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埃米莉·伊丽莎白·狄更生(英文:EmilyElizabethDickinson,又译艾弥莉‧狄瑾荪或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诗人。诗风凝炼,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语法于不顾。生前只发表过10首诗,默默无闻,死后近70年开始得到文学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与同时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为美国最伟大诗人,后世对她的诗艺、恋爱生活、性取向多有揣测。狄更生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安默斯特颇具影响力的一个显赫家族,性格内向,不爱露面。作为一位高产却孤僻的诗人,狄更生的1800多首诗歌作品仅有十几首在她在世时得到出版。这些在她生前出版的作品常常会被出版商大肆修改,以符合当时传统的诗歌规则。在狄更生所处的时代里,她的诗歌是独特的。她的诗歌包含短句,略去标题,韵脚不齐,并且还有反常规的大写字母和标点符号。她的许多诗歌探讨死亡和永生,这两个主题也反复出现在她寄给朋友的信里。作品风格及特色狄更生的诗作现存一千七百多首,但很难定出实际数字,因为1860年代起狄更生的书信开始“诗化”,有时候很难界定她写的是散文还是诗(苏珊称为“信诗”(letterpoem))。狄更生不是个出版的诗人,因此留下的大部分诗作只能看作诗稿,完篇的很少,有句无篇的占大多数。狄更生的诗歌分为三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的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时期为1861年以前,这一时期狄更生的作品风格传统,感情自然流入。在狄更生死后,出版了她的作品的托马斯H.约翰逊,只能给狄更生创作于1858年以前的作品中的五部鉴定年份。第二时期为1861年—1865年,这是狄更生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她的诗歌在这一时期更具有活力与激情。据约翰逊估计,狄更生在1861年创造了86首诗,1862年366首,1863年141首,1864年174首。同时,他认为在这一时期,狄更生充分表达了永生和死亡这一主题。第三时期为1866年之后,据估计,所有的狄更生诗集中有2/3写于该年之前I'mnobody!Whoareyou?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Areyounobody,too?你也是无名之辈?Thenthere'sapairofus—don'ttell!那咱俩就成了一对-----别出声!They'dbanishus,youknow.他们会把咱们排挤-要小心!1.noboodypron.无人,没有人;没有任何人n.无名小卒;小人物2.BanishVt.放逐;驱逐AlliterationHowdrearytobesomebody!当个大人物多么枯燥!Howpublic,likeafrog多招摇-不过像只青蛙Totellyournamethelivelongday向一片仰慕的泥沼Toanadmiringbog!整日里炫耀自己的名号!1.Drearyadj.沉闷的,枯燥的2.publicadj.公众的;政府的;公用的;公立的;知名的;突出的;n.公众;社会;公共场所3.Bogn.沼泽;泥塘AlliterationAnaphora,simileSummaryThepoemiscomposedoftwoquatrains,and,withanexceptionofthefirstline,therhythmalternatesbetweeniambictetrameterandiambictrimeter.Thepoememploysalliteration,anaphora,simile,satire,andinternalrhymebutnoregularendrhymescheme.However,lines1and2andlines6and8endwithmasculinerhymes.Thepoetincorporatesthepronounsyou,we,us,yourintothepoem,andindoingso,drawsthereaderintothepiece.Thepoemsuggestsanonymityispreferabletofame.Thepoemwasfirstpublishedin1891inPoems,Series2,acollectionofDickinson’spoemsassembledandeditedbyMabelLoomisToddandThomasWentworthHigginson.CritiqueI'mNobody!isoneofDickinson’smostpopularpoems,HaroldBloomwrites,becauseitaddresses“auniversalfeelingofbeingontheoutside”.Itisapoemaboutusagainstthem,itchallengesauthority(thesomebodies),andseducesthereaderintocomplicitywithitswriter.狄更生特别重视艺术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她以为艺术家之创作不在追名,也不在逐利,艺术家的“上帝”应该是自己的艺术感受。所以,她满足于做一个“小人物”,而不必因世人的冷眼而自暴自弃,不必因时代潮流的演变而随波逐流。对于自己的生活原则,她真可谓是身体力行,虽则她十分“投入”地写了几十个春秋,却是终生未投一稿,生前所发表的几首诗是朋友偷偷寄出去的。鉴赏这首小诗的遣词造句明白如话,简单易懂,但是,要把握住诗人的真正“所指”,还必须注意该诗的语调。狄更生的诗歌中有150首之多皆以“我”开头,这正说明了了解诗人的生活和人生观对理解她的诗的真意具有重要的意义。接着,她煞有介事地警告对方“别说!”以免招惹是非,打破她这个“小人物”的可贵宁静。诗人认为当一个“大人物”,是件枯燥透顶的事,活像只鼓噪的“蛤蟆”,在六月里从早叫到晚,尽管也能折服自己那一块或大或小的泥沼,但是实际上这种鼓噪毫无意义。最后,诗人用一句带强烈讽刺意味的反语结束了全诗。这首诗可以说是她安贫乐道精神的宣言。该诗开头元起一句“我是小人物!”,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诗人与世无争、自甘淡泊的得意。她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真空管中:南北战争、欧洲政治、社会变革、文坛论战,一切都闯不进她这个“小人物”的灵魂,有评论家认为她的诗中“只有时间,而没有时代;只有空间,而没有世界;只有上帝和死神,而没有人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算太偏颇。若要分析得全面些,可以进一步说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的得意与自信,又反映了狄更生那种“新英格兰式”的清高自赏与清教徒式的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