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实质病变。5.脑积水及室管膜炎。脑底脑膜炎型为最常见的一型。炎性病变主要位于脑底-常并发脑积水6.脊髓病变。三、临床表现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核中毒症状——CNS症候群——一般症候群——“两颅、两脑、一脊髓”2.早期(前驱期):约1~2周,主要症状为小儿性格改变,婴儿则表现为蹙眉皱额,或凝视、嗜睡,或发育迟滞等。结核中毒症状、头痛。3.中期(脑膜刺激期):约1~2周,因颅内压增高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惊厥等。出现明显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Kem进征)、布鲁津斯基征(Brudzinski征)阳性。幼婴则表现为前囟膨隆、颅缝裂开。此期可出现颅神经障碍,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瘫痪。4.晚期(昏迷期):约1~3周,以上症状逐渐加重,由意识朦胧,半昏迷继而昏迷。阵挛性或强直惊厥频繁发作,最终因颅内压急剧增高致脑疝致呼吸及心血管中枢麻痹而死亡。四、分型根据小儿结脑的病理变化、病情轻重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4型:1.浆液型多见于疾病早期,病情较轻。2.脑底脑膜炎型为最常见的一型。炎性病变主要位于脑底-常并发脑积水3.脑膜脑炎型4.脊髓型如截瘫、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五、诊断1.脑脊液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极为重要2.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呈毛玻璃样,结核杆菌检出率较高。白细胞数多为50×106/L一500×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均降低为结脑的典型改变。六、并发症及后遗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积水、脑实质损害、脑出血及颅神经障碍。七、治疗抗结核治疗联合应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结核杀菌药物,分阶段治疗。(1)强化治疗阶段:联合使用INH、RFP、PZA及SM。疗程3~4个月。(2)巩固治疗阶段:继用INH,RFP或EMB。RFP或EMB9~12个月。抗结核药物总疗程不少于12个月,或待脑脊液恢复正常后继续治疗6个月。3.降低颅高压(1)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2)利尿剂。(3)侧脑室穿刺引流(4)腰穿减压及鞘内注药:3岁以上每次注入INH20~50mg及地塞米松2mg(5)分流手术:为彻底解决颅高压问题,可考虑作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4.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炎症渗出从而降低颅内压,可减轻中毒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有利于脑脊液循环,并可减少粘连,从而减轻或防止脑积水的发生。疗程8~12周。5.对症治疗——惊厥的处理:首选安定。第十节消化系统疾病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口腔婴儿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因此常发生生理性流涎。2.食管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常发生胃食管反流。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3.新生儿胃容量胃呈水平状,约为30~60ml,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4.肠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5.肝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6.胰腺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7.肠道细菌在母体内,胎儿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侵入肠道,主要分布在结肠和直肠。8.健康小儿粪便——人乳喂养儿粪便为黄色或金黄色,不臭,呈酸性)。平均每日排便2—4次。——人工喂养儿粪便为淡黄色或灰黄色,干稠,呈中性或碱性。臭味大便1—2次/日。——混合喂养儿粪便较软、黄。添加淀粉类食物使大便臭味加重,便次每日1次左右。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一、辅助检查1.X线钡餐检查2.可用于临床和B超诊断不明确的病例。透视下可见胃扩张,钡剂通过幽门排出时狭窄如线状,为诊断本病特有的X线征象。幽门呈鸟嘴状改变二、治疗确诊后应及早进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手术方法简便,效果良好。先天性巨结肠一、诊断钡剂灌肠协助诊断。X平片低位肠梗阻。二、治疗1.保守:润滑剂、灌肠等。2.手术:结肠造瘘术和根治术。3.目前多主张早期根治术。小儿腹泻病一、概述1.定义:04年涉及-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2.年龄:6个月~2岁<1岁者约占50%。3.四季发病,秋季最多。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