,拣出草根等大杂物,直到泥浆全部通过箩筛,用蘸过水的毛笔笔尖粘取筛内的虫体,放于培养皿中,进行虫态镜检,结果填入表2。表2小麦吸浆虫幼虫上升活动情况调查表年:调查单位:虫口密度(头/样方)各虫态比率(%)0cm~7cm土层7cm~14cm土层14cm~20cm土层调查日期调查地点取样方数总虫数(头)平均最高活动幼虫圆茧长茧和蛹活动幼虫(头)比率(%)活动幼虫(头)比率(%)活动幼虫(头)比率(%)备注6.3蛹发育进度调查6.3.1调查时间从4月10日开始,每5日淘土调查一次,至4月30日止。6.3.2调查方法蛹发育进度调查结合春季土壤中活动幼虫调查同时进行,虫口密度较小时,应适当增加淘土样方数,将淘土得到的虫体在解剖镜下分辨蛹级,每次镜检总虫数不少于30头。镜检后计算化蛹率,结果填入表3。DB11/T284—20054表3小麦吸浆虫化蛹进度调查表年:调查单位:其中各虫态头数及其比率圆茧活动幼虫蛹长茧各蛹期比率(%)调查日期取样方数(个)总虫数(头)头比率(%)头比率(%)头比率(%)头比率(%)前蛹初蛹中蛹后蛹化蛹率(%)备注6.4成虫调查6.4.1调查时间从4月26日开始,每隔一天调查一次,至5月8日止。6.4.2调查方法采用网捕法,在晴天、无大风的天气进行调查。每块田随机选两点,每日16:00以后,手持捕虫网顺麦垄逆风行走,网口下部紧贴小麦冠层,边走边左右往返捕虫,每点捕10复网,计算捕获成虫数,结果填入表4。表4小麦吸浆虫成虫网捕调查表年:调查单位:总虫量(头)平均10复网虫量(头)备注调查日期调查地点调查复网数当日累计当日累计6.5小麦吸浆虫系统调查田基本情况统计在系统调查田内详细记载小麦品种、生育期、灌溉等情况,将结果填入表5。表5小麦吸浆虫系统调查田基本情况统计表年:调查单位:调查日期小麦品种小麦生育期前茬小麦长势土质灌溉情况天气情况防治情况7大田普查7.1普查地块根据当地不同土质、灌溉条件(喷灌、渠灌、旱地)、品种、成熟期、防治情况等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田块数量为5块~10块,每块田代表面积不少于1.5万亩1000hm2。淘土查虫与剥穗查残虫地块应一致。7.2淘土查虫DB11/T284—200557.2.1调查时间在秋季小麦播种前(9月中下旬)和春季小麦拔节期(4月10日左右,依系统调查虫情而定)进行。7.2.2调查方法每块田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一样方,将5点土样混合淘土查虫,或将5点土样充分混匀,采用5分法取其中1份土样进行淘土查虫,结果填入表6。表6小麦吸浆虫淘土查虫普查表年:调查单位:虫口密度(头/样方)调查日期调查地点土质前茬淘土样方数(个)活动幼虫数(头)圆茧数(头)长茧数(头)合计(头)平均最高7.3剥穗查幼虫7.3.1调查时间于小麦灌浆盛期(5月25日前后)剥穗调查,应抢在雨前进行。7.3.2调查方法每块田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随机取20穗,共100穗,放入纸袋内,带回室内剥查,逐穗查清总粒数、受害粒数、虫数,袋内若有幼虫,也应一并计数,并计算为害损失率,结果填入表7。表7小麦吸浆虫剥穗查残虫表年:调查单位:穗被害情况粒被害情况幼虫数量(头)调查日期调查地点土质及前茬小麦品种小麦抽穗期检查穗数被害穗数被害穗率(%)检查粒数被害粒数被害粒率(%)总虫数平均百穗最多单穗损失率(%)备注(防治情况)8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8.1测报资料收集小麦主要品种及其栽培面积,小麦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小麦面积。8.2测报资料汇总、归档对小麦吸浆虫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统计,结果填入附录B.1。并记载小麦种植和吸浆虫发生、防治情况,总结发生特点,进行原因分析,填入附录B.2。将所有调查数据和表格整理后归档,永久保存。DB11/T284—20056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麦吸浆虫为害症状描述与虫体形态特征A.1为害症状描述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小麦穗部颖壳,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形成瘪粒和空粒。被害小麦植株表现为贪青晚熟。A.2吸浆虫形态特征麦红吸浆虫学名为Sitodiplosismosellana(Géhin),属双翅目,瘿蚊科。雌成虫体长2mm~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复眼大,黑色。前翅薄而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触角细长,雌虫触角14节,念珠状,各节呈长圆形膨大,上面环生2圈刚毛。胸部发达,腹部略呈纺锤形,产卵管全部伸出。雄虫体长2mm左右,触角14节,其柄节、梗节中部不缢缩,鞭节12节,每节具2个球形膨大部分,环生刚毛。卵长0.09mm,长圆形,浅红色。幼虫体长约2mm~3mm,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裸蛹长2mm,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小麦吸浆虫各级蛹变化特征及历期表发育阶段特征至羽化历期(天)前蛹期幼虫准备化蛹,头缩入体内,体形缩短不活跃,胸部白色透明。8~10初蛹期蛹已化成,体色桔黄,有翅和足,翅芽短且蛋黄色,仅及腹部第一节,前胸背面一对呼吸管显著伸出。5~8中蛹期化蛹后2~3天,复眼变红,翅芽由淡黄色变红。3~4后蛹期复眼、翅、足和呼吸管变为黑色,腹部变为桔红色。1~2DB11/T284—20057附录B(规范性附录)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调查统计与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表B.1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春季淘土调查成虫期调查危害调查调查地点调查时间(月/日)平均每样方虫量(头)幼虫上升活动比例(%)调查时间(月/日)平均10复网虫量(头)调查时间(月/日)虫穗率(%)穗虫量(头)籽粒被害率(%)发生面积比率(%)发生程度备注DB11/T284—20058表B.2小麦吸浆虫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小麦面积(hm2)小麦面积占耕地面积比率(%)主栽品种发生面积(hm2)发生面积占小麦面积比率(%)防治面积(hm2)防治面积占小麦面积比率(%)撒毒土防治面积(hm2)成虫期喷药防治面积(hm2)发生程度实际损失(kg)挽回损失(kg)发生和防治概况与原因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