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横向阶段特征一、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统一、集权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二、经济:自然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突破与转型)三、文化:儒家思想、科技、文艺(儒学、科技、文艺的突破与转型)政治夏:王位世袭制;商:内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经济农业:五谷六畜;耒耜刀耕火种;手工业:青铜器;丝织业;陶器和原始瓷器;商业:职业商人;货币;工商食官文化鬼神思想;学在官府;天文观测;甲骨文和金文;诗经;傩舞①国家产生,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②方国联盟,部族色彩,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③等级森严、天下共主、文化认同(分封制);④家国一体,贵族政治、世禄世卿(宗法制)。①农耕经济雏形;②青铜文明③商业出现,官府垄断①神权迷信色彩;②官府垄断文化教育;③文字传承文明;④诗歌源头,现实主义。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夏商周时期(BC2070—BC1600—BC1046—BC1046—BC770)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创制”的含义是()A.推行王位世袭制B.实行宗法分封制C.确立世卿世禄制D.实施中央集权制B“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B王国维评价商周时期的政治变革时说:“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动;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该材料反映了()A.官吏选择和任命的出现B.学在民间取代学在官府C.嫡长子继承制结束D.王位世袭制出现A政治①分裂割据——走向统一②分封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变法运动—封国—郡县)③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世禄世卿——选拔任命监察)经济①井田国有——土地私有;②集体耕作——个体生产;③粗放经营——精耕细作;④农商并重——重农抑商。文化①天命鬼神思想——百家争鸣;②学在官府——学在民间③诗歌源头楚辞——浪漫主义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5—BC221)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下列对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包括()①小农经济逐步形成②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③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A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活跃的市场经济……不管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已经非常完善。当时中国的文明不仅在经济基础、科学技术上领先于西方,而且在制度层面也走在世界前列。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在制度层面走在世界前列B.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C.编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D.小农经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A政治①秦朝结束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并发展;②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社会转轨;汉朝巩固与发展了这一制度。③官僚政治——察举、征辟制度、御史大夫和刺史监察经济①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农耕经济逐渐成熟;②手工业成就辉煌,丝织闻名世界;③垄断和抑制商业;但外贸繁荣文化①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成为政治正统、文化主流;②造纸等科技领先世界;《九章算术》标志数学体系形成;《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伤寒杂病论》四诊法成为临床学经典。③汉字统一,小篆—隶书—楷书,影响深远;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B.从世官制到察举制C.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D.从分封制到郡国制C1921年梁启超语)“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其中第二回革命主要是指()①察举制的实行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③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④分封制的建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A秦汉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形成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B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D.“仁”的思想、郡县制B政治①国家分裂,但出现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汉化与封建化;②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③九品中正制度(士族门阀、世禄世卿制度)经济①农业:北方破坏,南方开发;重心南移(政策重视、北民南迁、工具改进、自然条件)《齐民要术》;北魏改革与北方恢复;②手工业:炼钢和白瓷制作技术有突破;③商品经济水平低。文化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石窟艺术);②三教并行;儒学危机;③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的艺术。中华文明的曲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吾国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这一现象反映出()A.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B.私学兴起与思想界的繁荣C.专制集权制度遭到削弱D.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C唐长孺说:“汉末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基础,而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这句话不能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B.皇权承认了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C.士族成为魏晋君主专制制度的威胁D.士族与九品中正制是相伴而生的C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A政治①国家结束分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②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机构趋于完善(门下谏议);③科举制取代士族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①农业发展(步犁、灌溉、茶叶),农耕经济繁荣;②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南北体系、文化象征);③商业繁荣(交通、商路、都市、管理;陆海外贸繁荣)文化①政策宽松,三教并行;②科技领先世界:僧一行;印刷火药;《唐本草》③文艺繁荣:书法、绘画、诗歌、戏曲等④全面辉煌,形成中华文化圈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时期(581—907)有学者说:“(唐朝)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这表明唐朝的官僚制度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②可有效制约君权③提高了行政效率④可以减少决策失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B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A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C隋唐君主为加强统治,致力于削弱门阀势力,唐初曾将民间声望最高的崔氏降格为第三等姓氏,武则天提高进士科地位以打击擅长明经科的世族。到了晚唐时,唐文宗欲把公主下嫁给门阀世族时感慨:“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反映出隋唐时()A.宗法制与封建专制互为表里B.科举制对士族产生的影响很小C.社会结构的改变十分缓慢D.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并行C政治①由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民族政权汉化、封建化②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分割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彻底解决地方割据。但三冗两积,王安石变法(谏院)③元代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经济①农业:经济中心转到南方;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②手工业:技术和规模的突破发展(南宋焦碳、棉织;元代技术、松江;宋瓷窑体系;元彩瓷)③商业:宋代商业革命(空间城乡边外;时间;管理;货币;功能)文化①理学产生,儒学完成哲学化、思辨化转型;②科技世界领先: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梦溪笔谈》③文艺平民化、市俗化(书画、宋词、元曲、话本、瓦舍、南戏、元杂剧等)④宋朝重文轻武、科举制度完善(规模;变法);元朝抑制。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时期(960—1368)历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宋朝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下列各项,属于宋代“创造”的有()①改革选官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②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③放宽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④创造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C现代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其选择的理由应该包括()①偃武修文,文明昌盛②君弱臣强,政治开明③科举完善,教育发展④经济繁荣,重心南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C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为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这里所说的“主因”,主要是指宋朝的()A.商品经济发展不足打破封建专制统治B.宋朝的科技发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C.商品经济仍然从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D.农耕经济制约社会改革与科技进步D考纲考点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经济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思想文化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科技成就、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中华文明由盛转衰:明清时期(1368—1840)中央官制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地方制度明清政治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地方:按察使司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清: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明太祖撤中书省废丞相、成祖设内阁清雍正设军机处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监察)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政治版图。时代特征一1、(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命题·视角【深化认知】明内阁性质始终是皇帝决策的咨询顾问机构,直接受控于皇帝。阁臣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成熟世界领先,产量提高;作物---高产作物引进推广;广泛植棉;耕地扩大、人口大增。生产关系—租佃关系普遍。技术成就----焦炭冶铁流行;棉布成主要衣料明五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经营形态---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主导;生产方式---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区域性商帮、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商品化;外贸仍有优势--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政策②私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手工工场生产);③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⑤小农经济占主导,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④商业出现新特点(货币、商人、市场、商品)——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①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明清经济时代特征二原因市场生产、雇佣劳动、手工工场分工协作、效率提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