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必背篇目之十四《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古诗词赏析之十四:古意刘商连晓寝衣冷,开帷霜露凝。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闺怨是一个古老的题材,前人及当时诗人所作闺怨诗为数不少。而这首小诗在构思上有所翻新,显得不落俗套。诗中几乎没有说到怨情,只是一个劲地在写冬夜气候的寒冷。“连晓”即通夜,一夜到晓。“寝衣冷”换言之,即被窝睡不热。这个细节不单交待出冬夜的严寒,而且暗点了女主人公的幽独境况,所谓“翡翠衾寒谁与共?”“开帷霜露凝”写室外景象,是一派严霜。句中说“凝”,是偏义于“霜”;兼及“露”,则有“白露为霜”的含义。这进一步说明了气温之低。这样的寒夜,独处的人儿将会怎样呢?读者一想便知。女主人公恹恹起床后,一边察看户外,一边回身理床,这时才发现枕畔亮晃晃着了一层薄冰。诗人用其内心独白的语气解道:“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原来如此,可见气候是多么寒冷啊。这里几乎是不经意地点出“昨夜泪”,似乎女主人公的注意力已全部集中在奇冷的气候上,已经淡忘了昨夜的苦恼,至少在悲怨的情绪上有所减轻。诗中不写下泪当时,而写泪干之后,这种避重就轻的写法,反而取得了“语不涉己,若不堪忧”的奇效。大抵显意识中的悲哀好写,却往往因流于表面现象而难于打动读者的心,潜意识中的悲哀不易写,写出则耐人寻味,乃至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沉重的内容,轻松的形式,有意无意之间,产生了欲盖弥彰的感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此诗中女主人公说寒风吹泪居然成冰的两句,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诗中着力描画的彻骨的严寒,对于闺人怨情本身也有烘托染作用。套用一句古谣谚来说,这样的凄苦之夜,真是“无霜犹可,有霜杀我”啊。作文赏析之十四当命运注定我必须在共同生我养我的父亲和母亲之间作出选择时,妈妈,我选择你。我知道,选择爸爸,就是选择了一份锦衣玉食的舒适,一片洋溢着亲情温暖的情感满足,甚至是一个可以少吃许多苦、或者是不用奋斗就能获得的美好未来。对于居高位而又爱女情深的爸爸,我毫不怀疑这一点,无论爸爸在社会中,在与妈妈你的情感世界中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爸爸这十几年来为我所做的一切,我感动、感激,一生铭记。可是,妈妈我还是选择你!我知道,选择你,我将不再是公主般的高干千金,我只是一个长年支教边远山区的普通教师的女儿。节假日,我无法再和同学们一起逛超市,大肆购物,我必须学着像你一样,首先在生活上学会一种自立,学会安排自己。我将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将在你的影响下去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我知道,从此我将多了生活的考验,但是我便坚信,妈妈呀,选择你,我会通过这些考验,获得美好的“新生”!妈妈,我选择你,因为我已不再只是一个女儿,更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社会个体。爸爸的爱,也许会让我一生衣食无忧,可是却永远无法满足我走入激情青春后的心灵渴望。妈妈,选择你,其实是选择了一位心灵的导航者。当我困惑,当我委屈,当我得意忘形,当我灰心丧气,你会告诉我,用你那才过四十便被粉笔染白的双鬓掩映下的永远年轻的激情,用你获得的足迹到每一处土地的敬爱,用你在亲人短暂相聚时那深情的泪与笑,用你在离婚时对爸爸那丰厚的财产赠予的拒绝……用这一切来告诉我:人,应该怎样地活着!应该怎样地去流泪与欢笑!妈妈,我选择你,因为,这不仅仅是情感的选择,更是一次理智的、心灵的选择!选择你,我不会后悔,我将以你为榜样,勤奋学习,学会做人,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生我养我的母亲——祖国。妈妈,我选择你!简评:这篇作文最突出的地方是什么?是内容?是结构?是语言?都是又都不是。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潜藏在文中打动每个人的真情。作者将自己亲身体验的一段人生经历抒发出来,写真事,抒真情,发真感。读完之后,我们能体会到平静之中的深情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