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一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得体会范文2月18日,《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正式播出,第一集名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节目中解读了“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曾引用唐代诗人孟郊的一句诗,用以赞扬周恩来同志严于律己、清廉无私的高尚人格,更是勉励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大义担当。反听之谓聪,常以他人为“高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才能变得聪睿。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对同志的批评提醒,要闻过则喜,虚心接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善于察纳雅言,听取不同人的各种意见,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的意见。不偏听偏信,不能只听正面的,不听反面的;不能只听表扬的,不听批评的;不能只听领导的,不听群众的,要在善于综合各种意见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水平,进入闻过则喜的高境界。内视之谓明,常以自省为“高鉴”。以己为镜,可以知成败,只有善于反省自己,才能变得明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曾引用典故“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今天的共产党人就如同古代的君子,担负着巨大的使命。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要有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不断地推进自我革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恢复批评和自我批评“利器”本色,明确“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弘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这一优良传统。我将无我,不念公烛之私光。“公烛之下,不展家书。”公私分明,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高尚情操,也是“无我”的真实写照。“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是把个人一己的私利,分享给众生,化个人的利益为大众的利益。也就是说,凡事均先想到大众,无私地奉献给大众。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则要有更高的道德境界,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负人民,聚以微光映苍穹。不念“私光”,愿做烛光。不负人民既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亦是使命。每一位共产党人只是九千多万中一点微弱的烛光,以一己之力去影响整个社会的确是蚍蜉撼树,不现实也不可能,但是如果每个党员都在能发光、该发光的地方发光,在能生长、该生长的地方生长,矢志不渝,砥砺前行,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民,最终就能汇聚成映照苍穹的炬火。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新征程要有新作为。作为一名共产党人,要牢记手中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有清正廉洁、天下为公之心,常秉“高鉴”,不念“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