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确保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跨学科性和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根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价值驱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树立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信心;多种方式:文字、艺术、戏剧、辩论、体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参与决策:学习者可以参与决定他们将如何学习;应用性:学习与每个人和专业活动相结合;地方性:学习不仅针对全球性问题,也针对地方性问题,并使用学习者最常用的语言。(引自《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自1988年国际社会出现Educationfor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和Educat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缩写为ESD)以来,一些专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中文表述方法方面有所不同,有的从英文字面含义直接将EFS或ESD翻译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有的从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角度将EFS或ESD翻译成“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1[1],还有的依据汉语习惯表达方式将EFS或ESD翻译成“可持续发展教育”2[2]。尽管对EFS或ESD有上述不同的翻译方式,但其基本指向的内容与含义还是相同的。本章将依据上下文表述的相关含义,基本采用后两种表述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在可持续发展运动中成长起来3[3]。自上世纪中叶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恶化使得人类面临难以图存的境地。人们希望通过教育解决环境问题,消除环境危机,这就促成了环境教育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环境教育从一开始就关注环境问题的解决。但是在实践中,环境教育并未能实现人们的理想,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世界环境的持续恶化是人所共知的。由于环境危机的加深,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越来越复杂,这就导致有益于良性环境和生态的决策越来越困难,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达到可持续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持续发展主张在自然环境承载限度以内满足人类世代发展的需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公众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价值与观念,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萌发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也称《布伦特兰报告》)。该报告列举了世界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环境事件和一系列重大的全球环境问题,并指出,决定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是环境,进而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从保护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出发。随后原苏联召开的莫斯科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提出可持续性是环境教育成功的一个基本工具4[4]。这为人类从战略的高度思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寻求人类经济社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国际环境教育界提出教育必须思考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诸多要素,必须面向可持续发展。自1987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后,联大探讨过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5[5]。基于上述背景,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从环境教育的目标、性质、任务、内容等方面重新进行整合的思考出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EFS)”一词,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早期倡议6[6]。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形成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环境教育专家斯蒂芬.斯特林(StephenSterling)等向该大会提交的《善待地球:教育、培训和公众意识为可持续未来服务》7[7]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for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做出定义。该定义是基于环境教育、发展教育及其相关跨学科教育提出发展和整合“可持续性”概念。该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为此,《21世纪议程》为了切实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世界各国“使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接受环境与发展教育;深化环境与发展概念,将人口问题纳入所有的教育项目中”。8[8]1993年,为了普及、推进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联合国设置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E)。1994年,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倡导和努力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具有国际创意、基于环境、人口与发展(EPD)的可持续性教育(EducationforSustainability)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着眼点更注重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9[9]。1997年12月,为纪念第比利斯会议召开2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希腊政府在希腊塞萨洛尼举行的“国际社会与环境会议:可持续未来教育和公众意识”,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上述定义从多角度表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其中,有的是从环境教育内容的角度出发,有的是从目的角度出发来表述的。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与目的与第比利斯会议提出的环境教育内容与目的实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KathleenKelley?CLaine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新模式。但在这一阶段,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已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越来越清楚许多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是相联系的,例如贫困、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人口增长、移民、营养不良、健康和艾滋病、气候变化、能源供给、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食品安全以及环境毒素。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安瑞克.赖夫认为,以往的环境教育以自然保护价值为中心,强调看得见的某些环境问题,虽然这方面的教育促进了学生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但是其远远没有把新的观察力完全渗入到正规教育系统之中。实践中的环境教育往往被简单处理为环境问题的研究,从而朝向技术主义的解决途径,不关注问题的真正病根??社会原因,即对与环境有关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缺乏质疑的、批判的考虑。环境教育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或者说未处于教育的重要地位,环境教育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各个方面,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简单化的教育无法解决环境危机,仅靠支离破碎的环境教育更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00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人人参加,可持续发展教育贯穿人的一生。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WSSD)进一步深化了在所有层次上、从地方到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首脑会议建议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SD)活动”。2003年,依据联合国大会(UNGA)的决定,教科文组织在起草“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草案时,根据联合国长期关注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两个领域,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内涵。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草案中明确指出:对可持续发展而言教育是关键。实际上,教育和可持续性紧密相连;“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考虑可持续性的3个领域,即环境、社会(包括文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开展切合当地情况的并且与文化相适应的教育计划。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建立在一些体现可持续的理想和原则基础之上:如代际公平、性别平等、社会宽容、消除贫困、环境保护和重建、自然资源保护、公正与和平的社会10[10]。“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他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构建尊重的坚实的基础。根据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不被剥夺,过上完全的生活。11[11]综上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演化过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独特、整体和跨学科的性质。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突破了过去仅以环境保护为主的理念,突出了教育肩负对可持续发展的更大责任。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培养公民获得维护和改善生存发展必需的价值观念、责任感,以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并非一门课程,而是“了解各门学科是如何通过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相联系,开发这一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内容”(西特兹,Sitarz),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都应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囊括了从幼儿到老年教育的全部人生教育,并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教育者与参与教育的学生家长、企业、社区以及政府的合作。从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将是“国际实施计划”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引自钱丽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演进与价值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05第4期,P11-P13)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自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SSD)以来,国际社会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当前,人类并没有因为进入新的世纪而出现生存状况的转机,相反,全球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深化。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理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科学观、伦理观、教育观。必须把生态和环境维度整合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的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教育与发展不仅仅是要求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更新,更要求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人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强调在不同阶段关注发展个人的意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使其能够有效地参与地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以建立更具有公平性及可持续性的未来;使其具有整合环境、经济与社会问题的决策能力。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是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人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的人文价值。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自身变革的价值英国南岸大学斯蒂芬?斯特林(StephenSterling)提出,“我们现在正在训练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可持续的世界里”,“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既是存在的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教育在高层次上被当作更持续社会的关键,与此同时,它又在一个不可持续的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果要实现教育作为更可持续社会的变革的动因和潜力,我们必须把教育作为变革的主题给予充分的重视12[1]。蒂芬?斯特林还认为:如果教育具备变革社会的能力,那么教育自身也要进行革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使教育范式具备变革能力的前提13[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助理总干事约翰?丹尼尔先生在北京首届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大会报告中提出:教育自身不仅是一个目的。它也是为达到可持续发展所要进行变革的强有力的动力。这意味着对教育体系、政策和实践的重新定向,使每一个人,无论年轻人或老年人,有能力根据当地的文化和背景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以解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