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有关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较晚,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九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科分类中还没有“教育信息技术”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840项研究课题中,教育信息技术立项课题有127项,其中重点课题和青年专项基金课题占74项,这大大超过其它学科中重点立项课题比例,湖南省2001~2003年立项700多项课题中教育信息技术课题33个。以往教育信息技术课题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远程教育以及教育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2]。这些研究对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只从某个角度研究解决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某方面问题,而教育信息化实际上是项系统工程,有必要利用科学发展观原理和系统论原理对其组成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促进教育信息化健康、稳步、持续快速、和谐发展。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远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对此相当重视[9,10]。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严重影响教育信息化健康、稳步、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累计投资2亿多元,占全市教学投入的70%以上,已建成市县两级机关局域网和校园网76个,上网学校360所;全市中小学现有计算机机房660间,计算机2.8万台,中小学生机比达到20:1,比2000年增长328%;建成多媒体综合教室1200余间,数字卫星接收系统1600多套,光盘教学播放系统2000余套,36所学校实现了教育部“班班通”工程标准,这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已基本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求。但是,部分学校教育信息化高投入,低产出现象严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城市、城镇与农村之间,校际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造成“数字”鸿沟,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②部分学校教育信息化高投入低产出现象严重,利用率较低;③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素质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强,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代替以往录像、电视、挂图和黑板等工具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现象严重;④网络硬件环境的高速发展,而富有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娱乐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健康的网络教学资源严重缺乏;⑤学校、部门各自为政,孤立建设和发展,形成信息“孤岛”、低水平重复建设;⑥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政策不够,教育信息化经费难以保障,缺口很大;⑦教育信息化环境管理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不强;⑧区域内公民信息素养偏低、网络与信息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尚未形成,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健全,网络中充斥色情、游戏、暴力、欺骗等不良信息,对大中小学生的心身健康和成长带来挑战,对社会主义文明与和谐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如果考虑不周,规划、实施不当,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不可挽回的损失。教育活动不同于工厂生产,它的对象是人,不能用简单“复制”的方式推广。因此,实施教育信息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要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与学习观念,又要为师生教育教学、学习和生活服务;既要全社会的支持,又要为学校和社会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社会)“信息文化”环境,为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这都是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地解决中国的教育教育信息问题[1,4]。二、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创新1、研究意义●由于本课题具有的宏观政策属性,课题研究成果——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将直接指导和规范地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实践活动。这有利于推动宏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与教育政策、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效益、效果和效能;●课题研究有利于缩小城乡和区域间教育信息化差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提高;●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教学意识与学习意识养成,弥补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巨大的鸿沟,促进新课改的正确实施,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促进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环境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目前网络中最富刺激的活动是暴力游戏、色情和聊天,大、中、小学生上网自然就参预在其中,久而久之玩物丧志、荒废了学业。如果在网上有一个以学生、老师和家长为主的学习、上进的“健康”团体,并有与之学习、工作和生活相关的健康、有益,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学生在网上就像平时在家和学校一样与家长和老师同学相处在一起,其活动已自觉地接受了老师与家长的监督,而家长和社会各成员也由此得到学习与提高,这难道不是我们要建设的网上“世外桃园”吗。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要素相辅相成,彼此制约,又相互促进,因此,为避免教育信息化的浪费,杜绝不良建设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亟需对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2、研究价值理论价值:通过文献查新和国家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立项课题和部分省市教育科学“十五”立项课题资料显示,本课题在国内率先尝试利用系统论原理研究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理论实践性,其深入研究将对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保障。实践价值:既可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政府教育信息化建设科学决策,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可辐射并带动周边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指导我国中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3、创新之处本课题有二处创新:其一,首次把教育信息化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和教育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理论研究教育信息化及其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开辟了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新领域。其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加强建设、培训队伍、规范管理、科学使用为渠道,以提高“四效”(效率、效果、效益、效能)为标准,构建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体系,既符合党中央以“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又贴近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在实践上指导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三、基本概念的界定1、区域性:指我国中部地区的地市级辖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市为核心,县、乡(镇)、村为辐射面。2、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引起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的提出与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密切相关。1993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即我们所说的“信息高速公路”,其主要内容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由此产生,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教育关注的热点。教育部提出,我国将从三个方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一是在学校中普及和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二是推进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三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并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以此为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用“可持续发展”原理指导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实施教育信息化。四、研究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加强建设、培训队伍、规范管理、科学使用为渠道,以提高“四效”(效率、效果、效益、效能)为标准,构建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体系,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提高城乡教育信息化一体化水平,促进地方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五、理论依据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最优化。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研究教育信息化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其任务不仅在于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是要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善教育信息化过程,使其存在与发展合乎客观需要。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根本、最革命的因素,一切社会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二是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不断趋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首先,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人为本。人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便无从谈起。人的发展是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发展不是游离于人之外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人作为主体参与其间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人是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其成果的占有者。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核心,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最终标准。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教师与学生的教学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协调推进的过程。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建设,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是通过社会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的,也只有全面和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的基本内容分为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的发展四个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的层次,强调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保护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它在提出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下,又针对当前的实际,提出现阶段要着重贯彻“五个统筹”的方针。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科学认证的基础上,确保教育信息化各要素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协调:就是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政府与社会促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信息化建设中各要素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硬件建设、软件资源利用、学生创新学习意识、教师信息素养和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