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18-2001 长江中华绒螯蟹原种选择标准及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徽省地方标准长江中华绒螯蟹原种选择标准及生产技术操作规程DB34/T218-2001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选择、采捕、培育标准、水域条件、运输、饲养管理、放流及收获的具体要求。本规程适用于长江干流流域的池塘、浅水草型湖泊选育原种亲蟹、仔蟹和扣蟹的生产技术操作。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1607-1998渔业水质标准DB34/T082-1993人工半咸水工业化育苗技术规程3术语3.1长江水系原种中华绒螯蟹采捕自长江干流流域和主产卵场水域中的符合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形态、生态、生化遗传和分子遗传标准的原种中华绒螯蟹。3.2蟹苗能适应淡水生活,五日龄以上的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一般12万只-15万只/千克。3.3长江天然蟹苗采捕于长江口至崇明岛一带河口处的天然水域,由原种中华绒螯蟹蟹种群繁殖的蟹苗。3.4仔蟹蟹苗经第一次蜕皮变态成蟹形,谓之Ⅰ期仔蟹;经第二次蜕皮,谓之Ⅱ期仔蟹,以此类推。经20天-60天育至2000只-20000只/千克的幼体。3.5长江天然仔蟹在长江口向上游延伸的天然水域捕获的长江天然蟹苗变态生长而成的仔蟹。3.6幼蟹仔蟹继续生长至当年秋冬,育成100只-1000只/千克的幼体。3.7长江天然幼蟹在长江干流江段及其流域捕获到的由长江天然仔蟹生长而成的幼蟹。3.8成蟹在中华绒螯蟹经过二秋龄生长完成最后一次生殖脱壳,达到生理学意义上的性成熟,谓之成蟹。3.9性早熟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5-18发布2001-05-18实施DB34/T218-2001相对于正常二秋龄性成熟,而在一秋龄就达到生理学意义的性成熟。3.10亲蟹在满足生殖的前提下,参与生殖过程的成蟹。3.11抱卵蟹完成生殖过程中的交配、产卵阶段,将产出的卵粘附在自身腹肢内侧的刚毛上的雌蟹。3.12长江天然抱卵蟹采捕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种群,主产卵场在崇明岛一带海域的抱卵蟹。4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选择标准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选择标准由形态、分类、生态、生化遗传和分子遗传五个要素指标构成(详见附录A)。5原种来源5.1在长江河口交界处崇明岛一带水域,利用船只,拖网等捕捞蟹苗。5.2在崇明岛至江阴江段,以就地收购的方式收集渔民现捕的仔蟹。5.3在江阴至安庆江段,主要是马鞍山至铜陵江段,利用船只、网具直接采捕扣蟹或就地收购渔民现捕的幼蟹。5.4严格引进、采捕长江天然抱卵蟹定点繁育的蟹苗。6原种选育6.1将采捕的天然蟹苗培育成幼蟹或直接采捕天然幼蟹,按照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形态、生态标准先进行人工选择,即一级筛选;选择出的群体中再随机抽样,经有法律效力的种质鉴定部门进行生化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鉴定,全部符合上述四个标准的群体,视为长江水系原种蟹。天然幼蟹选择率为90%,大眼幼体育成幼蟹后选择率为80%。6.2将天然蟹苗培养的幼蟹或天然幼蟹在池塘或大水面原种保护区培育成成蟹后,按照一级筛选的方法再进行一次筛选,即二级筛选。选出的群体视为长江水系原种成蟹,并可作为亲蟹使用,选择率30%-50%。7原种培育7.1天然蟹苗培育成仔蟹7.1.1蟹池面积1/15公顷-2/15公顷,水深0.5米-0.8米,坡比1:3,池底平坦,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7.1.2防逃设施池塘四周用砖砌60厘米带倒檐防逃墙,墙外面用80厘米密网加50厘米塑料簿膜围栏,进出水口用密眼聚乙烯网封住。7.1.3清塘及设置隐蔽物7.1.3.1清塘施肥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也可用漂白粉等清塘药物。生石灰每1/15公顷用75千克-100千克带水清塘。蟹苗下塘前3天-5天,每1/15公顷施有机肥150千克左右。7.1.3.2设置隐蔽物池内栽种水生植物约占水面1/4。栽种菹草、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7.1.4蟹苗运输及放养7.1.4.1运输方式采用蟹苗箱干法运输,规格一般为60厘米×30厘米×6厘米。装苗前,将蟹苗箱浸湿,箱底放适量洗干净的新鲜水草,一般每只箱装苗0.5千克。每组蟹苗DB34/T218-2001箱各层之间要紧密牢固,并用湿毛巾被遮盖避风保温。装运应在夜间进行,专人押送并用天然河水、塘水、适时适量喷洒。7.1.4.2蟹苗放养六中月下旬捕获每千克12万只-14万只的长江天然蟹苗,经过除野,每平方米放养密度为350只-400只,运输途中的温度与下塘的温度不超过±3℃。7.1.5饲养管理7.1.5饲料投喂蟹苗下塘3天内每天以鱼糜蒸蛋投喂。首先将蒸好的鱼糜蛋羹放入盆内充分捣碎过筛,去除悬浮物加水拌匀,遍池均匀泼洒;每天8次,白天夜晚各4次。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100%-150%;3天后,每天5次-6次,日投饲量为蟹体重的50%;10天后,改喂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时沿池边遍撒,日投饵量逐渐降至20%,投喂次数降至3次-4次。7.1.5.2日常管理蟹苗下池后前10天每两天加水一次,每次5厘米左右。10天后进行换水,池水水位保持相对稳定。配备增氧设备,确保溶氧充足。7.1.5.3捕获Ⅲ-Ⅴ期仔蟹捕捞采用放水诱捕,选留体质健壮、肢体健全、规格整齐的每千克0.5万只-1万只左右的仔蟹,选择率为75%,分池再行稀放培育仔幼蟹或放养大水面。7.2幼蟹的池塘培育7.2.1蟹池条件面积2/15公顷-1/3公顷,水深0.8米-1.3米,其它同蟹苗培育池。7.2.2防逃设施同蟹苗培育池。7.2.3清塘及设置隐蔽物同蟹苗培育池7.2.4放养量每千克0.5万只-1万只左右的仔蟹,每1/15公顷放2万只。7.2.5饲养管理7.2.5.1饲料投喂以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饵料为主,辅以新鲜小鱼、贝类等。颗粒饲料投饵量为蟹体重量的10%左右。7.2.5.2日常管理7天-10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加水3厘米-5厘米,透明度保持在35厘米-40厘米。每20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乳,每1/15公顷每米水深泼洒20千克,保持PH值7.5-8.5。7.2.6捕捞幼蟹捕捞采取放水诱捕和地笼张捕,选留体质强壮、肢体齐全、规格整齐、无性腺成熟的每千克200只-300只的幼蟹,选择率为80%。或放大水面、池塘养殖。7.3成蟹池塘培育池塘面积2/15公顷-1/3公顷,水深1米-1.5米,水源足,排水方便无污染,做好防逃设施后清塘。每1/15公顷投幼蟹1000只。饲料以小杂鱼、蚌肉、麦子、青菜等为主,日投饵量5%-10%,做DB34/T218-2001好换水防逃管理工作。7.4成蟹的大水面增殖7.4.1水体与清野利用大水面原种保护区天然水域,采用围、捕、钓三层刺网渔具渔法清除多凶猛鱼类,进出水口建好防逃设施,每道口子设双道拦网,设置人工升降活门,注重隔离,以防放流的幼蟹、鱼种外逃和其他水域养殖的蟹混杂入内。7.4.2幼蟹放养在11月底至翌年2月,选择水草茂盛、饵料丰富、环境优越的草荡区投放其中,边行船边让幼蟹往水中爬放。每1/15公顷放20只-100只,保证一次放足。7.4.3饵料天然饵料。7.4.4管理加强渔政管理,配备专门管理机构,日夜巡逻。7.4.5起捕9月中下旬开始捕捞,用网筛、裤笼、丝网张捕,回捕率约为40%。8选留亲蟹选择蟹体健壮、肢体齐全、爬山活跃、体重雌蟹125克以上,雄蟹150克以上的二龄绿蟹作为亲蟹。雌雄性比为1:1或1.5-2:1配对,选择率为30%-40%。9亲蟹暂养选留亲蟹雌雄分池饲养,每1/15公顷放100千克-150千克,繁育前要继续加强投饵,日饵量不低亲蟹体重的3%。附录A(标准的附录)长江水系原咱中华绒螯蟹选择标准A1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形态标准头胸甲隆起,呈不规则椭圆形,背甲淡绿或黄绿色,额及肝区凹陷,胃区前有6个对称的突起,各具颗粒。胃、心区分界明显。额缘分4叶,呈锐齿状,前侧缘具4齿,突出尖锐,末齿最小。螯足雄比雌大,掌部绒毛较少,掌部两指基部内、外侧面密生绒毛。步足扁平、第一至三步足腕节与前节的背缘均具刚毛,末对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与腹缘皆密具刚毛;末对步足指节长细而窄。雄性第一腹肢粗壮,末端几丁质突起短小,稍弯向背外方。腹部银白色,雄性三角、雌性圆大。A2中华绒螯蟹种的生物学分类标准A2.1第三颚足内肢坐节与长节较狭,左右颚足间的空隙大。蟹足钳掌与钳趾基部内面有绒毛而外光滑无毛。前两对步足附节与趾节背面有一列纵走而平行于其前缘的长毛。头胸甲前侧缘只有3齿,第四齿已完全退化。额缘锯齿不明显。……………………………………………………狭额红螯蟹A2.2第三颚足内肢坐节与长节较宽,左右颚足间的空隙小。螯足钳掌与钳趾基部二者外面或内外两面有绒毛。前两对步足附节与节背面无长毛列,头胸甲前侧缘有4齿。额缘锯齿明显或不明显。A2.2.1头胸甲明显隆起,额后表面除2个额后叶外,还有4个前胃叶。额缘有4个尖齿。齿间缺刻深,居中一个特别深。前侧缘第四齿明显。螯足钳掌与钳趾基部二者内外面均有绒毛。末1对步足附节较狭,趾节呈尖爪状。………………………………………………………………中华绒螯蟹A2.2.2头胸甲不明显隆起,除2个额后页外,只有2个前胃叶。额缘有4个钝齿或几乎平直无齿,前测缘第四齿退化,末1对步足附节与趾都宽扁。A2.2.2.1头胸甲较不扁平,额缘中央两齿圆钝,外侧两齿较尖,齿间缺刻浅,居中一个特别浅。DB34/T218-2001螯足钳掌与趾基部二者内外面均有绒毛、钳趾较细,不很凹,末端尖。…………………日本绒螯蟹A2.2.2.2头胸甲较扁平,额缘几乎平直无齿,足钳掌与钳趾基部二者只外面有绒毛,钳趾粗,十分凹,末端圆钝。…………………………………………………………………………………直额绒螯蟹。中华绒螯蟹也称河蟹、毛蟹或大闸蟹,英文名Chinesemittenhandecrad或Chinesemittencrak,德文ChinesesoscheWooIlhandkrade。根据以上所述,在动物分类系统中中华螯蟹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部方蟹科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种A3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生态标准天然蟹苗采捕期在每年阳历6月5日-10日的苗汛高峰期采捕,取大汛的蟹苗;成蟹采捕在每年阳历10月20日-11月20日的长江蟹性成熟群体洄游高峰期采捕,采捕水域为长江中游江段,或此江段的通江湖泊。A4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生化遗传学标准采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华绒螯蟹种质鉴定技术研究”成果《中国大陆沿海六水系绒螯蟹群体亲缘关系和鉴别研究II,生化遗传差异分析》中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的多态座位比例31.25%,作为参照标准。A5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分子遗传学标准采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华绒螯蟹种质鉴定技术研究”成果《中国大陆沿海六水系绒螯蟹群体亲缘关系和鉴别研究1.RAPD指纹标记》中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出现比例87.50%,作为参照标准。特异性引物为“TGACCCGCCT”。附加标准: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标准起草单位:安徽河蟹原种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小梅、赵亮。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