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1.粒细胞生成缺陷(1)生成减少:放射物质影响;疾病(2)成熟障碍:Vit12.叶酸缺乏2.破坏或消耗过多:药物,病毒,自身免疫疾病3.分布异常: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附壁,循环池中少。肾上腺素试验证实。二、临床表现1.白细胞减少症2.感染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1)外周血:白细胞<4.0×109/L,红细胞及血小板大都正常。(2)骨髓象:各异2.特殊检查:(1)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测定(2)肾上腺素试验证实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有临床症状、血象、骨髓检查,诊断不难。2.反复多次检查外周血白细胞<4.0×109/L,3.骨髓检查支持。4.注意:(1)病史,服药史,接触射线史(2)排除肿瘤转移,再障,低增生性白血病四、治疗1.治疗原发病2.祛除病因3.预防感染4.治疗感染5.升白细胞第七节出血性疾病概述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的病理生理基础: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的机制:二、发病机制分类1.血管壁功能异常:常见过敏性紫癜;2.血小板异常: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凝血异常:常见的是血友病(因子VⅢ、IX、XI抗体异常);8,9,114.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三、实验室检查——常用止血凝血障碍检查的临床意义:1.出血时间(BT):出血性疾病都会有出血时间的延长。2.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内源性凝血(1)因子Ⅰ、Ⅱ、Ⅴ、Ⅷ、Ⅸ、Ⅴ、Ⅺ、Ⅻ(1.2.5.8.9.10.11.12)缺乏。12580(2)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纤溶亢进等所致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3)抗凝物质增多,因此它是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血友病:由于它是凝血因子Ⅷ、Ⅸ、Ⅺ(8,9,11)的异常,所以血友病的APTT是延长的。PT正常。(题眼):APTT是延长+PT(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血友病3.凝血酶原时间(PT)外源性,它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0.8~1.2。(1)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2.5.7.10)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血友病的PT值是正常的(2)慢性肝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后期、抗凝药(如双香豆素)的应用等引起的上述凝血因子缺乏;(3)可用做双香豆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INR达到2.0~3.0为宜。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三个APTT和PT值都延长。4.凝血酶时间(TT):检查纤维蛋白(1)延长见于1)循环中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明显增高(就是肝素);2)肝素样物质增多;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4)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参考范围:<5mg/L2)意义:FDP增高,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但不能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可作为血栓形成的观察指标。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1)检测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实验(2)它的阳性提示的就是DIC6.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提示的DIC)(1)D-二聚体(2)参考范围1)D-二聚体>300μg/L,视为病理状态,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2)一般D-二聚体>500μg/L时,就可以确定有血栓形成。(3)D-二聚体水平增高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