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对策研究作者:丁崇峻来源:《商情》2017年第06期【摘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金融领域的变革不断推进,在制度体系以及结构调整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变革。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之一就是利率市场化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从2013年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之后,存款利率的上限也成为我国金融当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进程、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出发,分析当前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应对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就是需要处理好和债券市场、商业银行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关系,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稳健推进。【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现状问题;利率管制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及问题(一)我国利率管制的背景及存在问题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的进程沿袭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和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相似,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为了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以及降低储蓄成本,都实行了非常严格的利率管制。政府部门通过金融资产的配置,严格控制重点企业的资金成本,并且对于银行金融体系的管控非常严格,以此来压低利率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利率管制的弊端也在不断凸显出来,主要就是因为利率管制导致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不能够反映资金的真正供给需求,削弱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利率管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利率管制导致利率无法真实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这就导致银行系统对于资金配置效果受到影响,效率比较低,而且还会导致信贷市场以及同业拆借等金融市场利率传导机制受到严重的扭曲。第二,缺少市场经济确定的利率,就会使得宏观调控当局难以获得非常准确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从而降低了政府部门很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果。第三,利率管制导致银行业持续受到垄断利润,使得银行成为民众心目当中对于大企业大客户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客户的需求不愿意满足,这就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只能够通过地下非正规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导致利率双轨制度出现,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现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1996年开始放开银行业的同业拆借,这也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正式开端,整体而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的起点就是从货币市场开始,然后逐步延伸到债券市场以及存款利率市场范围,而债券和存款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离了市场化的推进过程就是要实现利率形成的定价主体由政府主导变成市龙源期刊网场机制主导,这就意味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还是会由市场供求关系以及金融基本规律来决定市场整体利率水平。2003年开始央行就全面放开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管制,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单中最为惨烈的事件之一,对于公众而言还是有一些出乎意料。目前来看,贷款实际利率水平的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而且从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机制来看,受到信贷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的影响,贷款实际利率要高于基准利率,这也说明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的时机已经开始成熟,这也充分考虑了市场发展的真实需求。人民币存款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利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存款利率直接关系到银行资金成本,对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会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不是贷款利率可以同日而语的问题。伴随着近20年的深化改革,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本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但是由于我国人民币的存款利率上限约束机制导致我国整体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市场化进程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债券市场以及存贷利率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还处于加速推进的过程当中。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风险分析(一)实体经济领域风险第一,产业空洞化。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产业发展需要长期性的政策,但是利率政策的调整和改变是非常快速及时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很容易引发产业空洞化的危险。利率市场化发展将会增加实体经济当总企业资金成本的上升,导致传统产业的资金收益大幅度下降,而且这就会削弱企业家投资意愿,并且会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但是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道路非常艰难,产业转型不仅需要消耗资金,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从美国的改革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就会导致实体产业领域的贷款比重显著下降,资产投资领域的贷款占比显著上升。第二,资产泡沫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实体经济很容易出现资产泡沫的风险,产业空洞化和资产泡沫化属于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一般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不能够满足利率市场化所要求的高额利息之后,资金就非常容易流入到房地产以及证券股票等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这样的资产泡沫所带来的投资上升和经济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一旦经济资产泡沫破裂,那么整体的投资水平以及经济增速都会遭遇影响,这一点在日本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过程中非常明显。第三,经济波动的风险。理论研究来看,利率市场化确实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对于我国实际国情来说这样的理论推导不一定可以成为现实。阿根廷和智利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也出现了先扬后抑的表现。一旦利率市场化之后,就会受到国际国内市场的多重影响,实际利率水平很容易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由此可见,放松利率管制和促进经济增长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贸然间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很可能导致经济波动。(二)金融领域风险龙源期刊网第一,不良贷款风险。由于信息对称问题的存在,所以融资利率的提升不一定就意味着银行收益增加。由于高利率的条件下会存在借款人违约率上升的情况,导致逆向选择的道德风险更高,所以说银行收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按照金融不稳定理论来看,一旦我国的利率管制和限制被取消之后,那么很多的企业就会因为筹资利率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银行就可能倾向于向利率更高的项目提供贷款,但是这样就会进一步提高银行不良贷款发生的风险,一旦经济衰退,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比例一定会大幅度上升,进一步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第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如果是利率管制情况下,资产负债应该是可预期的曲线,但是利率市场化体系建立之后,就会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发生变化,这样就会给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更多挑战。首先就是流动性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会更容易引起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可能会导致银行机构因为存款快速减少产生流动性困难,因此存款的不稳定性,而且市场会给很多不断活动投机的投资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工具和通道,使得银行机构出现流动性困难或者引发挤兑热潮。然后就是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波动性会更加剧烈,利率风险更大。从整个资产负债结构来看,我国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会被放大,商业银行今后在风险规避上会越来越困难。第三,银行危机。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金融负的外部性增强,对于不同规模的银行会有不一样的影响。国有大型银行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会比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要小很多,主要是因为国有银行一方面有政府部门作为后盾,大型企业的客户资源比较广泛,而且业务模式非常丰富,所以抵御利率市场化风险的能力比较强。但是相比较而言很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缺少足够的风险抵御能力,而且自身又没有利率定价的能力,所以业务上单一化的弊端就会充分体现出来,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就会进一步加剧中小型银行经营管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三、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一)处理好债券市场发展及利率市场化的关系第一,加速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成熟。成熟的债券市场有利于促进利率市场化发展,形成一个价格反馈及时的健康债券市场,更好的反映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并且有效的增强债券市场自身活力的同时完善市场化精准利率。第二,放松利率管制实质上有利于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发展。金融市场的竞争和金融管制密切相关,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放松管制,推动金融产品的大力创新,增强利率定价的市场化基础。总而言之,债券市场和利率市场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需要加强连通性,不断促进两者协同健康发展。(二)商业银行发展及利率市场化的关系龙源期刊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挑战,如何处理好商业银行和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调整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存贷利率差收益,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需要商业银行适应形势变革,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优化客户的结构,维持信贷业务有一定的利差,进一步提高非信贷业务的收入比重,加快金融创新。促进客户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的循环,转变思维,进一步提高交易业务和手续费收入,降低利息收入增长缓慢对银行的负面影响。第二,进一步提高资产负债风险定价能力,通过商业银行高水平的资产业务操作,进一步通过高质量的风险定价能力来有效的控制市场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第三,提高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内部管控能力。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以及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提高银行自身对于利率调整的敏感性,健全自身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三)存款保险制度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第一,为避免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确保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需要加强对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强制保险举措,覆盖境内所有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第二,通过确定合理规范的保险赔付限额,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并且降低存款人的金融风险,弱化其监管金融机构的意愿。为了进一步防止中小银行搭便车服务,我国存款保险制度需要采取浮动利率,根据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资产质量以及客户机构,需要动态地根据不同风险水平制定浮动费率标准,从而有效的抵御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参考文献:[1]游占芬.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及改革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1:18-20[2]卢文阳.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8:161[3]吴珍.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5,10: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