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30年代的散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六章30年代的散文一、时代背景与散文概况:1、30年代的时代特点: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时代2、30年代的散文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杂文小品散文报告文学散文作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1、鲁迅等左派(人称“太白派”)——走叛逆、抗争的路。其刊物为《涛声》、《太白》、《新语林》、《爝火》、《芒种》、《杂文》等。2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称“论语派”)——走隐逸的路。其刊物为《骆驼草》、《论语》、《文艺茶话》、《人间世》、《宇宙风》等。“太白派”与“论语派”政治态度的不同,规定了其选择的文体的不同:①“太白派”——多选择散文家族中较客观的、外向的文体,如杂文、社会速写、报告文学等。②“论语派”——内敛的、较富个人主观色彩的文体,如随感小品、序跋、读书札记、日记、书信等。“太白派”是“议论风”,“论语派”是“谈话风”。“水星派”作家是一支既没有共同的创作纲领,也没有同仁文学组织的创作队伍。如何其芳、李广田、丽尼、陆蠡等,他们以创作较富艺术性的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见长且形成比较一致的创作特色的。创作之初——以写作表现内心苦闷、寂寞、忧郁之感的抒情散文为主;以后——慢慢地将眼光从一己的内心生活移向广袤的社会人生世相,以创作写人记事的叙事散文为主。总体观之:“太白派”散文之叛逆精神尖锐泼辣的讽刺“论语派”散文的隐逸倾向平和亲切的幽默“水星派”散文的独白风度真挚而委曲的抒情二、鲁迅派杂文的高涨:1、鲁迅的杂文(掌握)前期作品及内容后期作品及内容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主要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鲁迅杂文的成就鲁迅——中国现代杂文之父。通过鲁迅的努力使杂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种文体。鲁迅的杂文博大精深,风格热烈而冷峻,思想锐利、语言犀利。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鲁迅杂文是中国当时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鲁迅的前期杂文表现出较浓厚的启蒙主义思想,较多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腐败和思想的落后。鲁迅的后期杂文具有更多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鲁迅杂文的风格也随着时代和社会以及他的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发生变化。前期风格热烈,后期风格变得深沉冷峻。运用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是鲁迅杂文的显著特点之一。鲁迅的杂文是是对中国议论性散文的创造性发展,形象性与逻辑性的统一。2、瞿秋白的杂文:兼有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双重气质,善于抓住本质,勾勒典型,且语言流畅,富有激情。3、唐弢、徐懋庸等的杂文:①唐弢(1913-1991),他这时主要的杂文集有《推背集》和《海天集》。②徐懋庸(1908-1977),其《打杂集》曾由鲁迅作序。三、李广田、何其芳等的抒情散文:1、李广田:《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等。(教材P248)30年代散文主要叙写平常人事,寓情感于叙事。寄意深远,则凝聚为散文诗。多写村野乡村小天地中备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种种不幸(《山之子》、《老渡船》、《柳叶桃》);刻画黑暗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创伤和苦闷彷徨(《记问渠君》、《黄昏》);摹绘故乡的山水神韵和风俗人情(《扇子崖》、《野店》、《画廊》)。40年代视野更加开阔,题材多样,时或采用更见锋芒的杂文笔法。抒发爱国情感(《一个画家》);揭露阶级压迫,控诉黑暗社会制度(《没有名字的人们》、《圈外》、《没有太阳的早晨》);颂扬工人的创造力量(《建筑》)。艺术上长于刻画人物,富于想象,风格浑厚朴实。2、何其芳的散文:《画梦录》(教材P248)早期专心致力于抒情散文创作。收集在《画梦录》中的作品,以精致细腻的笔触,探索人生表现形式的色彩、图案,孤独苦闷,耽于幻想,刻意画梦,遂成为内心哀怨独语的散文诗(《雨前》、《黄昏》、《独语》、《梦后》、《迟暮的花》)。《还乡杂记》及其以后的创作,“感情粗起来”,转向社会现实的抒写(《老人》、《街》、《老百姓和军队》),但艺术的上未能与思想的前进取得同步发展。《独语》赏析人在孤寂时,常常会走入思想的旷野,聆听自言自语的咕哝,聆听心弦拨动的铮声,聆听空谷回响的足步,聆听生命涌动的潮汐,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生的独语。而生命的玄妙在于:不是所有的生灵都能使用人类的高级语言,但每一个生命都能如人一般独语。微风穿叶,是树的独语;泠泠涌动,是水的独语;寂寂平仄,是窗纸上昆虫的独语;而风涌进躯壳的轻呼,谁又能说那不是蝉去空壳的寂然独语呢?自古以来,文人在面对理想与现实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习惯于以朦胧、隐晦的文字去排遣内心的孤寂、压抑,习惯于以深奥、含蓄的语言去触动思想的最深处——无论是残酷权斗、巨变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抑或是内忧外患、时局动荡下之卞之琳、何其芳。孤寂苦闷的散文家以含蓄委婉、极富美感的文字勾勒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绪,整篇文章犹如一幅充溢着想象空间的印象派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描绘,朦胧而黯淡的色调,《独语》堪称是一篇现代派美文佳作。3、丽尼、陆蠡、缪崇群的抒情散文:(教材P249-250)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初期采用散文诗的写法,倾吐自我的苦闷哀怨,时或憧憬光明;后来,转向叙事,并融散文、小说为一体。作品有《寻找》、《鹰之歌》、《圣者》、《江南的记忆》等。陆蠡(1908-1942),字圣泉,笔名有陆敏、六角等,浙江天台人。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纪》等。多写年轻人的回忆、幻想、沉思;控诉不合理的旧世界。抒情委婉含蓄,节奏舒缓,具散文诗风味。缪崇群(1907-1945),呕心沥血地致力于散文创作。初期散文《晞露集》,沉郁感伤地追忆少年时代的生活,以及留学日本的人生经历。多写儿女之情,交织着探求人生的寂寞和忧伤(《童年之友》、《芸姊》、《守岁烛》)。此后的散文《寄健康人》、《废墟集》等,视野渐渐转向现实的社会人生现象。《旅途随笔》、《北南西东》、《凤于进城》等篇,暴露社会世态,同情弱小,抒发心中郁愤。抗战时期的散文集《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等,控诉日帝侵略,情绪激昂(《苦行》、《血印》、《一觉》);以象征隐喻的手法,讥讽社会现实,探究人生(《夏虫之什》);审视社会芸芸众生相(《人间百相》);描绘云南边陲风俗民情(《街子》、《牛场》)等等,都长于编织故事,抒写人情,蕴涵哲理。风格平实亲切,精细委婉。四、丰子恺、夏丏尊的叙事散文:夏丏尊(1886-1946)(教材P251)其散文多辑入《平屋杂文》。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化为艺术观照的对象,体验吟味其中的人生情味和世态风习。《白马湖之冬》、《试炼》、《“无奈”》、《怯弱者》、《长闲》、《中年人的寂寞》、《猫》等篇,于自我平凡琐事的记叙中,感悟人生,传达一种奋斗进取的生活态度。《钢铁假山》、《命相家》、《春天的欢悦与感伤》等篇,感时忧国,悲天悯人,见出寂寞忧愁中的鲜明爱憎的一面。艺术上长于记叙中抒情,构思谨严,立意深远,笔法老到,风格朴素。为有数的散文文体家之一。丰子恺(1898-1975)(教材P250-251)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人。写散文始于20年代中期,散文结集的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十几种。早期散文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感世界(《儿女》、《给我的孩子们》);于日常事物中吟味世相,蕴涵理趣(《山中避雨》、《杨柳》、《车厢社会》、《吃瓜子》);于人生、自然中探索佛理真谛(《阿难》、《艺术的宗教》)。其后视野日趋开阔。记叙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肉腿》、《西湖船》);眷恋乡土,控诉日本侵略者(《辞缘缘堂》、《胜利还乡记》);讽刺贪官污吏(《贪污的猫》、《口中剿匪记》)。艺术上长于记叙中说理,描写婉曲,善于择取蕴涵哲理的生活片断,富于谐趣。《给我的孩子们》写于1926年圣诞节,它是《子恺画集》的代序,散文以画集上的题材为内容,歌颂了纯洁的童心,可以说它是一首童真世界的赞歌。丰子恺的散文与他的绘画一样,追求一种深沉朴素、单纯明快的风格。他不追求词藻的繁华绚丽,而是“寄至味于淡泊”,通过素淡隽永的文字表达深婉的情致。艺术特点:丰子恺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是典型的随笔体散文,其《缘缘堂随笔》融童心和禅趣为一体,既真率自然,又妙趣横生。俗话说,“诗画总相通”,丰子恺先生的随笔与漫画在创作实践中是相通的,他自己就曾说,“在得到一个主题以后,宜于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于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这样便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如此也可以贴切地说明丰氏创作的艺术特点。五、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他:1、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福建龙溪人。林语堂“语丝”时代的散文《剪拂集》,揭露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呼唤民主;抨击为虎作伥的“文妖”;针砭国粹,提倡欧化,探索国民性的改造等,均带有战斗的“凌厉浮躁”之气。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学,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所作有政治讽刺、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以及少量记述文章,但多数“说说笑笑”。作品:《论幽默》、《论谈话》、《论政治病》、《怎样写“再启”》、《水乎水乎洋洋盈耳》、《孤崖一枝花》。侨居国外后,除出版“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著作,还用英文创作多部长篇小说。其中,仿《红楼梦》而作的《瞬息京华》(今译《京华烟云》)当时即有中译本问世,并产生一定影响。有专章PPT2、老舍的幽默小品:老舍的幽默小品,以温厚宽容的笑,观照世态人情、文化风俗,不乏对市民生活的讽刺。这与林语堂以传教士的眼光看中国的人生世相,迥异其趣。作品:《买彩票》、《讨论》、《我的理想家庭》、《想北平》、《大明湖之春》、《济南的冬天》、《五月的青岛》。相似的作家还有马国亮、味橄(钱歌川)等。六、三十年代的游记散文1、海外旅游散记:2、国内山水游记:3O年代游记散文充分发达,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各异。如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郑振铎的《海燕》、《欧行日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李健吾的《意大利游简》;钟敬文的《西湖漫拾》、《湖上散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等。七、三十年代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在30年代的发达及其原因:“左联”组织并提倡的工农兵通讯运动,掀起群众性的报告文学的写作热潮,并推动作家的报告文学创作,报刊记者执笔写作报告通讯。1、初具报告文学特征的作品有:20年代初,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1932年,阿英主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1936年,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2、夏衍的《包身工》(1936)、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夏衍(1900-1994),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宋之的(1914-1956),原名宋汝昭,河北丰南人。3、具有新闻性、纪实性的报告通讯。邹韬奋:《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萧乾的《流民图》、《平绥散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四十年代的散文概况与前两个十年相比,这一时期虽然历经战乱,散文创作的成绩依然丰硕,且报告文学、杂文与抒情文各式文体的创作都有较成熟的水准。抗战初期——报告文学丘东平、骆宾基、曹白、范长江、萧乾、沙汀等相持阶段——杂文聂绀弩、唐弢、周木斋、王实味等抗战中后期及胜利之后——各式文体(小品散文)萧红、冯至、梁实秋、张爱玲等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