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766-2008慈竹材用林丰产栽培经营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onCultivatingforHighYieldCulm-producingBambooofNeosinocalamusaffinis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育苗技术15造林技术26经营技术37竹材采伐6附录A(规范性附录)推荐使用的主要农药7附录B(资料性附录)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8前言四川是我国竹资源大省,人工栽培和经营竹林历史悠久。慈竹作为优质乡土竹种,是四川竹林资源规模昀大的竹种,在盆地、低山、丘陵、平原区为主导材用竹种,广泛应用到竹编工艺、竹编胶合板、制浆造纸等领域。四川省地方标准《慈竹材用林丰产栽培及经营技术规程》是根据《四川省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2003-2005年实施纲要》的要求,为规范材用竹林的栽培与经营管理,提高竹材产量和质量,促进竹业可持续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保障国家资源战略安全,使材用竹林工程建设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前提下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而制订的。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多年材用竹林栽培经营经验和相关技术规范,按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编写的。本规程主要对慈竹材用林的育苗、栽培、幼林管理和成林经营等内容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本规程为推荐性标准。本规程由四川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负责解释。本规程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规程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规程主要起草人:覃志刚、张小平、鄢武先、魏宗华、肖银波。本规程于2008年4月28日发布实施。慈竹材用林丰产栽培经营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慈竹(Neosinocalamusaffinis)材用林育苗、造林、经营管理和采伐利用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本规程适用于四川省境内慈竹材用林的栽培和经营管理。其它与慈竹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相近似的材用竹种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6001育苗技术规程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LY/T160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GB/T15782集约经营材用林基地造林总体设计规程LY/T1560低产用材林改造技术规程DB51/T380造林经营环境保护规程GB15569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材用竹林以生产竹材(原竹)为主要目的的竹林。3.2慈竹小母竹利用慈竹竹蔸(秆基)、母竹等营养器官无性繁殖的1年~2年生竹苗。3.3慈竹母竹从慈竹成年林中挖取的用于繁殖或造林的带蔸竹株。3.4慈竹低产林指年产量低于正常产量1/2以下的慈竹林。4育苗技术4.1圃地选择慈竹的育苗圃地要求土层厚度60cm以上,壤土或砂壤土,pH值5.0~7.5,排灌条件良好,肥力中等水平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地形平坦或坡度在10°以内的均匀坡地。四川地区的红壤、姜石黄壤由于土壤粘重,石砾过多,排水不良,通气性差,一般不宜选作苗圃地。育苗圃地应尽可能靠近造林地且交通方便。4.2育苗技术慈竹育苗应严格执行GB/T6001的有关规定。4.2.1繁殖材料慈竹育苗的繁殖材料主要为小母竹和母竹。4.2.1.1慈竹小母竹慈竹小母竹要求直径2~4cm,秆长60~80cm(秆上带2~4个节),竹苗秆基左右两侧各具2个以上饱满笋芽,根点发育成熟,一般无须根或须根较少,秆基、竹秆无破损,无明显失水,无病虫害。4.2.1.2慈竹母竹慈竹母竹要求竹龄1年~2年生、无病虫害、节芽饱满、无破损,保留3~4个竹节。采用埋秆育苗的母竹可保8~12个竹节。4.2.2整地作床育苗圃地应于初冬时节进行深翻,去除石块、草蔸、树根等杂物,同时施入经充分腐熟的厩肥、堆肥或饼肥,每公顷施腐熟的厩肥、堆肥20t~30t,或者沤熟的饼肥5t~8t,并可施用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5t~10t。结合施基肥还可撒施一定量的代森锌粉剂(300kg/hm2~600kg/hm2)对土壤进行消毒。次年初春,再行翻耕一次,碎土耙平,然后作床。苗床宽(含步道)1.0~1.2m,高30cm,长度20m~30m,或随地形而定。在5°以上的坡地育苗时,可不作苗床。4.2.3育苗季节慈竹无性繁殖育苗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4.2.4栽植密度和配置方式慈竹无性繁殖育苗栽植株行距为1.0m×1.0m。栽植点一般采用品字型排列方式配置。4.2.5栽植方法4.2.5.1小母竹栽植将小母竹竹头部分放入60cm×30cm×20cm的长方形栽植穴中央,竹秆倾斜,使竹头上的两排笋芽及竹秆节上的侧芽分别处于竹头和竹秆两侧。放好小母竹后,分层覆土填实,将靠近竹蔸的两个节埋人土中,用细土将栽植穴壅成馒头形。4.2.5.2母竹栽植母竹栽植通常有2种方法,采用直立或斜栽的方法同小母竹栽植。采用埋秆育苗的,应先将母竹各节间锯一深度为杆径1/2~3/4的切口,再将其平卧于作好的25cm深的苗床沟内,秆柄向下,节芽向两侧,秆基覆土10~15cm,竹秆覆土6~1Ocm,用细土覆盖并压实,再在上面覆松散细土。4.2.6浇水覆盖小母竹、母竹栽好后,应立即用清洁水浇灌,将栽植穴中土壤湿透,并用稻草或农膜覆盖。4.3苗期管理4.3.1保湿和除草整个育苗期间都应保持圃地土壤湿润,防止积水。苗床应经常除草,除草时注意不要伤及幼苗、蘖苗、嫩笋或松动根部。雨后、浇水或追肥后可适当松土,除草松土时可培土壅蔸。4.3.2施肥苗圃施肥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7月初可施人清粪水,8月下旬可在施入清粪水的同时,加入O.3%~O.5%的尿素,9月底可施人少量氯化钾和过磷酸钙。7月~9月上旬应施肥2次~3次,肥料种类为速效的尿素或复合肥,每次用量为尿素25g~50g,复合肥100g~300g;9月下旬起应停止施用速效肥,但可适量施用钾肥。5造林技术5.1立地选择5.1.1适生条件在海拔1000m以下、年平均气温14℃以上,1月平均温4℃以上,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地区,要求造林地土层厚度40cm以上、肥沃、湿润、疏松、排水良好、pH值5.0~7.5的砂壤土和壤质土,在干旱瘠薄、石砾太多和粘重土壤不宜选作造林地。5.1.2立地级划分Ⅰ立地级:年平均气温16℃以上,一月均温4℃以上,极端低温0℃以上,全年≥10℃的活动积温5500℃以上,无霜期32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mm以上,发笋期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位于四川盆地平原、丘陵及低山海拔800m以下,光照充足、水源良好的平坝、坡脚、沟槽、河流两岸、宅旁及丘陵、低山区低台位土地,土壤疏松、湿润、肥沃、有机质丰富,土层厚度60cm以上,土壤pH值5.0~7.5。Ⅱ立地级:年平均气温16℃以上,一月均温4℃以上,极端低温0℃以上,全年≥10℃的活动积温5000℃以上,无霜期300天以上,年降雨量800mm以上,发笋期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位于四川盆地平原、丘陵及低山海拔1000m以下,光照较充足、水源良好的平坝坡脚及缓坡、低山及丘陵一二台地、河流两岸及“四旁”地段,土壤疏松、湿润,肥力状况中等,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层厚度50cm以上,土壤pH值5.0~7.5。Ⅲ立地级:年平均气温14℃以上,一月均温4℃以上,极端低温-4℃以上,全年≥10℃的活动积温5000℃以上,无霜期280天以上,年降雨量800mm以上,发笋期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5%。位于四川盆地平原、丘陵及低山海拔800m以下,光照较好、水源有保障的平坝、缓坡地带,土壤较疏松、肥力中等,土层厚度40cm以上,土壤pH值5.0~7.5。5.1.3规划设计慈竹材用林造林规划及作业设计应严格按GB/T15776、LY/T1607执行。5.2造林技术5.2.1整地慈竹系丛生竹,应采用穴状整地,同时满足DB51/T380的规定。根据设计密度确定种植点(穴),先清除种植点(穴)周围2m范围内的树蔸、灌木和杂草,若杂草、灌木过多,可砍除进行堆沤,但不得烧山。清林整地时,林地上原有乔木应尽可能保留。整地原则上在冬季进行,但对于土壤疏松、肥沃和冬干春旱严重的地方,亦可随挖随栽。栽植穴规格为60cm×60cm×40cm,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或窄台地造林,栽植穴规格为50cm×50cm×30cm,并沿等高线按“品字型”配置。挖穴时应将心土和表土分置于穴的两侧。挖好栽植穴后,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可施入经充分腐熟的堆肥20~30kg或人畜粪1Okg,并与土壤充分混合均匀。5.2.2种植材料慈竹栽植所使用的种植材料主要为两类:一类为小母竹,另一类为母竹。小母竹的质量要求同4.2.1.1,单株母竹质量要求同4.2.1.2。移竹造林时,多采用1老2新或1老1新的母竹,竹秆长度1.Om~1.5m,并要求带一定的土团。5.2.3造林密度造林密度一般为4.0m×4.0m。在立地质量为Ⅰ立地级且实施集约经营的地段,造林密度可降低至5.0m×5.0m或4.0m×6.0;在Ⅲ立地级上,栽植密度可适当增大到3.0m×4.0m或3.5m×3.5m。5.2.4栽植方法小母竹及单株母竹斜栽造林的栽植方法同4.2.5.1。移竹造林,直接将从母竹分离的带秆竹蔸放人栽植穴内,竹秆直立,栽植深度比原土印深3~5cm即可,栽紧压实后,围一水圈,浇足定根水,并用稻草或其他蒿秆覆盖。同时可采用铁钎从上向下打通1~2竹节,在竹筒里浇满清水来提高成活率。5.2.5造林季节慈竹造林季节以2~4月为宜。春旱严重的地区,可在雨季造林。6经营技术6.1幼林抚育6.1.1灌溉排涝对慈竹幼林,如遇久旱不雨,土壤水分不足时,应及时灌溉;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时,应及时挖沟排水。6.1.2间作造林后郁闭前可间种豆类、花生、绿肥等矮秆作物,以耕代抚。间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应埋于林地作有机肥。在整地、中耕、收获时,应注意不要损伤竹子的蔸盘和笋芽。间种作物的幼林地不再单独进行除草松土。坡度大于25°的坡地不宜竹粮间种。6.1.3除草松土未间种作物的新造竹林,在郁闭前,每年要除草松土两次,第一次在5月~6月,第二次在8月~9月间进行。若因条件所限,每年只进行1次除草松土,应安排在7~8月进行。除草松土时,应注意不要损伤竹蔸、笋芽和嫩笋。松土深度5cm~15cm为宜,近竹蔸浅,远竹蔸深。6.1.4幼林施肥造林当年的幼林施肥,同4.3.2。对于2年生以上的幼林施肥,各种肥料都可使用。迟效性的有机肥料,如厩肥、渣肥等,昀好在秋冬季节施用;较速效性的有机肥(如饼肥、人粪尿等)应在春、夏季节施用;速效性的化肥(如尿素、碳胺、复合肥等)应在夏季施用;在春、夏季节施肥时,也可速效肥与缓效肥搭配施用(如尿素和过磷酸钙混施)。施用迟效性有机肥料,可在竹丛四周开沟或挖穴,施后盖土,也可直接撒在林地上,但要盖薄土一层。幼林施肥用量视土壤肥力条件、立地级和竹丛大小而定,一般年施肥量为尿素60kg/hm2~300㎏/hm2,复合肥150kg/hm2~750kg/hm2,饼肥350kg/hm2~750kg/hm2,农家肥、厩肥15t/hm2~30t/hm2。6.1.5竹林管护造林成活率低于85%的,应及时补植。造林后的1年~3年,应严格禁止在新造竹林中放牧。6.1.6抚育间伐幼林竹株一般量多细小,需要进行适当的间伐抚育,去小留大,去老留幼,去弱留强,去密留疏,以促进幼林快速增粗,提早成林。6.2成林经营6.2.1护笋养竹慈竹出笋盛期为8~9月,出笋数量占全年出笋总量的80%以上,竹笋粗壮,成竹质量较好,应尽量留养。初期和末期出土的竹笋数量少,细弱,成竹质量差。在海拔较高地区,末期出土的竹笋,常因生长期短、幼竹尚未老化,故冬季易受冻害。初期、末期出土的细弱竹笋,应适时除去。割取竹笋时,应尽量保留竹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