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教案第章(单元)第课(节)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题:《浣溪沙》学生分析:学生八年级才接触苏轼诗词鉴赏,小学曾背读过《浣溪沙》《题西林壁》《饮湖上初睛雨后》《荔枝叹》,从未对文学家苏轼有过了解教材分析整体分析:教材摘选苏轼的诗词有八上:课前《记承天诗夜游》、课后《浣溪沙》,八下课前《水调歌头》。九年级课前《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后《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初中教材对苏轼的要求是能积累掌握其豪放诗歌风格特点,感悟苏轼在诗歌中的情感。教学重点:《浣溪沙》诗歌鉴赏,了解苏轼,初步建立“知人论世”的解读思维方式。教学难点:以“诗”解“人”,以“人”品“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用知人的方法解读一类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感悟诗人锐意进取、建功立业的豪迈、乐观、豁达之情。课堂资源:苏轼生平介绍、课件主要方法:鉴赏法板书设计知人:才华自信积极乐观不看重得失淡泊宁静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豪放派坦然面对亲人分离进取有为超然豁达、2学习流程设计:一、走近苏轼:1、大家好,我姓吴,“口天吴,来自明德雨花实验中学”,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位诗人,以“诗”解“人”,以“人”品“诗”,这位诗人就是苏轼。2、首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3、教师小结:的确,“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父亲为其子取名“轼”“辙”,就是希望他的两个儿子成为朝廷重要的人。所谓的“轼”字,是古代车前用做扶手的横木,没有轼,车子的设备就不完善,也不能确保安全。苏轼也少年成名,才华横溢。今天我们由一首词来走近苏轼。二、以“诗”解“人”1、整体感知《浣溪沙》(1)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及注解蕲qí浸jìn(2)老师范读(注意把握上下两阙语气、语调的不同:上阕清新明丽宁静优美的景色,下阕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指引学生感悟诗歌情境、情感)(3)学生齐读2、提问: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预设:自信、豪迈、积极向上、开朗、点评:积极乐观,老当益壮:读书细心,习惯很好,从教材的提示引导语中能了解诗人的个性特点。(1)提问:除了引导语外,从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怎么样的诗人形象?预设:“谁道人生无再少?”这里表现出诗人不服老的一种自信,真所谓“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3“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尚”字写出诗人年老然而仍可以年轻有为,实现志向抱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休将白发唱黄鸡”,一个“休”的意思是不要像其他人一样总哀叹时光流逝,而应当奋发向上,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三、以“人”品“诗”1、小结:由诗歌,我们读到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诗人苏轼,让我们更进一步走进其人。(资料引入)这首诗词中的小序部分提到“蕲水”这个地名,由这个地名我们查阅到苏轼的部分资料,在蕲水,苏轼的经历是这样的:请读:资料1:蕲水,作者谪居黄州已经二年,得臂疾,往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请庞安常医治。疾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看到溪水西流。老师:那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有人从他的大量诗文中挑出他们认为讥讽朝政的句子,这在当时可是逆君大罪,苏轼因此入狱坐牢103天,接受审问,有十多人因此受到牵连,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一桩劫难让苏轼在狱中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来被亲友营救,九死一生,出狱后以带罪之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没有官俸,而且受到当地官员的严密监督。生活困顿可想而知,最初生活靠亲朋故旧周济才率全家人度过难关。(后来苏轼在黄州城东开一块地,亲自耕种维持生计,”东坡居士”的称号由此而来。)可省略不讲、由学生在“话说苏轼”环节讲到。这里还有一个苏轼生平经历的简表,(他21岁就与弟弟苏辙一起入京科举进士,名动京师,当时主考官欧阳修(是北宋最有名的大文豪)非常赏识苏轼的才华,苏轼受到他的极力推崇,有一个成语“出人头地”就出自于此,欧阳修自己说老夫应当避开让4出一条路出来,让他出人头地。苏轼在北宋是一个全才,在散文、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佛道等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他的诗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可省略不讲、由学生在“话说苏轼”环节讲到。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生却历经坎坷,频遭贬谪到十多个地方,而且越贬越偏远,身行万里,走遍了我国南北的穷山恶水,然而每到一处,他都能在一方有所作为,他有一句这样的话“此心安处是吾家”。到晚年62岁时苏轼被放逐到海南儋州,在当时海南儋州是隔着海峡的荒蛮之岛,闻名于世的大作家晚年却孤悬海外、妻离子散,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在儋州几年,苏轼办学堂、介学风,很多人不远千里从苏轼学,人们把苏轼看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在儋州至今还流传着东坡路、东坡井、东坡村、东坡帽、东坡桥,甚至连语言都是东坡话。2、提问探究:我们读到苏轼的这么多故事,相信同学们对此时的苏轼有了更多的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诗歌和资料,说说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能言之有据,说说理由。请大家分组探究讨论。明确:A诗人“疾愈后游清泉寺”,身体康复,心情开朗,想识到病体可以重振,伤痕可以复原。B此时46岁,没有年轻时的名气,但诗人本身不看重名利,勉励自己老年仍可有所作为,成就功业C春天,山下的兰草刚刚长出,嫩芽浸在清浅的溪水中,一片生机勃勃。本是政治失意,心灰意冷游清泉寺,写到清泉寺的景色清新明丽、宁静优美的寺院景色,作者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得到安慰,山水慰藉心灵,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作者重新找到了心灵的宁静D悠闲地漫步清泉寺的松林沙石小路,步子轻盈,恬淡自在。傍晚细雨飘飘洒洒,雨中可以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心情愉悦。特别是忽然“看到溪水西流”的奇特景象是不禁大5发感慨,水往东流,然而清泉寺溪水往西流这样特殊的自然现象让诗人发出令人振奋的宣言,富有人生哲理。诗人老年时遭遇如此却能充满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追求,让我佩服他的心胸气概。预设:刚才我们都是从下阙来初步了解苏轼,谁能从上阕中也来说说苏轼。(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诗人创作诗歌时选景的最常见方法,我们读诗歌当然也要从这里读出诗人的情。)可不讲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他这样普通,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像我们身边的某位朋友,而且丝毫也不刻板、说教、做作,他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写成文字,在漫长的时间过后,依旧会让我们从诗文中感受到他的生命存在。今天,老师教给了你们一种新的解读诗歌的方法,孟子说:“知人论世,方可诵其诗,读其书”,意思是读书和品读诗歌不能只读到字面意思,不去探究了解诗人是不够的,“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怎样了解诗人呢?首先,可以从诗句中读出诗人的心情和形象特点;还要准确了解诗人写作诗歌时处境、特殊经历和思想认识,用这两种方对诗歌、作者进行探究体察,领悟情感,感悟他的内心。第二个方面在诗词序言和注释中有交代,还要搜集网络资料有更多了解。四、学以致用我们普通人在顺境中都能乐观,然而苏轼最难得可贵的是在逆境中也能坚持一种自信、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诗人一生的经历是曲折丰富的,在遇到其他问题时他又会有怎样的认识和情感表达呢,你会用老师今天讲的知人方法解读他的其他诗歌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阅读苏轼的另外两首诗词,每一首诗词分别写于苏轼哪一个人生阶段,借助序言、注释资料,讨论探究,小组讨论分析这些名句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说明理由?6(一)《江城子密州出猎》(资料印发题目、注解、密州的背景介绍、名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学生质疑、老师引导:1、诗人有怎样的抱负?前面提到的“老当益壮”指什么?2、诗人在密州打猎,是不是年老时候,有没有上战场?如果只是想象,“会”字就好理解。不能只看字面意思,没有依据就会误读诗歌。(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资料印发标题、小序、注解、名句、三苏介绍)兼怀子由:与弟弟分离,思念亲人预设:怎样看待与弟弟分离这件事?——写月的变化的自然规律,想到人生难以圆满,坦然面对亲人分离这件事。“人长久”是指?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亲人永远健康平安,表达大多数百姓的心愿,板书:旷达胸襟五、“知人论世”鉴赏诗歌方法小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王国维《文学小言》)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诗词,你觉得苏轼诗词最感染你的风格魅力在哪里?苏轼始发豪放派词作,一改历来词风婉约陈习。学生理解苏轼的豪放的表现。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期或在相同的时期的不同的心境下也可能作出不同风格的诗作来。如知苏轼、辛弃疾以豪放见称,他们也有婉约缠绵之词,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7两茫茫)。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事、知人论诗”对诗歌鉴赏大有裨益,但也难免挂一漏万,难免有失偏颇。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多积累,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六、作业当然对苏轼的了解我们仅凭一首诗歌不能做到,广泛的阅读名家经典诗词感悟诗词之美阅读两首苏轼豪放与婉约风格的两首诗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并且收集两首诗词创作背景资料来解答。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1)请结合全诗内容和诗人经历,说说诗歌中诗人的形象特点。(5分)“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尽管政治处境险恶,生活条件困苦,苏轼仍能泰然自处,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并敢于向生活挑战,保持其不畏艰难的坚毅精神。课堂回头观察:1、怎样让学生在这堂课上没有太大的难度?2、选择这几首诗歌来引导学生掌握“知人”的方法、了解苏轼是否恰当?3、如何将掌握“知人”的方法和比较好的感知苏轼的特点这两个教学目标兼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