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名共和国历史(简称国史)1.1949~1956年过渡时期⑴1949~1953年恢复时期①1951年抗美援朝——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机会。②1950年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条件。③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到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⑵1953~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一化三改)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欧洲相反,与苏联相同)。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1953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1951年,国家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3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十年建设时期)⑴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中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⑵曲折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2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客观规律)②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轻率地发动了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大大降低。③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⑶调整阶段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⑷成绩在这十年间,我国建成大庆等油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了破坏,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使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断了。4.1978~今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背景。1979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当时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延续“左倾”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②内容。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③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⑵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①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为刘少奇平反,恢复名誉,到1982年底,全国有300多万干部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②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③1982年颁布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来,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项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④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99年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3⑤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⑥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⑶改革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文革”结束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得到中央的肯定。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我国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体制,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②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等措施,企业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③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巡视,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④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会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这些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⑷开放我国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等有利条件,决定在两省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随后,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闽南三角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中央又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参见朝阳一模37题第三问)我国已经形成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5.新中国外交⑴建国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4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⑵五十年代外交成果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③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促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⑵七十年代外交成果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②中美关系正常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与此同时,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地区大量陈兵,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美国经济衰退,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并且提上了议事日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③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美国撇开日本与中国改善关系,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此后,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⑶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①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支持和参加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精神开展的各项活动;②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为促进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