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浅谈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作者:盛燕莹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19期所谓量感,是指视觉或者触觉等感官对事物速度、程度、规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也就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或体验,对其大小、多少、厚重等方面进行的评估,是一种感性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量感主要指对长度、大小、重量、货币、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然而,量感的本质具有非标准化的特征,容易被小学教师所忽略。因此,有必要探讨小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增强教师培养学生量感的意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一、培养量感的意义培养量感有利于拓展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计量单位是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还要使学生能够将计量单位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数学思维,更好地认识世界。培养量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小学生的量感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多种感官对数和量产生的整体感知,与其时间与空间想象力的发展有关。在学习计量单位时,学生需要掌握空间计量单位和时间计量单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将得以加强,并由此更好地理解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基本的估测方法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如单位迭代法、参照法等。二、培养量感的策略1.唤醒生活经验,丰富表象感知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量感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教学计量单位的过程中,要全面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即在知识表象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有效联结,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依靠熟悉的生活经验感知学习内容。例如,在教学“升与毫升”时,教师可先使用多种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包装瓶让学生感知容积的概念,再进而体会升与豪升的量。2.基于生活经验,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初基础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实际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各种不同的活动,这些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感性经验。如果教师能够对此合理开发并积极引导,便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并逐渐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积累与实践。课龙源期刊网前,教师深度挖掘近期爱心义卖活动中的真人真事,将其作为学生认识人民币的课堂素材,使学生在已熟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提升认识。3.分享生活经验,构建估测参照在对物体的大小、粗细、长短、轻重等进行估测时,往往需要用标准单位量作为参照。在课堂上进行概念学习时,要求学生通过选择参照物使用标准单位表示物体的量,然而学生更多的是运用生活中的非标准量来进行评估。这时,教师可允许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例如,在教学“升与毫升”时,有的学生分享了1毫升装的眼药水可以滴很多次,引发了其他学生对1毫升的水究竟有几滴的猜想。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在课堂上将1毫升的水一滴一滴地滴下来,记录后发现大约有20滴,而这20滴水汇集在一起又差不多是一枚一元硬币的体积。通过以上分享和操作,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将水滴作为参照标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增强了学生对1毫升的感性认识。又如,在“千米的认识”一课,学生通过校园生活积累的经验已经知道:绕学校操场一圈为400米,体育课上测试短跑的直线跑道长100米等。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知道1000米即绕操场两圈半,而1000米就是1千米。教师还可以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计量单位再用到生活实际中,如走一走100米的跑道,记录有多少步,估算1千米要走多少步;为学生提供学校周边的地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步数测量地图上某些路线的长度,估算其大约有多少“千米”等。以上,通过分享生活经验,不但使学生学会了选择恰当的参照标准,还促进了学生的量感从感性经验向参照推理的进一步发展。4.丰富生活经验,提升自觉判断能力自觉判断往往需要依靠个体的知识与经验。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不熟悉且缺乏对应生活经验的单位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从而形成并加深对量的体验。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学生对于重量的感知还只停留在轻重比较上,对于1克重量的猜测五花八门,缺乏依据。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逐一感受1克、10克、100克、25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并引导学生将这些重量与平时触手可及的实际物体一一对应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重量的参照物,再回到生活中,就可以提升对重量的直觉判断能力。5.结合生活经验,培养应用意识数学的应用意识,是指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尝试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从而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计量单位的出现来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计量单位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不可割裂。计量单位是数学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计量单位时,将其还原于生活,并运用相关知识表达或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龙源期刊网例如,教师出示一篇“数学日记”,上面写道:“早上,我走了差不多200厘米的路就到了学校,然后坐在了大约50米高的凳子上,并拿出了长度为1毫米的铅笔,还有厚度为3分米的字典,开始进行课文预习。”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将之与平时的生活经验、常见事物进行对比和联系,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发现问题,纠正日记中的错误。又如,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300+700=1,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和经验:300毫升+700毫升=1升,300米+700米=1千米等,有效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三、结语综上所述,对小学生量感的培养需要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種量的体验活动中,使学生经历“1个单位”标准的建构过程,从中感悟计量单位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善于通过身边的素材体验不同的计量单位,加强感知和积累,从而形成准确的量感。(责任编辑;郭向和)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