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实验专题][实验一]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必修3P51)(一)实验原理: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难以生根的林木枝条,促进枝条生根,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二)实验材料和用具:1、实验材料: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2、实验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盛水托盘、矿泉水瓶。3、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4、扦插枝条的处理:(1)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2)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三)实验设计: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等。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4、枝条处理方法:浸泡法和沾蘸法(四)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NAA,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2、作出假设:适宜浓度的NAA可以使杨或月季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3、预测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d),用适宜浓度的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皮皮孔处(插条下1/3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4、实验步骤(1)制作插条。(2)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多组。如可分别在NAA中浸泡1、2、4、8、12、24h等)。(3)进行实验: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都要观察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教师帮我们设计记录表格,记录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浓度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在绿色树皮的皮孔处长有白色幼根;时间长一些会在枝条下端斜面树皮与木质部之间长有白色根原体)。以后每隔2~3d记录也可。(5)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①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②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A、温度要一致。B、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C、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我们得出的实验结果:在这个实验中0.2mg/mL的α-萘乙酸能促进扦插枝条生出较多的根。其他较低浓度的α-萘乙酸也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但是生根数目不如0.2mg/mL多,高浓度的α-萘乙酸会导致枝条萎蔫死亡。即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和生长素相同,浓度适宜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浓度过高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提示:如果一致,则假设成立;如果不一致,则假设不成立。)[实验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3P68)(1)方案设计过程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二、作出假设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中的资源和空间变得有限,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三、设计实验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四、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三)现象观察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菌数时间(2.5×104个)(天)组别起始1234567甲乙丙………………………平均四、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2)实验讨论(必修3P68-69)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使酵母菌在试管里分布均匀。b.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为什么?(不需要。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c.需要做重复实验吗?(需要,提高数据的准确性。)d.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增加稀释的倍数。)(3)误区警示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竞争__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振荡___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4)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1、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答: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得数值乘以“n×2.5×104”,即为1ml酵母菌原液中酵母菌个数。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说明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答:不需要。本实验目的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数值,求得准确即可。二、探究创新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答: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有影响实验设计:1、取两支相同试管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菌个数,做好记录。4、将两试管分别送进4℃的冰箱冷藏箱和25℃的恒温箱,培养7天。5、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试管,用血球计数板分别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实验三]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必修3P112)目的要求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生态缸。2.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1.你设计的生态缸是生态系统的哪种类型?2.动物的大小和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3.植物种类及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4.设计的生态缸的稳定性有条件吗?二、猜想假设生态缸中的生物能稳定生活7-10天。三、设计实验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缸稳定性——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蚯蚓8~10条,蜗牛5~7个,小乌龟2~3只。玻璃板4~5m2,粘胶足量;沙土8~10kg,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自来水足量。二、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三、方法步骤①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②在生态缸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层厚5-10cm。③在缸内低处倒进水。④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⑤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四、现象观察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五、实验结论人工制作的生态缸,其生态系统可以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六、实验评价此设计实验成功的关键之处:①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②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③定期观察,同时做好观察记录。④如果发现生态缸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记录下发现的时间。七、误区警示本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1.制作完成的生态缸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不能添加食物和气体,唯一可进入系统的只有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2.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进行观察。4.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5.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6.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日期,然后将生态缸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要注意不能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生态缸的位置。问题探究1.本组制作的生态缸中哪种生物最先死亡?分析其主要原因。蜗牛可能先死亡。在生态缸中,蜗牛属于消费者,消耗氧气较多。2.根据生态缸中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分析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延长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持续时间。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可适当增加生态缸中分解者的数量。[补充说明]一、实验设计的主要基本原则:1、对照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由于同一种实验结果可能会被多种不同的实验因素所引起,因此如果没有严格的对照实验,即使出现了某种预想的实验结果,也很难保证该实验结果是由某因素所引起的,这样就使得所设计的实验缺乏应有的说服力。所以大多数实验,尤其是中学阶段所要求的实验往往都要有相应的对照实验。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①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②“实验组”与“对照组”确认: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对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结果,2、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所谓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能有一个变量,只有这样当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不同结果时,才能确定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肯定是这个变量造成的,从而证明实验组所给实验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对照组实验时首先要确定变量并加以正确设置,至于将谁作为变量则很容易确定,即要验证谁则把谁作为变量,也就是要把所要验证的中心条件作为变量。等量性原则与单因子变量原则是完全统一的。只不过强调的侧面不同,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变量的单一性,而等量性原则强调的是除了实验变量之外的一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必须严格控制等量即相同,以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无关变量在进行严格控制时,不但要等量,而且是在适宜条件下的等量,常态条件下的等量。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