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完整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教育心理学》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单选题1.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2.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完善时期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5.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为()。A.1903年B.1913年C.1924年D.1934年6.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7.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A.卡列杰夫B.廖世承C.乌申斯基D.桑代克三、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及学科性质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简述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概况。答:教育心理学从最初附属于普通心理学或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3.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奇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4.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义答:⑴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教育心理问题;⑵帮助教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决策;⑶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⑷帮助教师开展教学研究2四、论述题1.试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答:(1)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3)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4)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5)教学媒体。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影响。(6)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2.试述学与教的过程及相互影响。答:(1)学与教的过程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过程。(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3)教学过程指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附加辨析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1、答案此判断错误。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过程,同时研究学校情境中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2、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进行的,教师的作用正在削羽。2、答案此观点错误,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与“教”互动过程的指导者。3、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样的。3、答案:答:此观点错误;观察法作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不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一般是随机的、无目的、无计划的,而科学的心理观察却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3一、单选题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A.人格B.性格C.气质D.倾向性2.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3.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初期4.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A.自我意识B.自我认知C.性格特征D.能力5.学生借以获得、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A.思考过程B.意志过程C.决策方式D.认知过程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A.独立型和顺从型B.外倾型和内倾型C.冲动型和沉思型D.辐合型和发散型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9.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1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A.《比纳一西蒙量表》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C.《比纳一推孟量表》D.《韦克斯勒量表》13.智商等于()。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14.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A.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B.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C.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D.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5.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4A.能力B.气质C.性格D.需要16.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17.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A.1岁左右B.3岁左右C.6岁左右D.9岁左右18.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之为()。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决策方式D.认知方式19.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20.有些儿童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三、简答题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3)不平衡性。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⑸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即儿童对某种外界刺激特别敏感,某种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特别迅速的时期。2.如何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答: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3.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答: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4.根据不同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一致的特点,可以把人出生以后的发展分为以下的发展阶段:5答: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和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7~11岁)又称童年期;学龄中期(1l一15岁)又称少年期;学龄晚期(15~25岁),又称为青年初期;成年期(25~65岁),包括青年期和壮年期;老年期(65岁到死亡)。5.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答:⑴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①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不能脱离学生的发展实际;②教师在教育的过程要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③要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教育。⑵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①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②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③教育可以假设获延缓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④教育能够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6.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四、论述题1.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答: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据此,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而且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不知道物体事物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恒定不变的。(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