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K种群大小高二年生物下学期训练卷(二)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D.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2.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4.豚草是原产北美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一片闲散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单位:株/m3)。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5.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总呈现S型C.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可以直接明显降低种群数量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6.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7.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8.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9.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C.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1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顺序为: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11.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12.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演替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1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14.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完成了物质循环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15.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A.依次增加B.依次减少C.基本不变D.没有规律16.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生物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生物危害,寄生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生物寄生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17.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种群数量增长率t0t1t2时间时间群落丰富度D时间群落丰富度C时间群落丰富度B时间群落丰富度A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8.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20.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狐吃了一只兔,狐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B.影响神农架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C.云南山苍子的柠檬酸含量高于浙江的山苍子,这是昼夜温差对其柠檬酸含量的影响D.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离开后,将看到的现象是植物竞争强度降低2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kg,至少消耗A约A.100kgB.44.5kgC.25kgD.15kg22.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的基本策略是A.使用高效农药,迅速彻底消灭害虫B.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较低水平C.种植纯一的转基因抗虫作物D.大量引入捕食害虫的新天敌23.右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B.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C.甲与乙、乙与丙为捕食关系D.甲与丙为竞争关系24.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因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C.并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26.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减少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27.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A.保持生态平衡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28.在一片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那么下列哪项与之不相符A.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变化较小D.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29.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30.如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3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E和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A.A→B→C→E、捕食和竞争B.A→B→E、竞争和捕食C.A→D、竞争D.A→E→C、捕食和竞争32.以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水稻种植过密反而减产的主要原因是A.阳光很难照到全部水稻叶子上B.过度密植作物之间种内斗争激烈C.种植过密阻碍空气流通D.过度密植会使害虫大量繁殖33.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B.荧光虫发荧光C.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雄鸟的“求偶炫耀”34.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C.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再发生演替D.武夷山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35.下列几组图中,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36.在放有0.5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右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A.大草履虫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B.大草履虫放入瓶内第一天起进入快速增长期C.在第四天至第六天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该瓶内大草履虫种群的K值为4003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38.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没有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两种群在时间t1内增加是因为出生率增加,死亡率减少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D.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与本身密度无关39.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40.如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的是:A.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B.生长素对植物的作用具有二重性C.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D.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4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B.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的多样性C.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不同环境导致生物产生不同变异的结果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2.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A.会破坏入侵地的非生物因素B.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生态平衡更稳定C.未认识其价值所以人为干扰D.使入侵地食物链破坏43.下列关于生物圈硫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化石燃料的燃烧与火山爆发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