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的辨证施护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是胃肠功能动力障碍性疾病又是消化系统中典型的心理疾病之一。其发病与物理化学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中医称之为胃脘痛、痞满、嘈杂、反胃等证范畴,起病多与情志、饮食、起居、外邪等有关。辨证治疗固然重要,正确的辨证施护也不容忽视,下面将胃脘痛分型辨证施护介绍如下。1辨证施护1.1寒邪犯胃型:进食生冷或受凉而致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则舒,遇寒加重,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发作时嘱患者速饮热水1杯,或置热水袋于胃脘部,可立即止痛,待疼痛稍缓解后,饮姜糖水(用干姜10g,加红糖半勺,水煎)或葱椒汤(用蜀椒5g加葱白5寸煎),每次20ml,每日3次,均可起到温胃散寒止痛之功。1.2饮食停滞型: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停滞,气机不通而作痛,表现为胃脘胀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苔厚腻,脉滑。由于过量进食,超越胃脘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导致食积停滞,化腐生热,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而暖腐吞酸,呕吐。可用生山渣10g加水100ml煎,分次服用或服用健胃消食片、大黄苏打片、多酶片等以消食导滞。嘱患者近2日适当控制饮食,给胃腑留有一定的空间,才有利于气血运行和功能的恢复,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饭后食用水果,如橘子、苹果等助消化。1.3肝气犯胃型:胃脘胀满而痛,连及两肋,暖气,苔薄,脉弦,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急反应核心,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急反应[1]。因此中医学一直将情志因素列为主要的致病因素。《济生方·惊悸论治》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2]。说明消极情绪可影响心神而造成人身脏腑的损害,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源,肝之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抑郁,故诸病生焉。面对这样的患者,应做好心理咨询,与患者交朋友,了解患者的家庭、朋友、工作以及周围环境对其影响,针对发病原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主动与护士进行心理交流,使其倾诉心中不快之事。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康复后应多与他人交流,与自然、社会交流,心情不畅时可服用逍遥丸、舒肝健胃丸,避免郁结的肝气去克制胃土。注意饮食,忌辛辣肥腻,肉类最好不要单独使用,可同米类做粥。1.4脾胃虚寒型:多困体虚,脾胃素有阳虚而寒盛,故表现为胃脘隐痛,绵绵不止,泛吐清水,喜暖喜按,倦怠无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细弱。嘱患者不可劳累,要饮食规律,多进易消化而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山药煮稀粥等,不可进食肥甘厚腻生冷之品,少吃猪肉等寒性食物,或可效仿回民的饮食习惯,常喝八宝茶,用当归、枸杞炖羊肉经常食用,日久必有良效,严重的还可服附子理中丸。1.5瘀血凝滞型:胃脘疼痛日久不愈而致久痛多瘀或气滞血瘀所致,表现为胃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便血色黑,舌质暗,脉细涩。应积极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可延误病情,若病情缓解,嘱患者绝对禁食刺激性事物,如饮酒、浓茶、芥末、生蒜等,同时避免进食过硬、过酸、过咸、过热及粗糙的事物,宜食易消化的软食,或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多的食物,例如:豆腐汤、鲜豆浆、阿胶粥等,这些食物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以上为胃脘痛常见的几个临床类型,但在发病时常常是几个类型互见,寒热虚实错杂。根据医师的辨证分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应做到在患者用餐时巡视病房,掌握住院患者的进食情况,针对病情予以必要的指导,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并征求患者对饭菜的意见,及时改革,使患者在温馨的病房吃满意的饭菜,保持身心健康,有利于病情好转。2讨论在胃脘痛的临床护理中,我们除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外,特别对患者的饮食、情志、中医用药等方面的辨证施护,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患者康复出院后,应加强出院护理指导,根据其发病特点,嘱其合理调配饮食,调理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加强锻炼,增强抗病能力。疾病的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是积极而有效的护理,尤其是正确的辨证施护是我们护理工作者在临床上不容忽视的康复手段。正如古人所云:“三分治七分养”。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若能将养护与药治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患者康复,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参考文献:[1]石晓燕,江映红,崔佳,等.抗心理障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附200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0,15(3):67.[2]王美林.益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5,2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