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居住区规划设计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摘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居住区受到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如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既要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又需计拓思路,追随时代步伐,以不断创造适应时代所需的新型居住区。本文就居住区的历史演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关键词:居住区;规划;历史;发展趋势;一、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早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如我国周代的“里”,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城市的“坊”,这些居住单位的规模都比较小,且都为单一的居住地区。到了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和居住区组成单位的规模都比奴隶社会的要大,名称也有所不同,就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史论,这种由纵横道路网所划分的方整坊制,与早期运用井田制规划概念的传统是分不开的。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例如:1.在面积很小的街坊内难以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2.儿童上学和居民日常购物需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易造成交通事故;3.道路交叉口过多,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4.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住宅的安宁和卫生,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他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二、居住区的组织构成居住区由基本的物质与精神要素构成,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则是物质的内涵,具有精神境界的高品位居住环境是造就人们优良品格与素质的重要场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科学地运用各构成要素,合理利用土地,精心塑造各项用地的空间环境。(一)基本要素构成1.物质要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人工因素:各类建筑及工程设施。各类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等。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网、室外挡土工程等。2.精神要素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心理等。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二)规模分级构成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其中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居住组团”三级,如“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1)所示。其中包括独立居住小区和独立居住组团。实态中还有邻里、街坊、里弄等居住形式,它们都可泛指为居住区。(三)用地项目构成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两类,即“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其中各用地的构成为:1.住宅用地包括住宅建筑的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旁绿地、宅间小路、家务院等)。2.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的专用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回车场等。3.道路用地指宅问小路和公建专用道路以外的各级车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4.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憨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其他用地是指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三、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趋势现代住区的8项设计原则有:1.最大限度保护和创造让人们接近自然的机会;2.提供适于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人们健身运动的机会、场地、设施和条件;3.创造能鼓励人们社交活动的机会和场所,以增加社区感和邻里意识;4.创造可供使用者自己选择和控制的机会,包括私密性;5.提供安全、方便、舒适、易识别、无障碍的人性化社区生活环境;6.减少土地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维护并保存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7.尊重人们的文化传统及地域特性,并将其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功能需求结合起来;8.设计应有利于房地产的有效增值。四、结语居住区规划设计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去建立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达到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要求。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并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邓卫.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j].《城市规划》.2001,2.[2]裘鸿菲,陈益峰.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2.[3]李旭光.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5,8.作者简介:宁庭国性别:男籍贯:山东省宁阳县民族:汉出生年月:1975年1月27日沧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规划设计(小城镇规划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