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知识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1、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系统及其相关组织。2、骨盆由左右两块髋骨和1块骶骨及1块尾骨组成。骨与骨之间有三种4个关节:耻骨联合、1对骶髂关节、骶尾关节。以上关节均有韧带附着,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较为重要,骶尾关节活动度最大。3、骨盆作用:保护内脏;承受并传导重力;(在女性)构成骨产道。4、骨盆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以上为假骨盆(大骨盆),以下为真骨盆(小骨盆)。测量假骨盆的某些径线,可作为了解真骨盆大小的参考。真骨盆的标记有:○1骶岬:第一骶椎向前凸出,是骨盆内测量的重要依据点;○2坐骨棘:坐骨结节内上方,坐骨后缘中点突出的部分,可经肛门或阴道检查触到;○3耻骨弓:夹角为耻骨角,正常为90°~100°。5、骨盆的平面:○1骨盆入口平面:横椭圆形,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线,后方为骶岬,测量前后径,平均正常直径11cm;○2中骨盆平面最狭窄,纵椭圆形,前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为骶骨下端,测量横径(坐骨棘间径)10cm;○3出口平面由两个不在同一平面的三角形组成,前三角形的顶端时耻骨联合下缘,两侧是耻骨联合降支,后三角的顶端是骶尾关节,两侧是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间径为两三角形的共同底边,9cm。6、骨盆的类型:女性型最常见、男性型、类人猿型、扁平型。7、骨盆底分三层:1)外层为一层筋膜(会阴浅筋膜)、三对肌肉(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组成。这层肌肉的肌腱会合于阴道外口与肛门之间,形成中心腱。2)中层即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一层薄肌肉(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形成。3)内层即盆膈,由肛提肌及其筋膜组成,每侧肛提肌由耻尾肌、髂尾肌和坐骨肌三部分组成。8、会阴:又叫会阴体,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及筋膜,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会阴体厚3~4cm,呈楔状,内层为会阴中心腱。妊娠时会阴组织变软,分娩时要保护此区,以免造成裂伤。9、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外阴,包括耻骨联合至会阴及两股内侧之间的组织。10、阴阜:为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呈倒置的三角形。11、前庭大腺:位于大阴唇后部,向内侧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正常情况检查时不能触及此腺,遇到感染致腺管口闭塞,可形成囊肿或脓肿。12、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后两者被称为子宫附件。13、阴道环绕子宫颈周围的组织成为阴道穹窿·,按其位置分为前、后、左、右四部分,后穹窿较深,其顶端与子宫直肠陷凹贴接,可进行穿刺或引流。14、子宫长7~8cm,宽4~5cm,厚2~3cm,宫腔容积约5ml。子宫体与子宫颈比例为2∶1.15、子宫峡部: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的最狭窄部分,称子宫峡部。在非孕期长约1cm。子宫峡部的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称为解剖学内口;下端因黏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黏膜称为组织学内口。宫颈管黏膜为单层高柱状上皮,粘膜腺体分泌碱性粘液。16、子宫壁的外层为浆膜层,中层为子宫肌层,子宫内层为黏膜层,即子宫内膜,分为功能层(包括致密层与海绵层)和基底层两部分。17、子宫4对韧带:○1阔韧带:维持子宫在盆腔的正中位置;○2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位;○3主韧带:固定子宫颈正常位置;○4宫骶韧带:将宫颈向后上牵引,间接保持子宫于前倾位。18、输卵管由内向外可分为四部分: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19、月经周期: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成为月经周期。20、月经周期的调节系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21、雌激素活性最强的是E2,主要功能有:促进卵泡及子宫发育,使子宫内膜增生,增强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增加输卵管上皮细胞的活动;促进阴道上皮的增生、角化,使细胞内糖原增加;促进乳腺管增生;并促进体内水钠潴留及骨中钙质沉着等。22、孕酮是主要孕激素,主要功能有:使子宫肌松弛,降低妊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有利于受精卵在子宫腔内生长发育,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抑制输卵管节律性收缩;促进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在已有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发育;孕激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有升高体温作用,正常妇女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此特点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还促进体内水与钠的排泄等。(三)1、妊娠: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始:卵子受精,终: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2、精子获能的主要部位是子宫和输卵管。受精的部位在壶腹部与峡部连接处。3、顶体反应:获能的精子与次级卵母细胞放射冠接触,精子头部外膜和顶体前膜融合、破裂,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4、晚期囊胚侵入到子宫内膜的过程,称孕卵植入,也称着床。着床需经过定位、粘着和穿透三个阶段。完成着床的条件是:○1透明带消失;○2囊胚滋养层分出合体滋养层细胞;○3囊胚和子宫内膜同步发育并相互配合;○4孕妇体内有足够的孕酮。5、桑椹胚:受精后第3日受精卵分裂成由16个细胞组成的实心细胞团称为桑椹胚。4、受精卵着床后,子宫内膜迅速发生蜕膜样改变:底蜕膜、包蜕膜、真蜕膜(壁蜕膜)。5、胎儿附属物是指胎儿以外的组织,包括胎盘、胎膜、脐带、羊水。6、胎盘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构成。7、胎盘的功能: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排除胎儿代谢产物、防御功能和合成功能等。8、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诊断早孕的敏感方法之一。至妊娠第8~10周时分泌达高峰,持续1~2周迅速下降。正常情况下,产后2周内消失。主要功能作用于月经黄体,使其发育成为妊娠黄体;有LH相似的生物活性,可诱发排卵。9、妊娠早期羊水由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中期以后为胎儿尿液。正常妊娠羊水量约为1000ml,羊水过多为妊娠任何时期羊水量>2000ml,羊水过少为妊娠晚期羊水量<300ml。10、妊娠16周末可从外生殖器确定性别;12周末部分可辨男女性别。胎儿有脐静脉1条、脐动脉2条。妊娠12周时子宫增大超出盆腔,晚期子宫呈不同程度的右旋。妊娠12~14周起,子宫出现不规则的无痛性收缩,特点为稀发、不对称。11、假性糜烂:宫颈鳞柱上皮交接部外移,宫颈表面出现糜烂,称为假性糜烂。12、妊娠期心脏向左、向上、向前移位,多数孕妇心尖区及肺动脉区可闻及柔和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心搏出量约自妊娠10周即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时达高峰。血容量自妊娠6周起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时达高峰。孕妇易发生痔、外阴及下肢静脉曲张和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13、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孕妇长时间仰卧位,可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搏量降低,血液下降,称…。13、孕妇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及产褥期最初3日之内要防止心力衰竭。14、妊娠分期:妊娠12周末以前称早期妊娠;第13~27周末称为中期妊娠;第28周及其后称晚期妊娠。15、停经是妊娠最早、最重要的症状;B超检查是确诊方法。16、孕妇于妊娠18~20周时开始自觉有胎动,胎动每小时3~5次,妊娠周数越多,活动越活跃。胎心音每分钟120~160次。17、胎产式:指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纵轴之间的关系。两轴平行者称纵产式,两轴垂直者称横产式。18、胎先露:指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19、胎方位:指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简称胎位。最常见为枕左前位。20、产前检查从确诊早孕开始,妊娠28周前每4周查1次,28周后每2周查1次,36周后每周查1次。21、围生期Ⅰ指从妊娠满28周(即胎儿体重≥1000g或身长≥35cm)至产后1周。22、预产期的推算依据:末次月经、早孕反应出现时间、胎动开始时间以及子宫高度。【计算方法】:末次月经第1日起,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23、骨盆外测量常用径线:○1髂棘间径,正常值为23~26cm;○2髂嵴间径,正常值为25~28cm;○3骶耻外径,正常值18~20cm;○4坐骨结节间径,平均值9cm;○5耻骨弓角度,正常90°,小于80°为异常。24、先兆临产临床表现:假临产(不规则宫缩)、胎儿下降感(轻松感、伴尿频)、见红(血性阴道分泌物)。(四)1、分娩: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间分娩称早产;满37周至不满42周间称足月产;满42周及其后分娩称过期产。2、影响分娩的四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及待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3、产力:指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4、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其特点有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缩副作用。缩复作用随产程进展使宫腔内容积逐渐缩小,迫使胎先露部不断下降及宫颈管逐渐缩短直至消失。5、腹肌及膈肌收缩力(简称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6、肛提肌收缩力有协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的作用,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胎儿娩出后,肛提肌收缩力有助于已剥离的胎盘娩出。7、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骨产道○1入口前后径(真结合径),平均值11cm;○2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平均值10cm;○3出口横径,平均值9cm。8、骨盆轴:指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9、骨盆倾斜度:指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10、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组成的弯曲管道。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形成。11、胎头径线:○1双顶径:是胎头的最大横径,平均值9.3cm;○2枕额径:平均值11.3cm,胎头常以此径衔接;○3枕下前囟径:9.3cm,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最小的前后径;○4枕颏径:13.3cm。12、分娩机制:指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状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13、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入盆)。14、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胎头下降程度是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胎头下降程度的标志是颅骨最低点与坐骨棘平面的关系。15、俯屈:当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原来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使下颏接近胸部,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为枕下前囟径,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16、内旋转:胎头到达中骨盆时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矢状缝与中骨盆和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内旋转,一般在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17、临产的标志: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子宫颈管消失、宫颈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18、第一产程临床表现:规律宫缩、宫口扩张、胎头下降、胎膜破裂,破膜多发生在宫口近开全时、疼痛。19、第二产程临床表现:子宫收缩增强、胎儿下降及娩出。20、胎头拨露:在宫缩间歇期,胎头又缩回阴道内。21、胎头着冠:当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宫缩间歇时胎头也不再回缩。22、第三产程临床表现:子宫收缩、胎盘娩出及阴道流血。23、胎盘剥离征象:○1宫体变硬呈球形,宫底升高;○2阴道口外露的一段脐带自行延长;○3阴道少量流血;○4轻压子宫,外露的脐带不再缩回。24、胎盘剥离方式:○1胎儿面娩出式:胎盘先出,后见少量阴道流血;○2母体面娩出式:先有较多量阴道流血,胎盘后排出。(五)1、产褥期:指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6周2、子宫复旧:指妊娠子宫自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产后当天,子宫底平脐或脐下一横指,以后每天下降1—2cm,至产后10天子宫降入骨盆腔内。3、泌乳热:指产后3~4天因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也可有37.8~39℃发热。4、产后宫缩痛:指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多见于经产妇,产后1~2天出现,持续2~3天自然消失。5、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经阴道排出称恶露。分三种:血性恶露、浆液恶露、白色恶露。6、吸吮——保持不断泌乳的关键,也是维持泌乳的重要条件。7、会阴护理的原则:减轻肿胀,增进循环,促进愈合,减缓不适。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