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刘宝存liubaocun@163.com主要内容一、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二、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设计三、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实施与建议一、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和基本精神(一)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1998年到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3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人数1660万人),增长了1.9倍,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提高到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我国通过采取“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措施,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新机制,组建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综合性大学。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内人事和分配制度、招生考试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和高校成本分担制度等重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3)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明显从“九五”到“十五”,我国通过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在高校中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和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4)高等学校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五”期间,全国高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毕业生,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向国家贡献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国家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国家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后者打破了我国连续6年无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局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实施,为发展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很好地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5)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17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包括英、法、德、澳等26个发达国家在内的3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2、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1)国家确立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目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2)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006年GDP达到20940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9万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到了“十五”期末已经达到了43%;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增多,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3)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上大学难转变为上好大学难,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希望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4)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确立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给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培养数量充足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创新性人才。(5)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学校教师数量也急剧增加,从1998年的40.73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96.58万人,7年增加55.85万人。随着有经验的老教师陆续退休以及大量新教师的涌入,教师队伍的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2005年30岁及以下教师占总数的29.32%,40岁及以下教师占总数的65.23%。新教师来源单一,录用毕业生52.37%(而且近亲繁殖严重),外单位教师调入占29.36%,校外非教师调入占18.28%。(6)高校学生群体成份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独生子女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高等学校必须适应学生群体的这一重大变化,多关爱学生,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7)教育技术和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其物质载体,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的突破口。(8)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浮躁冒进、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青年学生的心灵,给青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青年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3、在新的历史任务面前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存在的一些困难、矛盾及差距(1)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紧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也不断增加,2006年达到6348亿元,高等学校各项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但是,由于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赶不上在学人数的急剧增加,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和师资等办学条件明显不足,有的甚至欠下上亿元的债务,不仅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而且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2)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由于缺乏专业预测和预警机制,许多高等学校对市场需求解读错误,或盲目设立所谓热门的专业,或不能及时更新专业设置,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农、林、水、地、矿、油、信息、生命科学等国家急需学科和未来优势学科的人才培养不足,而法学类、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则出现结构性过剩。(3)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不够由于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规划滞后,一些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不明确,盲目追求所谓的上层次、上规格,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格或模式趋同,缺乏特色。(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在高质量的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一些高等学校不得不降格以求,补充了一些学历、职称较低的教师,本科生毕业教本科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不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都有待优化。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上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许多教师特别是高水平教师不愿意从事教学特别是本科生教学。高等学校仍然大量存在教授不讲主干课、基础课,名师不上讲台,只听讲师讲、不见教授教的现象。据统计,到2004年,全国仍有29.4%,近3万名教授、副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5)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05年的调查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指出:2005年有310万名大学毕业生,是美国的2倍多,但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缺少实际应用技巧、糟糕的英语水平;未来10年,中国将需要7.5万名拥有一些国际经验的管理人员,但目前只有5000多名;中国大学教育只注重理论教育、书本教育,无法提供实用的和团队工作的技巧;中国每年有60万名新工程师“诞生”,比美国多出9倍,但仅有1.6万拥有在外国公司工作的实用能力和语言能力。(6)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由于多年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再加上高等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和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结构性失调,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但没有缓解,而且有加剧之势,近几年每年全国至少有上百万毕业生无法按时就业,加重了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的负担。4、党中央、国务院“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4号文件,其中就加强教学工作明确提出了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包括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评估、精品基础课程建设、表彰奖励教学名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教学基地建设、教育部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高职高专教育精品专业建设、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医学教育改革、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等12个建设项目。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即1号文件,就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16条要求;2006年5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必须切实抓实抓好。”(二)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1、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按照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①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②初步实现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互动,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③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对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④用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4年后使60%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解决英语听说问题;⑤推进各种科技和有益健康的体育协会、俱乐部活动,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⑥建设一批教学团队,完善教授上讲台的政策机制;⑦初步建立用于网络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通普通本科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课程体系;⑧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改进评估手段和方法;⑨通过对口支援,为西部高校培养师资和教学管理干部,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3.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1.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制订指导性专业规范,构建专业设置预测机制,定期发布各类专业人才的规模变化和供求情况,为高校优化专业布局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供指导。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积极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2.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