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第十三课父母的小帮手【主题说明】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教育,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带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但随着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一种补偿心理,导致孩子容易变得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本节课力图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知道自己是家庭一员,应当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做他们的小帮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父母等家庭成员的辛苦,了解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感和热爱劳动的意识。3.行为目标:学生能够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做父母的小帮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父母等家庭成员的辛苦;了解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难点:培养学生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感和热爱劳动的意识。【课前准备】1.视频故事《能干的小帮手》。2.课前学生需做的小调查:爸爸妈妈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内容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观察岛”中的四幅图片(也可播放故事视频《能干的小帮手》),思考:这些小学生的做法对吗?为什么?由观察图片逐步联系到学生自己,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家的情景。2.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阐明自己的判断并说明原因。3.教师总结: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自己做,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导入本课课题。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等家庭成员的辛活动一:你会怎么做1.教师呈现爸爸妈妈在家中忙碌的情景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如:妈妈在做饭,爸爸1.活动一重在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等家庭成员的辛苦;2苦,了解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愿意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主动承担家务,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在忙工作的事情,准备开饭了,“我”会怎么做呢?2.请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3.教师总结:爸爸妈妈平日上班很辛苦,回家还要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我们还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些什么呢?导入活动二。活动二:能干的小帮手4.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分享自己最熟悉的家务活儿。5.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还有哪些家务活儿可以学会,组内成员做小老师。6.学生分享学习做家务的体会。7.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及时给予反馈。心理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家务劳动的细致和繁琐,体会父母的辛苦,从而增强主动承担家务的意识。活动二重在激发学生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主动承担家务的家庭责任感。2.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给予反馈。学生小组交流时,教师要巡视。3.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分享屋(总结提升)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1.引导学生回忆第一次做家务时家庭成员的反应及自己的感受。2.学生分享。3.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4.引导学生朗读儿歌,让学生体会到做家务也是一种学习,是生活技能的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心理引导: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2.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强化学生做家务的愉快体验,为“教学目标”服务。1.组织学生分享受到爸爸妈妈、同学及老师表扬的故事与心情。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成就感、自豪感等积极情感。2.鼓励学生回家之后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心理引导: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和父母、老师、同伴的交流中体会其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1.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暴露的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活动反馈】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2.学生是否能在课堂上通过同学的帮助学会一件以前不会的家务活儿。3.学生是否觉得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做父母的。3【练习题】我第一次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是,做完后我感到。A.高兴B.害怕C.骄傲D.自豪【教学参考素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而家务劳动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意识及能力,以及关爱他人、孝敬父母等观念,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低年级的学生应当做一些诸如洗碗、叠被、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多功能手段,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具体体现如下:1.家务劳动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服务劳动,要求并训练小学生做家务,能够帮助小学生认同家庭成员的角色,同时增强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2.小学生在做家务时,和父母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助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了解,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也给家长提供了教育契机。3.学生可以在具体的劳动情境中,学会动手,善于动脑,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认识到劳动也是一种学习,是生活技能的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4.小学生在家务劳动中,成功时有父母的及时鼓励,失败时会有父母的及时引导,这对于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和面对挫折的应对方式的培养大有裨益。5.在家务劳动中,小学生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能够了解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这也是小学生了解他人、认识自我的契机!【心理学背景知识】中国的父母过于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而动手能力弱可能会影响创造力,最终也使智力无用武之地。多数父母以为,只要抓好智力培养,让孩子学习好就足够了。但这样盲目的、无止境的代劳,使孩子失去了动手的机会,错失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可以说是自理能力、生存能力的锻炼,更是创造能力或者说是创新能力。每一个家长的,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让孩子动手的重要性,从尽量不替孩子代劳开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建议。1、不代替孩子做。由于孩子小,动手能力不如成人,他们做起事来比较慢,做得也不如成人好,这时家长要鼓励、帮助、耐心教孩子,切不能因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而完全代替孩子。2、向孩子传授相关的做事技能。做事需要掌握相关的技能,家长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讲解并示范,使孩子了解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如让孩子抹桌子,要教孩子挽起袖子,以免弄湿衣服,告诉孩子洗抹布时不要把水洒得满地都是,以免滑倒;应顺着一个方向抹,整个桌面都要抹到;抹好后要将抹布洗净挂好这样边示范边讲解,让孩子看清听懂,他才会学着做,并逐步掌握这些技能。3、和孩子一起做事。和孩子一起做事可以提高他做事的兴趣,融洽家庭气氛,密切亲子感情,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和孩子一起做事还便于观察孩子的做事情况,由于孩子自控能力差,加上做事本身就是辛苦的劳动,因此孩子做事的兴趣容易转移,往往不能善始善终,这时家长应及时提醒孩子,并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引导孩子有始有终地把事情做好。44、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十分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肯定,家长应及时肯定孩子的劳动成果,保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但由于孩子能力有限,做的事情往往不能尽善尽美,有时甚至还会好心办坏事,对此,成人一定不能嘲笑或呵斥,而应在表扬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要求,对孩子的鼓励,应以精神鼓励为主,但也不排斥适当的物质奖励,一件孩子喜欢的玩具,一本好看的书,都会使孩子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但是,物质奖励不可滥用,用多了就失去了吸引力,而且物质奖励不要许诺在孩子做事之前,而应放在孩子经过艰苦努力较好地做完某件事后,这样就不至于使孩子觉得是为了得到某个东西才做事的。参考文献刘伟民.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早期教育.2002\22.雅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好家长.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