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古今著名科学家的事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今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科学的灵感永远等不到。如果有科学发现的机会,那么这种机会只能给有文化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有毅力精神的人,而不能给懒人。这里分享一些中国古今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邓稼先有一次试飞时发生降落伞事故,原子弹掉在地上碎了。邓稼先深知其中的危险,但他一把抓住,把破碎的原子弹碎片拿在手里仔细察看。作为一名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持有”了那颗破碎的原子弹,并在邓稼先回来时强迫他检查。结果在他的尿液中发现了放射性物质,他的肝脏受损,辐射侵入了他的骨髓。随后,邓稼先仍然坚持返回核试验基地。他在挣扎的时候坚持自己装雷管,第一次以院长的权威对身边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不能走!”1985年,邓稼先终于离开罗布泊回到__,还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告知他患有癌症。他无力地瘫在病床上,面对妻子兼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到来,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丁肇中华裔美国物理学家。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中国山东省日照市,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在台湾省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1956年,丁肇中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并于1960年获得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1963年至1964年,他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年至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自1967年以来,他一直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并于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以及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独立于里希特发现了J/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夏天,丁肇中的实验小组使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来寻找质量在1.5109电子伏到5.5109电子伏之间的长寿命撞击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能量3.1109eV)三倍的长寿命击中粒子。在发表这一发现时,丁肇中将新粒子命名为J,它类似于汉字T形,意思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的里克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将其命名为粒子。后来人们把这种粒子叫做J/粒子。J/粒子性质奇特,寿命比预期大5000倍。这说明它有了新的内部结构,不是当时已知的三个夸克所能解释的,需要引入第四个夸克,即魅力夸克来解释。J/粒子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此外,通过高能电子-正电子碰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天发现了三股喷流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的高能电磁作用和弱作用的干涉效应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基础。自1981年以来,他组织并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L3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大约13个国家的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了该小组。在欧洲核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和粒子物理中的新现象。丁肇中热衷于培养中国高能物理人才,经常选择年轻的中国科学家加入他领导的团队。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员。xxxx世界物理年日前在欧洲启动。他领导着来自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研究所的581名物理学家邓稼先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进步特别奖、国家劳动模范称号。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来自安徽,他们上的是同一所中学。从小一起玩玻璃球,墙球,爬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邓稼先领导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原子弹理论方案,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组织部队探索氢弹的设计原理,选择技术途径。1967年,他领导并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究和实验。2006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郑重表彰了23位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两弹一星”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两弹”之一是原子弹氢弹的统称;另一枚炸弹是导弹。“一号卫星”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在20世纪下半叶开创的辉煌事业。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的旅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奇迹。“两弹一星”伟大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是人类文明史上勇敢攀登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核武器是利用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并具有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的总称。邓稼先等科学家研究的原子弹氢弹都是非常厉害的核武器。光辐射,也称为热辐射。核武器爆炸时,能产生几亿摄氏度,甚至几十亿摄氏度,能迅速融化一切。只要光辐射涉及到人的皮肤,皮肤就会立即变成褐色或黑色,造成人的死亡。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振动传播能量。核爆炸的冲击波与普通炸药的冲击波具有相同的性质。一颗相当于100万吨TNT的核弹,爆炸时会摧毁5.6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建筑。冲击波对人体的直接冲击可以造成各种直接冲击伤。早期核辐射,又称穿透辐射,是核爆炸前十秒释放的Y辐射和中子流。是杀伤核武器的特殊因素。人体在早期受到核辐射影响时,容易发生休克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器官损伤、内脏组织损伤和免疫系统功能退化。瞬时电磁波,核武器爆炸时,可以电离空气,产生电压几百千伏的巨大电磁场。瞬时电磁波可以破坏各种武器装备的电子设备,致人死亡。放射性污染是指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空中、人员、武器装备等物体的污染,主要释放粒子的Y辐射。这些放射性裂变粒子悬浮在空气中,对地面、人和物体造成污染,可引起造血障碍、眼白内障、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生育力下降或胎儿畸形等症状。既然核武器危害这么大,为什么我国还要发展核武器?以下是中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发表的声明:中国之所以不发展核武器,是因为它相信核武器的万能性,并想使用核武器。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此后,中国政府多次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多次就如何防止核战争提出建议。中国的这些理念已经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张衡东汉时,中国出现了天文学家张衡,他创造了星盘、气候学仪器和地动仪。张衡,公元78年生于河南南阳。但他从小喜欢读书,成年后在南阳县当了几年公务员。之后辞职回老家专心做天文研究。中国汉代有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理论,即遮天理论、浑天理论和宣夜理论。盖天说天在上地在下,天如半圆盖,地如倒置盘。根据天道理论,天空是圆的,太阳、月亮和星星都会进入地下。早期的天论认为地球是平的,而改进的天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叶璇说,天空没有必要的形状,而是一个充满气体的无尽空间,太阳、月亮和星星漂浮在其中。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的认识和实际观测,认为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观测。他还制作了一个浑天仪,可以准确地展示天空的思想。张衡的另一项发明是制作水运图像,这是世界上第一台以水为动力的天文仪器。水运图其实是一个天文钟,可以通过它的不断旋转来报时。世界上第一台能够确定地震方位的地震仪也是由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张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阐述了宇宙无限的思想,并解释了月球反射太阳光和日食发生的原因。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日365度1/4度的计算结果与现代天文学非常接近。陈嘉庚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出国经商,生意惨淡,最终成为南洋首富。1919年秋,带着财富回到家乡的陈嘉庚决定在家乡办学校,先后创办了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关于英国人的困难,他坚定地说:“企业可以关闭市场。学校一定不能关门。”他变卖了财产,坚持办学。陈嘉庚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行为。他筹集了20多万元帮助收复福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尽可能为抗日战争提供财政和物质援助。詹天佑近代铁路工程师詹天佑(1861~1919)生于安徽婺源。11岁时,他获得了洪榕招聘的海外留学生的技能,第二年去了美国,成为第一批在中国学习的美国正式学生。清光绪四年(1878年),进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三年后毕业。回国后被送到福州海军军官学校开车。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派往吴恙军舰上。光绪十年(1884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任广东博学博物馆馆长,两年后完成广东沿海危险地图测绘。从14年(1888年)开始,他致力于铁路工程,并担任工程师。曾主持过塘沽天津段、滦河铁路桥、陆金段、萍乡至醴陵、潮汕铁路、京张铁路等建设项目。民国8年(1919年)被派往海参崴、哈尔滨参加同盟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督会议。由于北方严寒,他忙于公务,劳累过度,不久在汉口病逝。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