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合作交流,建设新型学习平台高中数学课堂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225500)陈庆华Tel:13812486830【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就如何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够、参与度不足等现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增进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引入数学课堂教学。本文从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理论背景,以及构建措施方面阐述了数学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学习共同体;交流共享;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学习共同体”,也开始被老师们所关注。所谓的“学习共同体”,即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旨在纠正新课程中“以教为中心”的片面做法,当我们把目光聚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效益问题一直让我们关注。数学“学习共同体”能够创设一种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使个体学习和群体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因此,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引入数学课堂有着深远的意义。一、“学习共同体”理论背景“共同体”一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共同体”概念进入学科领域应从1887年滕尼斯发表《GemeinschaftundGesellschaft》一书算起,德文“Gemeinschaft”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这一概念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Gemeinschaft”的归属感、认同感。他认为:“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把滕尼斯的“Gemeinschaft”译为英文的“Community”并很快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主要概念。在教育领域,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教育家Ernest.Boyer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TheBasicSchool:ACommunityforLearning》的报告,其中首次提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其根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中蕴含着对“学习”概念的重新认识和解读。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学习是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而建构主义者则把学习界定为借助同他人的团结与协作所实现的合作性实践。从本质上说,学习不是个体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它不仅要建构环境与主体的认知性经验,还要建构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经验。这样学习的概念就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的世界,而且通过这种对话性实践,为我们开辟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二、在数学课堂中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佐藤学教授的教育改革是基于应试教育、教师疲惫、学生厌学、家长和公众丧失对学校的信赖等现实困境所采取的将中小学校创建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第2页-措施。高中数学教学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独白式、一言堂等弊端,不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也阻碍了讨论式、小组合作式、探究式等多样教学方式的有效开展,还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这就需要引入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来克服,以便恢复课堂的生机和活力,切实增强实效性。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设想,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充分的可行性,这在数学“学习共同体”创建的原则以及构建特性中有着清晰的体现。在共同体学习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其前提条件就是学生作为个体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不丢失本体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确凿地感受到自己是作为自立的同时又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共同协商讨论以寻求知识的获得。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学生积极地建构起自身主体性,能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中来,在于他人友好地交流沟通中,不断地反思重建已有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知识的获得。如此开放自由、生机勃勃的课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享受学习的乐趣。三、在数学课堂中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新型学习平台1.交流共享交流共享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已成为关键的因素。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所以学生的成功经验应该拿出来与共同体分享,让共同体成员一起去检验其价值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共享有助于共同体成员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认识问题,并直接从对方那里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技能、情感,引导学生个体自我不断地强化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的身份,从而增强自我的信心,培植一种新的自我安全感和确定感;同时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智慧的共享有助于共同体的整体智慧的形成,使群体的目标更加明确、有意义。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彼此之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学生可以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交流合作可以丰富学者的理解,同时也会引发他们对各种理解的批判性评价以及对自己原有想法的进一步反思。这样,每个学生都与其他同学分离自己的见解,同时又接受其他人的影响,丰富、扩充自己的知识,并提高自己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反思活动的深度,提高他们的学习需要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2.分组讨论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高中班级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全体讨论缺乏可行性,因此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就能很好地解决因班级人数过多而导致的问题。“团结就是力量”要求小组全体组员有共同合作的精神,每位组员要有责任心、归属感,组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使之成为有凝聚力的战斗团队。在分组学习中,各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老师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组员之间可以交流问题,解决问题。每个组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仅要分享知识,还要接受别人的意见,团结一致,共达目标。这种合作意识的培养已远远超出学习知识的目的,将会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第3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特别是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有好的方法或是优于其他同学的方法,带给他的成就感是很大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学生的展开活动,结合教材,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尽可能地归纳出学生的意见,形成正确的结论。这样分组讨论不仅可以快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学生对知识点的疑问,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相互的讨论中,学会如何有效地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相互合作与相互妥协中达成共识的能力,尽快实现教学目标。这进一步体现了“学习共同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3.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在分组讨论、交流分享中,使师生互相“动”起来,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自主权,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合作探究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在和谐集体中学习的好处,从而使学生产生对集体的依恋之情,增强同学之间的情谊,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增强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当然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活跃、合作愉快固然重要,但我们绝不能忽视在这样的形式下,我们所有学习的内容、所要形成的能力、所要达到的积淀是什么,一定要让形式为内容服务,绝不能舍本逐末。再者,很多情况下,教师都会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问题中来,但由于分工的原因或学生个人的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到活动中的某个环节,而不是真正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在合作探究这种以表现为展示的平台上,那些平时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学生会渐渐地被边缘化,而那些善于表现的、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则显得异常活跃,几乎整个小组合作探究的表现机会都被他们占有,这对于那些被边缘化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新的不公平。所以这些学生就是我们在合作探究中关注的重点,我们应该一路提携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而合作探究式“学习共同体”的生机和活力来源于其成员主体性、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创建数学合作探究式“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民主性、平等性原则,尊重每位成员的学习权利和主体地位,为每位成员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共同体并非要消除差异,正是成员之间的差异构成了学习的原动力,各种思考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应受到尊重,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成为多样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能够进行对话性交流的场所,这是物理“学习共同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软环境。这就需要将课堂学习构建成合作式、互惠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资源、主动合作、交流对话、互惠互助,把个体性学习转化为合作性学习,是数学“学习共同体”创建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核心课题。四、在数学课堂中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反思以上是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习共同体”是以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共同活动的主体,它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也是具有教育功能的学生亚文化团体,“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交流式、讨论式、合作式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学更富生机与活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第4页-定的不足,如教师组织课堂的难度加大,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否则,很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的混乱,以及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一些边缘生和学困生,这就有待做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使“学习共同体”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参考文献】[1][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日]佐藤学学校再生的哲学—学习共同体与活动系统[J]钟启泉(译)全球教育展望,2011[3]郑元钦在自主探究中发挥历史“学习共同体”的作用[J]经验交流,2014[4]孙洪栋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竞争力提升策略的研究[J]初中教学研究,2014[5]袁志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