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1735—2009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2009-07-27发布2009-09-01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马铃薯脱毒苗的培育、繁殖,各级脱毒种薯生产的产地环境、栽培技术、收获、贮藏等技术操作规程。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8133-2000马铃薯脱毒种薯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脱毒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经过茎尖剥离脱去主要危害马铃薯的病毒。3.2脱毒组培苗简称脱毒苗,指经过茎尖剥离脱毒、组织培养后,经检测确认不带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等病毒的种苗。3.3扦插苗脱毒苗切段剪取其主茎及侧枝顶端在温室或网室扦插成活的苗。3.4脱毒种薯由脱毒组培苗生产出的原原种、原种、良种。3.4.1原原种(脱毒小薯)利用组培苗在防虫温室和网室隔离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微型薯。3.4.2原种分为一级原种和二级原种。3.4.2.1一级原种用原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符合GB18133-2000一级原种质量标准的种薯。3.4.2.2二级原种用一级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符合GB18133-2000二级原种质量标准的种薯。-3-3.4.3良种用二级原种作种薯,在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GB18133-2000良种质量标准的种薯。3.5病毒病株允许率各级脱毒种薯繁殖田中病毒病株的允许比率。3.6细菌病株允许率各级脱毒种薯繁殖田中细菌性病害病株的允许比率。3.7真菌病株及其它病株允许率各级脱毒种薯繁殖田中真菌病株和其它病株的允许比率。3.8混杂植株允许率各级脱毒种薯繁殖田内混入其他马铃薯品种的杂株或异症株比率。3.9有缺陷薯指畸形、次生、龟裂、虫害、冻伤、黑心和机械损伤的薯块。4脱毒组培苗快繁4.1脱毒组培苗的培育4.1.1选材选用生产上主栽的或已审定品种的休眠芽或刚出土幼苗的茎尖、或田间成株上的腋芽作茎尖剥离材料。4.1.2培养基的制备每1000m1MS培养基(见附录)加GA30.2mg~0.5mg,6-BA0.1mg~0.2mg,NAA0.01mg~0.05mg,分装入管(瓶)。4.1.3灭菌在0.15Mpa/cm2压力下高压灭菌锅灭菌15~20min,冷却备用。4.1.4茎尖剥离将入选材料放入纱布袋,用自来水冲洗1h后,在无菌条件下,放入75%酒精中浸2~3s,再用0.1%升汞液消毒3~6min,取出用无菌水冲洗3~5次置于吸湿纸上,在体视解剖镜下用手术刀等工具剥掉幼叶层,切取带1~2个叶原基的生长点,迅速接入装有茎尖分化培养基的试管或培养瓶中,每瓶接种1个生长点,注明品种、编号和接种日期。4.1.5培养条件温度22℃~25℃,光照时数12h/d~14h/d,光照强度2000lx~3000lx条件下培养。4.2病毒检测本单位自检,然后送到国家法定植检部门复检认定。继代扩繁中选留的脱毒苗,每年至少作一次病毒复检。根据检测结果出具检验报告单,如果脱毒苗没有检出PLRV、PVX、PVY、PVA、PVS和PSTVd等病毒和类病毒,方可进行组培苗生产。不合格的脱毒苗不得用于组培快-4-繁。4.3脱毒苗组培快繁4.3.1脱毒组培苗来源:经按4.2方法检测,脱除了所列病毒的组培苗。4.3.2培养基:用MS培养基。灭菌同4.1.3。4.3.3快繁:将脱毒苗剪成1cm左右,带一叶一芽的茎段接种于MS培养基上,每瓶培养基接种10~15个茎段,待茎段长成高10cm左右小苗,进行切段转接,反复继代培养繁殖。4.3.4培养条件:同4.1.55原原种生产5.1环境条件脱毒组培苗在温室或40~45目网室内隔离栽培。5.2炼苗将苗龄30d左右的组培苗拔去瓶塞,炼苗2~3d。5.3基质蛭石、草炭、珍珠岩或细沙都可作基质。每茬薯收后基质必须严格消毒,可反复使用2~3季。5.4消毒工作人员进出温室、网室必须更换鞋和工作服,并用肥皂洗净手。扦插工具每次使用前均应蒸煮消毒,不能蒸煮的用肥皂水认真清洗后用75%酒精浸泡消毒。5.5剪取茎尖扦插的脱毒苗高5cm~7cm、侧枝长5cm~6cm时,剪取3cm~4cm长的主茎顶端或侧枝尖端(每株最多剪3次),供扦插用。5.6扦插苗处理扦插苗放入生根液中浸泡5min后取出备插。5.7管理5.7.1缓苗期管理:脱毒苗插好后,轻细均匀喷水,使基质充分饱和吸水,及时拱棚盖膜,拱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5.7.2施肥:扦插苗生根成活后及时撤从扦插苗成活至收薯前10d,根据苗情喷施0.2%~0.3%N:P:K=2:1:3的营养液4~6次,撤拱棚后喷第一次肥浓度应减半,每7d~10d喷一次。5.7.3浇水:勤浇、细浇、少浇,保持基质湿润,持水量50%~60%,收前3d~7d停止浇水。5.7.4病虫害防治:脱毒苗扦插成活出棚后至收前15d,网室内外每隔7~10d喷杀虫剂一次,防治蚜虫。早、晚疫病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每隔7d~10d喷杀菌剂一次。发现病-5-株连同薯块拔除,带出网室外销毁。5.8收获、包装、贮存5.8.1原原种收获:早熟品种在扦插后55d~70d,中早熟品种70d~85d,晚熟品种在插后85d~100d即可收获。收获时避免机械损伤和品种混杂。收后摊晾4d~7d,剔除烂薯、病薯,伤薯及杂物。5.8.2分级标准:按种薯个体重量大小分为三级。一级5g以上、二级2g~5g、三级1g~2g。5.8.3包装与贮存:采用尼龙网袋包装,每袋2000粒左右,按等级和收获期分品种装袋,作好标记,放在温度2℃~4℃,相对湿度80%~85%,通风良好条件下贮存。6原种及良种生产6.1选地:选择海拔1500m以上的高寒少蚜山区或中低海拔地区,自然隔离条件良好(500m内无茄科、十字花科作物,无商品薯种植)土质疏松、肥力中上、排灌方便,两年内未种植过茄科和十字花科作物的向阳地块(最好是砂壤土)。6.2种薯准备:选用通过休眠的原原种做种薯。在适宜的播期向前推30d~40d种薯出窖,先室内催芽然后晒种。催芽温度10~15℃,,待芽基0.3cm时平摊在有散射光的地方,放3~4层,隔5d~7d翻动一次,幼芽长到0.5cm~1.0cm,粗壮、变成浓绿色或紫色并有根点出现时即可播种。10g以上的薯可切块播种,每块带1个以上芽眼。6.3切刀消毒消毒药液:2000m1(0.1%酸性升汞、0.1%高锰酸钾、75%乙醇任选一种即可)。将配好的药液倒入盆,切刀柄朝上浸入药液中。先取出一把刀,切完一个种薯后放回药液;取另一把切刀,再切完一个种薯又放回药液。如此两把刀交替使用。切薯块时,边切边肉眼观察切面,发现病薯或可疑薯块即全部淘汰。6.4播种当距地表10厘米耕层温度稳定在5℃时,就是当地适宜的马铃薯播期。播种深度8cm,不得过浅过深。播种密度为一般控制在5000~6000株/667m2。6.5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及目标产量进行测土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多施腐熟农家肥,总肥量70%做底肥。6.6田间管理6.6.1追肥、中耕、培土:齐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进行。7~8片叶时第二次中耕,培土成低垄。现蕾第三次中耕结合追肥,培土成高垄。-6-整个生育期内喷施3次叶面肥,前期叶面肥以磷肥为主,后期以钾肥为主。6.6.2去杂去劣现蕾至枯黄期前2周,三次拔除混杂植株,异常株,包括地下块茎。6.6.3病虫害防治防病:病害防治主要防治早、晚疫病等真细菌病害,马铃薯现蕾开始喷施杀菌剂,每7~10d一次。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处理。严格防蚜:齐苗后选用不同杀虫剂,每7d~10d防治蚜虫一次,连续3~4次。6.7收获、包装、贮存:按5.8有关规定执行。7二级原种生产7.1选地:高海拔自然隔离条件好(500m内无茄科和十字花科作物,无高代薯种植的地块)土质疏松、肥力中上、排灌方便两年内未种植过茄科和十字花科作物向阳的地块(最好是砂壤土)。7.2种薯准备:选用通过休眠的一级种做种薯。在适宜的播期向前推30d~40d种薯出窖,先室内催芽然后晒种。催芽温度10~15℃,待芽基0.5cm时平摊在有散射光的地方,放2~3层,隔5d~7d翻动一次,幼芽长到1cm~1.5cm,粗壮、变成浓绿色或紫色即可播种。50g以下的薯直接播种,50g以上切块播种。切块的原则是切透、切了,不留薯肉,切成30g左右的立方块,每块带1个以上芽眼。7.3切刀消毒:同6.37.4播种在耕层10cm地温稳定在5℃为适宜播期。播种深度8cm~10cm,不得过浅过深。播种密度为一般控制在4500~6000株/667m2,晚熟品种密度小一些,早熟品种密度大一些。7.5施肥:同6.57.6田间管理:同6.6.1、6.6.2、6.6.37.7收获、包装、贮存:按5.8有关规定执行。8良种生产8.1选地:自然隔离条件好(300m内无茄科和十字花科作物,无高代薯种植的地块)土质疏松、肥力中上、排灌方便两年内未种植过茄科和-7-十字花科作物向阳的地块(最好是砂壤土)。8.2种薯准备:选用通过休眠的二级种做种薯。其他同7.28.3切刀消毒:同6.38.4播种:同7.48.5施肥:同6.58.6田间管理8.6.1追肥、中耕、培土:同6.6.18.6.2去杂去劣现蕾至盛花期,两次拔除混杂植株,异常株,包括地下块茎。8.6.3病虫害防治:同6.6.38.7收获、包装、贮存:按5.8有关规定执行。9各级种薯的质量要求种薯生产中不允许发生检疫性病虫害,允许率为“0”,一旦发现此类病虫害,应立即报给检疫部门,由检疫部门根据病虫害种类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该地块所有马铃薯不能作为种薯。各级别种薯非检疫性限定有害生物和其他检测项目应符合最低要求(见表1)。表1各级别种薯田间植株质量要求项目允许率(%)原原种一级原种二级原种良种混杂00.51.03.0病毒重花叶00.20.51.0卷叶00.20.51.0总病毒病*01.03.05.0青枯病000.51.0黑胫病000.51.010检验方法10.1田间检查田间检查以目测为主,目测不能确诊的非正常植株或器官组织需马上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8-10.2.1原原种田间检查温室或网棚中,组培苗扦插结束后30天~40天,同一生产环境条件下,全部植株。10.2.2一级原种、一级原种和良种种田间检查采用目测检查,每种薯批每次至少随机抽检5点~7点,每点100株(见表2)。表2每种薯批抽检点数检测面积(亩)检测点数检查总数(株)≤15550015—5006-10(每增加100亩增加1点)600-1000>500每500亩划为一个检测区每区同上一级原种、二级原种生育期间要进行三次检验。第一次检验是在植株现蓄期,第二次在盛花期,第三次在枯黄期前二周。良种生育期间进行两次田间检验。检验时间与一、二级原种的第一、二次检验时间相同。当第一次检查指标中任何一项超过允许率的5倍,则停止检查,该地块马铃薯不能作种薯销售。第一次检查任何一项指标超过允许率在5倍以内,可通过种植者拔除病株和混杂株降低比率,最后一次检查为最终田间检查结果。对最后一次检查结果合格的种薯,执行块茎检验程序,否则根据结果降级或不作为种薯处理。10.3块茎检验随机抽取种薯总量1%的块茎样品进行块茎质量检验;按照块茎的薯形,薯皮颜色,薯肉颜色,芽眼深浅等特征进行种薯混杂块茎允许率检验。11判定规则11.1定级脱毒种薯分级以脱毒种薯繁殖田所播种的种薯级别,并满足田间检查和块茎检验达到的最低质量要求为定级标准。11.2降级检验参数任何一项达不到拟生产级别种薯质量要求的,降到与检测结果相对应的质量指标的种薯级别,达不到最低一级别种薯质量指-9-标的不能用作种薯。12标签标签执行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