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语文(新课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化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发展,都是向着“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谐”而来的。所以,我认为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求。像这样公平、和谐相处,达到全人类的美好和谐,没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定出一个共同规范,是很难达到的。我们的先贤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汉字来分析一下。首先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如果把“仁”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而这个“仁”就是爱。其次是“德”。“德”字,右半边除了心,写全应当是“直”,所以古人常说“直心为德”。“直”就是正直,正直向上即为“德”。“德”要求很高,加个“心”字,是说明思想,加个“彳”,是说明行动,那就是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求正直向上,这就是“德”的含义。我们讲究“仁德”,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可以说,“仁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保障“仁”“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做有规范的活动,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人们怎么样才能达到“仁”和“德”,走到规范的制度当中呢?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化”。“化”字很了不起,篆书的“化”字,无论怎么看都是两个人,一个倒着,一个正着。这样一来,这个字就倒不了了,怎么看都是正着。这个“化”,反和正都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化和、化解,想办法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成立。这应当是走向美好境界的一种渠道,有许多事情,只要一“化”,就能解决。我们一直在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或者说这个原则。为什么中华文化越来越博大,越来越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首先因为它是全人类的追求,它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的、追求美好的愿望;其次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因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碰撞的。碰撞不怕,在于协调,在于怎样解决。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让,一种是抢。抢的没有好结果,今日的胜者,明日可能又是败者,今日失败者明日可能又是胜利者。打打抢抢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都不如一个“化”字,通过一个“化”字,可以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我们“化”过来的东西很多很多,靠着“化”,我们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字——“和”,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是两个事物,或者不同的许多事物很协调、很和谐地相融,比如各种乐器,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很好听的旋律,但它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各自失去了自己。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尚仁德,尊礼法,要通过“化”的办法,最终达到“和”的境界。(摘编自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1.下列关于“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篆书的“化”字怎么看都是一个倒着、一个正着的两个人,怎么看都是正着,反和正都可以。它意味着在各种情况下想办法都可以化解、化和。B.要使人们达到“仁”和“德”,走到“礼”“法”等规范的制度当中,“化”是最好的一种办法。C.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要利用并遵循“化”的规律,问题就能解决,就能走向美好境界。D.中国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与我们“化”过来很多很多东西是密切相连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仁”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仁”就是爱。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B.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如果我们都做到了正直向上,那么我们的言行就符合了中华文化“德”的要求。C.碰撞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在于协调,抢是没有好结果的。D.好听的旋律是由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的,各种乐器在旋律中充分表现了自己,并没有失去自己。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B.中华文化能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与我们民族一直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密不可分。C.体现协调、和谐的“和”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在“和”上下工夫,花大力气去做,其他的一般对待就可以了。D.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对待外来文化,能够做到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春(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上幸东都。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宫成,上徙御之。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机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公元688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着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选自《资治通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法不信于人也信:信任B.擢仁杰为侍御史擢:提升C.本立竟得罪竟:竟然D.仁杰密奏密:暗中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刚直不阿的一组是(3分)①二人罪不当死②擢仁杰为侍御史③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④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⑤请弃臣于无人之境⑥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宗要处死误砍昭陵的将官,狄仁杰坚决请求不杀,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几天后,狄仁杰委婉劝谏,高宗怒气消解,权善才、范怀义得以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B.长史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看到狄仁杰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后,都觉得自己应当感到羞愧,于是两人和睦相处。C.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狄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高宗最终答应了狄仁杰,王本立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D.狄仁杰查知因为越王李贞而犯罪的六七百家、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五千人都是无罪而被牵累的后,秘密奏报太后。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横塘①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8.全诗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说明。(5分)9.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乙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5分)村庄田鑫在一个清晨,我踩着露水上山了。只有在那里,我才能看到整个村庄。一路上,风一直吹着树哗哗地响。风每吹一次,树就斜一次,连续几次以后,树明显的和被吹之前大不一样了。它像我的村庄一样,被风吹出老相来。我想,应该就是这些多情的风把我的村庄吹老了吧。这个世界上,风是除人为之外,最有可能使村庄变老的因素。在我的村庄,它们没日没夜地吹着。高兴的时候,它们将村庄东边的土吹到西边,再将西边的土吹到东边,一遍又一遍地玩弄着那些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强大。不高兴的时候,它们会把屋子上的瓦吹下来,把旷野地里仅有的一棵树吹折,把在风里赶路的人吹得东倒西歪,还会把埋藏着种子的肥土吹得一干二净。真的,我对风毫无办法。它们就这么在我的眼皮子底下一直吹着。它们肆无忌惮地贪婪地吹着我的村庄,吹着我的心。时间都被它们吹落了,何况我的瘦弱的村庄呢。继续往山上走,就能看清楚整个村庄了。村庄被一些树包围着。这些树,比村庄里的任何建筑都高大。它们用宽大的叶子遮住我的视线,不让我看到村庄苍老的面容。我越想看清楚村庄,树就越肆意地用它高大的身躯和宽阔的叶子遮蔽我的视野。我开始怀疑,树的这种行为似乎是一个阴谋,它们好像故意不让我看清村庄,故意不让我找到村庄变老的原因。于是,我不再上山了,开始往回走。在下山的过程中,我已经想好了对付树的方法。风之所以叫我束手无策,是因为它们诡秘、无形,而树,只要它们还长在村庄里,我就有办法对付它们。我找来斧子和锯,找来火柴,找来能对付一棵树的所有工具,开始对一棵树进行报复。我挑了村庄里最高最大的一棵树,照准它最脆弱的部位就是一顿乱砍。它在斧子的作用下,开始晃动。我砍一次,它就晃动一次,树屑就掉一次。当我在它的身上砍出一条缝子来的时候,我发现树哭了,我发现它的眼泪像泉水一样汩汩地流了出来。看到树流出泪水,我以为它疼,它已经被我征服了,于是我的心里便生出一丝的快意来,谁叫你把我的村庄弄成这样,疼死活该。砍到一半的时候,我看见树身上一圈一圈的年轮整齐地在斧子下面一点一点变成碎屑。它们在树身下越积越多,堆不下的时候,它们便向树的周围蔓延,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