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第二章人体工程学基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体工程学第二章第二章人体工程学基础一、人体生理基础知识在人机系统中,人是系统的主体;完整的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肌肉、骨骼、神经、感官、运动能量代谢、内分泌、体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生殖等多个分系统,各个系统均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彼此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人在任何活动中都需要几个子系统协同参与,单个子系统不能独立完成人的任何活动。在人机系统中,人体的感官、神经、肌肉、骨骼运动系统是直接与外界发生联系的系统,是人的一切工作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第二章(一)血液循环系统家具尺寸是否科学,室内界面材料是否合理,室内气流组织好坏,都会影响人体血液循环,影响健康。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可分为三部分。我们使用的家具,如果尺度不合理,比如椅子过高,脚不着地,坐久了会影响下肢血液循环,造成腿脚麻木。第二章(二)人体感觉系统1.神经系统: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2.视觉的生理基础:眼睛是人体最精密最灵敏的感觉器,外部环境8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来感知的。3.听觉的生理基础:听觉的两个基本的机能为,接受声音信息和引起警觉、即警报作用。4.嗅觉的生理基础:辨别物质的气味,一般人可辨认出约200种不同气味。5.肤觉的生理基础:皮肤感知空气的温度、湿度等情况;感知产品给人体的刺激;感知振动大小、冷暖、质感等,除视觉器官外,人类感知外部环境主要依靠皮肤。第二章(三)人体运动系统骨骼:人体中有206块骨头。连接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韧带和软骨直接连接,活动性很小或不能活动,如颅顶骨;一是通过关节的间接连接,连接处可活动,如上肢骨和肩胛骨。肌肉:人体运动系统的动力,人全身有639块肌肉。关节和韧带:通过关节和韧带将骨骼和肌肉连接起来,实现各种力的传递。第二章二、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外部感觉:反映外界各种事物个别特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内部感觉:反映自身各个部分内在现象的感觉,如运动感觉、平衡感觉。(一)感觉的类型和特征第二章感觉的基本特征:1.感觉的适宜刺激2.感觉适应3.感觉疲劳4.感觉对比5.余觉第二章(二)知觉的特征1.整体性:把认知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选择性:人们在感知时,会按照各自的需要有意识的选择其中一部分事物作为认知对象,对其产生清晰的认知映像。第二章3.理解性:感知对象时用以往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事物。4.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而知觉印象却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也就是说,人总是根据记忆中的印象、知识、经验去知觉事物的。5.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包括空间错觉、时间错觉、方向错觉、距离错觉等。第二章(二)人的行为习惯1.群体习惯:群体习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们所形成的共同习惯。有些习惯是国际通用的,比如收音机顺时针方向旋转旋钮是增大音量,逆时针方向旋转是减小音量。有些习惯是地区或者国家不同而有差异,比如机动车的行驶,我国是靠右侧行驶,国外很多国家是靠左行驶,这也使得汽车设计中方向盘的位置有所不同。2.惯用一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惯用手是右手、惯用脚是右脚,因此很多需要手操作的产品都是以右手设计的,比如鼠标、车的操纵台等。在汽车设计中也将刹车、油门等放在右边,都是由于大多数人惯用右脚。第二章三、人在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一)领域性与个人空间领域: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个人空间:1.使人与人、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得以分开,使其保持各自完整又不受侵犯的空间领域,即“身体缓冲区”。2.从信息的观点出发,个人空间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处于最佳状态。第二章影响个人空间的主要因素:1.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2.人际因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3.环境因素:如活动性质,场所的私密性等。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0——0.5m0.5——1.3m1.3——4m4m以上第二章(二)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在餐厅就餐时,人们对餐桌座位的挑选,一般都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第二章(三)依托的安全感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比如在火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空旷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第二章(四)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活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活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的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