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文中司马迁与壶遂的两次对话中所体现的作者创作史记的目的。教学难点:作者为什么把自己创作《史记》与孔子写作《春秋》联系起来。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完成学案上的问题;将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内容画出来,并借助工具书和上下文的语境试着去理解。教时安排:3教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文章1—6节教学要点:1、作者追祖溯源的目的。2、作者自叙经历的作用。3、作者的父亲是从哪一个角度去教诲其不忘修史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学习自序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司马迁,因为这篇自序其实就是司马迁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三、疏通课文1—6节。(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拨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以上三个方面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借助学案提前完成)四、学习文章前面6节(一)学习1、2、3、内容1、指名读前面三个小节内容,正音正字。2、讨论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其目的是什么。(追祖溯源,屈原也曾这样做过,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即标示为古代名贤之后以自重,激发志气,这是古人树立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不仅如此,司马迁在这里强调司马氏为史官世家的目的,标明写作史记是家族赋予的使命。)3、让学生根据作者的自叙家世谱系的内容把它列成一个谱系图,并进一步明确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天地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4、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作者的自豪感。5、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关键实虚词。(二)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在第四节写了自己怎样的生活经历,其作用是什么。1、生龙门—地灵人杰。2、耕牧—司马迁的特殊修养。3、诵古文—聪明绝纶。4、壮游—从书本走向自然社会,去感受历史传说,,“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证文章记载模糊的内容。5、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对西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进一步明确:在壮游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在尊奉君命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在完成君命过程中使自己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三)引导学生欣赏5、6节内容1、问题探讨(1)第5节内容中哪些地方写得很感人?为什么?(“执手而泣”和“俯首流涕”。一是因为未能亲临封禅大典,二是未能完成的毕生心愿。司马迁的流泪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自己的决心和信心)(2)父亲临终时几乎是絮絮叨叨、反反复复的嘱托有几层意思?与司马迁写作史记有着怎样的关系?(一是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二是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三是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这些说明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2、字词梳理3、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司马迁的父亲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四、布置作业1、整理前6节的字词。2、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3、预习7—9节,梳通字词,理解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什么。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文章7—9节内容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通过壶遂的问难来判断司马迁应答的大概内容。2、司马迁在阐述自己对史记认识的时候谈到了《春秋》,为什么还要提到其它的五经。教学过程一、检查课后预习情况1、指名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注意语音和句逗。2、指名完成学案上的在关题目。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一)学习7、8节1、指名读课文2、指名找出壶遂的两处问话,思考第一处是针对什么发问的?为什么司马迁谈到六经,而壶遂却只问孔子作《春秋》的事?(是针对司马迁想成一家之言的心愿——著成史记而发问的,所以他只问孔子写《春秋》的事)3、孔子为什么著《春秋》?作者是如何阐述的?(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作者首先认为《春秋》是明世教以当一王之法;其次他认为《六经》皆为治国之书;再次,他认为《春秋》拨乱反正,是礼义之大宗。这三层意义层层递进,充分说明了《春秋》是孔子修成的一部历史哲学著作,是孔子政治理想的寄托,是治世精神的集中体现。司马迁也是借此阐述史记的宗旨:是想效仿《春秋》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准则)4、学生朗读课文并借助译文,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二)引导学生理解9、10节1、指名读9节内容,其它人思考:壶遂第二处发问包含了怎样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思考。壶遂在这里是在委婉地向司马迁司马迁提出警告,效法《春秋》著书就是把今天的太平盛世当作乱世,这不能不触犯时忌,这从下文中司马迁的激动惶恐的应答的话可以看出)2、壶遂的提醒让作者意识到了自己认识的不全面,从下面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3、既然史学不是完全承担着讥刺最时弊的作用,那么它还有什么样的作用?(颂扬汉家盛德的作用)4、学生读9、10节,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三)小结上文内容司马迁答壶遂的问话,实质是具体地阐述其父发凡起例的《史记》本始主题,即效法《春秋》述史,采善贬恶,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准则的原则,并以人物为中心来表现,同时颂扬大汉威德。(四)整理字词三、布置作业1、学生完成《学习和评价》1—6题。2、预习11—13节内容(1)结合课文的内容,完成学案上字词练习。(2)阅读文章,找出有关《史记》的年限和体例的句子,并搞清作者设定体例的根据。(3)体会作者发愤著书所体现的内在精神。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文章11—13节教学要点1、体会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个性。2、《太史公自序》的行文特点。教学过程一、检查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1、学案上的字词题目。2、指名找出有关《史记》的年限和体例的句子。二、引导学生理解11—13内容(一)教者小结与壶遂的对话,引出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作者在与壶遂的答问当中已经基本上搞清了《史记》应该表现的主旨,并开始了充分的准备。然而让作者始料不及的却飞来了一场横祸。这场横祸几乎把作者的身体和精神彻底摧毁。在壮烈地死和屈辱地生的选择上,作者做出了让常人难以理解的活着,其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二)学习文章第十一节1、理解“喟然而叹”的内容,体会其中究竟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因素。(埋怨、愤怒、绝望、痛苦)引导学生作具体的阐述。2、“退而深惟”的内容与《报任安书》的第四节“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之人称焉”的内容相似,谁能说说它的作用?(榜样作用,精神源泉,靠立言而名垂后世)3、集体读11节内容(三)引读第12节1、指名读12节,注意正音正字2、注意下面句子中的重点词语:(1)周道废,秦拨去古文(2)萧何次律令(3)文学彬彬稍进(4)公孙弘以儒显(5)至于周复典之(6)略推三代礼乐损益(7)凡百三十篇(8)俟后世圣人君子3、指导学生完成《评价》7—12题4、明确12节的内容,(1)找出本段表明《本纪》内容的句子(2)根据有关语句指出《史记》的体例(3)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一是叙述《史记》写作的背景,二是介绍《史记》的体例及主要内容,三是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师,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见)补充:由于司马迁遭受腐刑,创作《史记》时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感情已经有了变化,他不得不用新的眼光对历史和现今的人物善恶美丑作新的审视,对在所谓圣光笼罩下的粗陋、专横、狭隘的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挞,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谀上欺下的官吏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对中下层的人物给予了一定同情和一定的历史地位,所以《史记》写成以后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一度时期被束之高阁。据《汉书司马迁传》记载:“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司马迁在临死之前把留在家中的副本传其婿杨敞,杨敞传其子杨恽,杨恽选择了适当的时候让《史记》终于走进人们的生活。三、总结全文(一)小结文章的内容节选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产生的背景和一百三十篇的体例。(二)现实意义要成就大事平时就要注意开拓自己的视野,砥砺自己的意志,百折不挠,顽强不屈;要善于从前人成功的经验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学养,完善自己的价格。(三)写作特点:1、行文跌宕变化,开閤有度。2、文气深沉浩瀚,如波涛涌动。3、语言精警蕴藉,意味深长。四、布置作业1、课后认真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和学案以外的其它虚词。2、进一步揣摩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文中融进的深邃的意旨,感受作者的独特的人格的精神。3、预习《高祖本记》附学案答案:1、(1)研究学问(2)巡视巡行(3)蒙受遭受(4)废弃(5)沿袭(6)衰败(7)辅助(8)中断(9)嫉害(10)整编(11)推原2、(1)凭借依靠(2)然而但是(3)却(4)把(5)如果(6)认为(7)来(8)却3、(1)古动词整理归纳今形容词有秩序,有条理(2)指遗址;等级或质量低的(3)动词褒贬是非而不被当世所用的言论主张;空洞的言辞(4)纲常,法度,这里用作动词,有“规范”之意;筹划并管理(5)到了;连词,表示另提起一件事(6)于是就;连词,表示结果4、翻译(见课本相应译文)课文阅读1、(1)名词废弃的礼乐(2)恰巧(3)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准则(4)为义而死(5)副词希望的语气2、(1)“所欲论著”没有实现;封禅大典没有参加;大一统的圣朝没有记载。(2)以孝道之义教育司马迁——扬名于后世,此孝之大者;再从忠君的立场说,不完成歌颂大一统的汉家业绩,就算不得是忠君;从立身的事业上说,他把修“太史公书”与孔子修《春秋》相比,突出史书的重要。(3)失去父亲教诲和引导的悲痛,为父亲没有完成钟爱的事业而难过。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可以毫无遗憾地与自己十分留恋的生活、事业、家人相别。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