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血液1.血液的定义血液(blood)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cell)组成,是构成体液的重要部分,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2.血液的功能运输功能、缓冲功能参与体温的维持免疫防御功能参与止血和凝血第一节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血细胞(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55%)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红细胞比容男性:40%~50%女性:37%~48%接近于激素血细胞(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55%)水(90%)血浆蛋白(6%)代谢物:尿素、肌酸酐、尿酸、胆红素电解质:Na+、K+、Ca2+、Mg2+、Cl-、HCO3-、SO42-、HPO42-气体:O2、CO2、N2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类、胆固醇•分类白蛋白(A):40~48g/L球蛋白(G):15~30g/LA/G为1.5~2.5纤维蛋白原•总量:65~85g/L•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以白蛋白为主运输作用免疫作用:以-球蛋白为主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血浆蛋白(二)血量(bloodvolume)•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4.2~4.8L/60kg)循环血量:心血管系统中贮存血量:肝、脾、肺和小静脉等处•失血:10%无影响20%30%显著影响危及生命•分布:•意义:维持血压、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全血比重(1.050~1.060):与红细胞数量有关血浆比重(1.025~1.030):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二)血液粘滞性血液(4~5):取决于红细胞比容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相对粘滞性产生机制:流动的液体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粘滞性循环阻力血压血液流动速度器官的血供(三)血浆渗透压•渗透: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另一侧溶液扩散的现象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的数目多少•渗透动力:半透膜两侧溶液渗透压的差值•渗透方向:低渗溶液高渗溶液渗透、渗透压示意图•正常血浆渗透压:300mOsm/(kg•H2O)晶体渗透压(crystalosmoticpressure):产生:小分子物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作用:胶体渗透压(colloidosmoticpressure):产生:大分子物质(主要白蛋白)作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小分子晶体大分子胶体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渗透压与红细胞渗透脆性溶液血浆=等渗液渗透压:溶液溶液血浆血浆高渗液低渗液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既等渗,又等张等渗等渗,但不等张等渗等张溶液:(四)血浆的pH•正常:7.35~7.45•缓冲物质(缓冲对):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白蛋白钠盐/白蛋白•肺的呼吸和肾的排泄作用密切配合,维持了血浆的酸碱平衡。第二节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外周血涂片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2、形态:双面凹陷的圆盘状无核和细胞器,充满丰富的Hb1、数量:约为500万/mm3约为420万/mm3男性:女性:男性:女性:120~160g/L110~150g/L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形态(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plasticdeformation)(1)定义:血液中的红细胞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2)取决于: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强。2.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等渗液高渗液低渗液红细胞无变化红细胞皱缩等渗等张红细胞膨胀直至破裂溶血0.85%0.8%0.45%0.35%0.3%…部分溶血全部溶血脆性范围定义: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系列低渗NaCl溶液:红细胞内渗透压变化示意图3.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stability)(1)定义:(2)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红细胞沉降率)男女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的指标:0~15mm/h:0~20mm/h正常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3)发生机制: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不易聚集----------------+++++--------+++(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Hb+O2PO2PO2HbO2(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红蛋白来实现血红蛋白的结构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1.形态:无色,球形,有核,体积大。3.分类:粒细胞白细胞无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50%~70%0.5%~5%0%~1%3%~8%20%~40%2.数量:正常:4.0109/L~10109/L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单核细胞血细胞分类(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2.趋化性(chemotaxis):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1.渗出: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凭籍这种运动,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白细胞趋化性示意图(三)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御功能)1.中性粒细胞胞内颗粒是溶酶体脓液水解消化吞噬作用强2.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3.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组胺: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肝素:抗凝血作用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平滑肌收缩与过敏反应有关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在特异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组织5.淋巴细胞(免疫细胞)(1)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免疫调节(2)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特异性免疫:三、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数量•生成: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相继断裂血小板•形态:圆盘状,有伪足,无核,有胞膜和细胞器•数量:100~300109/L5万/mm3易出血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2.聚集:5.吸附:4.收缩:3.释放: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I、V、XI、XIII等)血小板促进止血模式图粘附、激活释放吸引聚集(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参与血液凝固3.促进生理性止血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一)造血过程及调节造血器官:红骨髓(主要)脾、淋巴结等1.红细胞生成的原料蛋白质铁: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叶酸(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维生素B12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2.生成过程造血器官•生成发育部位:红骨髓(主要)脾、淋巴结等•发育过程:体积:大小核:有无造血干细胞3.生成调节•红系祖细胞早期:爆式促进激活物晚期:红细胞生成素其他激素4.红细胞的破坏•原因:衰老;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病理原因(渗透压、异型输血、药物、毒素等)。•清除:血管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肝、脾中:巨噬细胞(四)血小板的形成与破坏(自学)(三)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自学)第三节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出血时间:正常:1~3分钟反映生理性止血的状态一、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生理性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原因通过神经反射使血管收缩局部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附着在血管内皮胶原下启动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血小板促进止血模式图粘附、激活释放吸引聚集定义: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二、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图(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除凝血因子III在组织中外,其余因子均在血浆中。除凝血因子IV是Ca2+外,其余因子均为蛋白质。有些是以酶原形式存在的蛋白质(ⅡⅨⅩⅪⅫ)。1.定义:2.数量:目前已知的有14种,按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种。3.化学本质:4.存在部位:(二)血液凝固过程三个步骤:Ca2+Ca2+“瀑布”样反应正反馈调节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两条途径:血浆(plasma)血清(serum)血浆(plasma)与血清(serum)(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血管内皮可释放前列环素•血管内皮完整、光滑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2.血流的稀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纤维蛋白的吸附(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III(AT-III)机制:1.精氨酸残基+凝血酶的丝氨酸残基(1:1)(活性部位)灭活凝血酶2.灭活其他丝氨酸蛋白酶和组织因子(IXa,Xa和XIa)(2)肝素机制:与AT-III结合,使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强100倍。1.2.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抑制血小板粘着,聚集和释放反应3.3.生理性抗凝血物质(3)蛋白质C机制:1.2.3.抑制因子V和VIII的活性限制因子Xa与血小板的结合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合成:肝脏,需要维生素K参与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纤溶系统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示意图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plasminogen纤溶酶plasmin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纤溶酶抑制物++•纤溶酶原:单链的β–球蛋白,含量为10~20mg/dl1.无活性,易被纤维蛋白所吸附2.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一)纤溶酶原的激活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生理性纤溶酶原激活物•微生物、生物毒素等。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产生主要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二)纤维蛋白的降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可溶性小肽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作用局限的实现:1.血凝块(纤维蛋白)可吸附或结合大量纤溶酶激活物和纤溶酶原。2.血浆中有大量的抗纤溶物质(抑制物)(三)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抗活化素:抗纤溶酶:抑制纤溶酶的作用纤溶与抗纤溶的关系:正常纤溶抑制物血管破损纤溶酶原抑制物四、纤维蛋白溶解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正常时,少量纤维蛋白形成溶解,血流通畅纤溶系统•血管受损血凝块或血栓纤溶系统激活溶解、液化血凝块或血栓血管畅通•病理状态:纤溶系统出血血栓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凝血系统血凝与纤溶平衡关系示意图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凝集反应:抗原-抗体反应抗原红细胞膜上糖蛋白凝集原抗体血清中的-球蛋白凝集素•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血型和红细胞凝集一、ABO血型系统红细胞表面有凝集原乙酰半乳糖ABN-乙酰半乳糖胺血型(表现型)凝集原(抗原)凝集素(抗体)基因型AA抗BAAAOBB抗ABBBOABA和B无ABO无抗A及抗BOO(一)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二)ABO血型系统抗体的特性1、ABO血型系统存在天然抗体。2、天然抗体多属IgM,不能通过胎盘。(三)ABO血型的遗传血型(表现型)基因型AAA、AOBBB、BOABABOOO父母血型A(AO)B(BO)AOBOABOOAOBAB子女取标准A型血清(抗B)标准B型血清(抗A)取血各1滴加入二者中观察凝集情况(四)ABO血型的检测不凝集凝集标准B血清标准A血清O型A型B型AB型二、Rh血型系统(一)Rh血型分型历史:1940年LandsteinerandWiener恒河猴(Rhesusmonkey)红细胞→家兔→血清中产生抗恒河猴红细胞抗体→与人红细胞混合汉族99%的人出现血清凝聚,称Rh阳性1%的人不出现血清凝聚,称Rh阴性(二)Rh血型系统抗体1、人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只有当Rh阴性的人接受Rh阳性血液后,才能产生Rh免疫抗体。2、其抗体为I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