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状况的调查报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和管理,县关工委联合县、县公安、豫宁街办等有关部门,对进城务工本文来源于先生网本资料权属先生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先生网更多资料农民子女的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座谈,我们基本掌握了农民工子女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入学、收费和教学等方面基本上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大多数农民工家庭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注重家庭。但是,农民工子女的也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进城农民工为子女择校,造成县城学校生源失衡。目前,城市学校布局较为合理,基本能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由于农民工择校的原因,造成学校生源严重失衡。有的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就难以满足其要求,像新宁二小、四小这两所小学在校学生2040人,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有906人,占总数的44.4%。学校“人满为患”。据了解,一个50平米左右的教室却要容下70多名学生上课,学生的活动空间过少,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学校的班级管理加难,质量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择校造成学生走读困难,家长接送不便虽然学校采用扩大班额(己大大超出国家的规定)的办法,尽最大努力来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但也难满足农民工的要求。有的学校不得不采用招考的方式抬高“门槛”,来控制“人满为患”的局面。有的学校虽然敞开招生,但因地偏路远,生源仍然不足,造成教室闲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将涌入县城学校就读,由于农民工为子女择校,将进一步影响县城学校生源的失衡。二、农民工子女一时难以适应城市环境,思想表现、行为_惯和学_成绩相对较差。由于农民工子女原先在农村学校就读,受师资、教学条件、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一定的较为落后的教与学的方法,大部分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城市较为先进的方式,在思想表现、行为_惯,学_成绩等方面与城里的学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某校一个年级为例,全年级共有学生160人,其中农民工子女71人,占44.4%;思想、_惯、学_三方面差生21人,其中农民工子女14人,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差生分别所占的比例为19.7%和6.7%。由此可见,农民工子女一时难以适应城市,差生相对较多。三、农民工子女凸现歧视、心理等危机。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校较远,孩子上学不方便,导致学校与家长联系不便,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有一种漂泊无助的感觉,产生被歧视的心理。“有的教师、同学看不起我们,他们有钱,我没钱。他们是城里人,我们是乡下人。”这是在调查中,我们听到的一个农民工子女那敏感而脆弱的心声。因城乡差别,农民工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远不如城里孩子那么优越,感觉低人一等,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城市学生也确实存在欺负乡下学生的现象。据调查,有的城里学生明目张胆地要求“乡巴佬”为他服务,甚至要钱。另外,由于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这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而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的时期。所以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四、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一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家庭的基础。但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平等意识差。他们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只能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愿。有的家长忙于生计,加上自身素质较差,很难与孩子谈心、交流。调查显示:有63%的家长认为老子的话你想听得听,不想听也得听,17%的家长忽视了与孩子交流。只有20%的家长要经常问问孩子学校里的事,平等地与孩子交谈,听听孩子的意见。二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有相当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学_和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缺乏对家庭的正确认识。在与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了老师,全靠老师教了。”大部分教师也把学生学_、表现差的原因归咎于家长,总是说某某家长根本不管孩子的,不知孩子在家都干了些什么。其实这是教师与家长缺乏联系和沟通造成的结果。据调查,有63.7%的父母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有55.8%的父母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单进行了解;主动与教师联系交流问题的仅占14.2%;有7.9%是通过老师家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家长校访的仅占3.6%,教师家访的也不到20%。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和沟通,无法协调对子女的和管理,形成空档,导致家庭和学校不能和谐发展。五、家庭存在四大误区。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他们很少参加学_、接受家教培训,在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四大误区。一是期待型。期待型家长表现为无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期望过高,认为别人的孩子能成才,我的孩子为只啥不能成才。有的家长是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从而忽视了本身价值取向,缺本文来源于先生网本资料权属先生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先生网更多资料乏劳动和爱农,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据调查,有20.5%的.家长不让孩子干体力活,甚至连家务也不让孩子干。有个家长说:“我的孩子回家一点活也不让他干,就让专心读书,不知怎么回事,他的成绩还是上不去,真气死人。”大部分家长期待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大老板、企业家、工程师,甚至当大官。二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宠爱过多,事事依着孩子,钱物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尤其在身体上保护较多,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_、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三是放任型。放任型的家长表现为忽视孩子的正当要求,对孩子不够关心、不够胜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不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所以对孩子的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认为孩子资质差,读书不会有出息,混个初中毕业,好出去打工。四是粗暴型。粗暴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据调查,有55%的家长都有打骂孩子的情况。90%的家长对孩子说过:“真没出息,这点小事都干不好。”、“大人说话,小孩听话,不准插嘴。”有45.6%的家长认同孩子是我的,打骂由我,娇惯由我,别人管不着。有16%的家长用不打不成才,棍棒底出好才的方法来孩子。六、家庭缺乏良好的环境。从居住条件看,他们60%以上是租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_的空间和条件,学_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的开展。从家长个人行为_惯看,具有表率作用仅占12%,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粗话、脏话随口而出,行为不端、不检点,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子女多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效而尤之。比如,有的家长闲时沉湎于麻将、扑克赌钱,有时“三缺一”,硬拉孩子上场作陪。这样的家庭如何好孩子。据调查,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没有得到良好家教的占93%,受到父母不良行为影响的占68%。从家庭文化氛围看,95%以上的家庭没有订购报刊、没有藏书,学生在家庭中可以利用的学_资源十分匮乏,不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_惯。在家庭中除了看电视外,像听音乐、演讲、下棋这类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极少,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家长对家庭文化方面投资很少,他们大多数忙于赚钱养家,很少顾及家庭文化。有的家长说,能供孩子上学就不易,整天忙忙碌碌的,哪还有心思去搞什么家庭文化,再说也没有钱。三、几点建议1、构建完善终身学_的体系,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观念。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就发展问题强调要建立完善国民终身体系。这一论述高瞻远瞩。当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仅有初等水平公民的继续力度,可以通过办社区文明学校、家长学校等形式,提升这一层次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之能够在家庭中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建议学校与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通过协议合作等形式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人才观,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新观念。2、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教质量。在调查中有95.7%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不太有把握,希望得到指导与帮助。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工作,如引导家庭消费、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创建学_型家庭等。同时,建议家长学校在进行家长培训时,要引导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克服那种只养不教的不负责任行为,摒弃“专制”作风,树立民主平等的家风,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经常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在接触社会生活影响中,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3、采取反哺法,让学生评价家长,对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反哺法的途径有:(1)学校加强文明建设,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2)家长会上对家长提出关于家庭的建议,并组织学生的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进行评比。(3)家长会前,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对家长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向家长提出合理建议。4、建议家长和学校加强劳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家长从小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要落实好劳动基地,安排一定量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5、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_环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氛围,为孩子创建智力背景。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_时间。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学_的“小天地”。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作业。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帮助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订阅一些健康有益的报刊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工作之余,陪孩子下棋、唱歌、看书、做智力游戏,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相关文章:1.我国有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政策规定2.关于我县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3.目前我县农民思想状况调查报告4.目前我县农民思想状况调查报告5.市农民工基本状况调查报告6.农民怕子女上大学?!7.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工会组建及合法权益维护情况调查报告8.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汇报材料9.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