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1、P2法国教育家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2、P2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继续教育史的研究,把教育史延伸到现在,阐明教育和多种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的密切联系”P3(其它的看看书上了解一下)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比较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日本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冲原丰:比较教育学是以教育的整个领域为对象,对两国以上的现行教育进行比较,并把外国教育学包括在内的科学。苏联研究者索科洛娃:比较教育学研究当前世界中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的和个别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揭示它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哲学基础。3、P4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从19世纪学科萌芽时期起,就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借鉴他国的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实践。4、P4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①从研究领域说,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②从研究时间说,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为中心。③从研究空间说,比较教育学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5、P6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由于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所以它的研究以比较法作为主要方法。6、P10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比较教育研究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7、P17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比较教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⑴区域研究:①整体研究:涉及一个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②局部研究:所涉及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个别问题。⑵问题研究:①专题比较:专题比较是把各国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②总体比较:总体比较是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作全面的比较研究。8、P19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比较法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比较按照不同角度可分为两类: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的比较,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的交叉比较。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它是对两个国家(或地区)、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教育问题或几个教育问题,甚至整个教育体系所进行的比较。★在运用比较法时,应当注意事物的可比性,严格掌握统一的标准,包括概念的统一,取样的统一,量度的统一等。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宏观上了解,每个阶段的名称,特点,代表性人物)一、★国外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⑴史前阶段(旅行者见闻时期)19世纪以前古希腊:色诺芬《波斯国王塞靳斯传》(1、P26色诺芬:在所著《波斯国王勒斯》中,详细介绍了波斯的教育情况。他描述波斯青年的公民训练和领导能力的培养,比较波斯和希腊教育的目的和结构,甚至评价两个国家中教育与社会职业地位之间的相互联系。)古罗马:西塞罗《共和政体》(2、P26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在所著《共和政体》一书中对希腊和罗马的教育做了比较研究。他欣赏希腊重视雄辩术的训练,认为罗马如果也重视,能够比希腊搞得更出色。)日本:道隋使,遣唐使意大利: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3、P26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各地,他在《东方见闻录》里描述了中国经典教育的成就。)该阶段又可称为“旅行者见闻时期”,仅限于个别化探讨、零星式研究,未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⑵学科倡导阶段(借鉴时代)19世纪法国:朱利安《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库森《普鲁士教育报告》(4、P27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是朱利安。他在1817年发表了一本小册子,叫做《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以下的建议:(看看)①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委员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②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会能够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③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④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经验。)(5、1831年法国教育家库森受法国教育部长之命考察普鲁士教育之后,撰写了一本《普鲁士教育报告》。)美国:贺拉斯·曼《第七年报》、巴纳德(6、P28马萨诸塞州教育厅长贺拉斯·曼访欧后写了一本著名的《第七年报》,赞赏普鲁士学校出色的教学方法和非强制性的纪律)英国:约瑟夫·凯、阿诺德俄国:乌申斯基日本:田中不二该阶段在方法上以访问和借鉴为主,目的在于介绍外国教育经验,以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参考,因此又被称为“借鉴时代”⑶学科形成阶段(因素分析时代)20世纪上半叶英国萨徳勒《教育问题特别报告》提出了因素分析★(7、P29英国的萨徳勒可以说是学科形成阶段的先驱。在他主持特别调查报告局工作期间,在他指导下所发表的《教育问题特别报告》,具有第一阶段那种详细描述外国经验和分析发展趋势的特色,他的因素分析的思想,又为后来比较教育学家所继承,成为一个时代比较教育研究的传统。)美国康德尔《比较教育》罗素(第一个开设比较教育课程的人)(8、P30康德尔是美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家。1933年发表的《比较教育》是学科形成阶段的重要代表作,按照美国比较教育家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的分析,体现出三种主要目的。第一,“报导——描述”的目的。第二,“历史——功能”的目的。第三,“借鉴——改善”的目的。)(9、P31学科形成阶段比较教育开始成为高等学校的课程.1898年,罗素博士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这门课程。)德国施奈德,汉斯《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创通研究》(10、P31德国的施奈德和英国的汉斯的比较教育观点基本一致,他们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着重对决定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所以他们的方法也被称为因素分析法(了解)。)(因素分析法20世纪上半叶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代表人物:萨德纳、康德尔、汉斯定义:是通过对影响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各类因素的分析,寻找其形成原因的教育研究方法“为了真正了解外国教育,应考察这种教育制度的社会背景,分析影响教育制度性质和发展的历史传统、国民态度、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起来”。作用:使研究者拓宽视野,把教育系统与外部条件联系起来。)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在该阶段,比较教育学已经开始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教育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且在方法上较以前有较大突破,以因素分析为主因此又可称为“因素分析时代”⑷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安德森结构——功能主义贝雷迪“四阶段论”(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所提出的见解,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应分为四个阶段:描述,解释,并列,比较)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之比较教育》P35霍姆斯《比较教育方法》P36该阶段在研究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因此也被称为“社会科学方法时代”(11、P32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比较教育的研究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规模迅速扩大2.研究方法与观点多种多样3.研究成果大量增加。)二、国内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⑴史前阶段19世纪40年代以前玄奘《大唐西域记》传教士影响:利玛窦、艾儒略、金尼图⑵学科萌芽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12、P44这一阶段的特点:1.介绍外国之长,针砭中国之弊2.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郑观应、严复该阶段的比较教育研究多散见于一些留学或旅行西洋的见闻录,随感录或回忆录之中,以介绍外国之长,针砭中国之弊为特点,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⑶学科初创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⒈扩大了研究范围⒉增加了研究成果⒊形成了三种体系⒋运用了历史学方法(13、P46三种体系:一种是问题比较体系,以庄泽宣的《各国教育比较论》;另一种是国别教育体系《各国教育制度》;再一种是综合体系,钟鲁斋的《比较教育》、罗廷光《最近欧美教育综览》)与教育学科的关系:“有脱胎之势,无独立之能”⑷学科独立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⒈明确了指导思想⒉扩大了研究队伍⒊丰富了研究成果⒋开设了比较教育学课程⒌开展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第三章美国教育一、二战前美国教育的演进㈠教育移植阶段时间:独立战争(1776年)以前特点:1、殖民色彩浓2、以古典科目,宗教知识为主要内容(1、P329旧3R:读、写、宗教Reading、Writing、Religion)3、学校数量少,教学质量低㈡教育初创和改造阶段时间:独立(1776年)后至南北战争(1860年)前特点:1、公立学校迅速发展(公立学校运动)(2、P329★公立学校运动(概念)为了有效培养新型劳动加以适应经济发展,为了把千百万各不相同的移民熔入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巩固新生资产阶级政权,迫切需要建立平等,免费,不属任何教派的公立学校来普及教育。公立学校运动是美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奠定了教育制度的基础,改变了教派控制中小学的局面,加速了义务教育的普及)2、教育内容逐渐更新(1、P329新3R:Religion→Arithmetic)3、学校数量递增(25个州立大学)二、二战后美国教育的发展(法案内容要理解)3、P332《退役军人重新适应法》1944年通过此项法律,有力促进教育的发展;《国防教育法》背景: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试验成功震惊美国朝野,1958通过该法案,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生计教育计划,也称马兰计划;“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4、P333(从历史发展角度)美国教育的历史经验:(1)在教育建设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2)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善于借鉴别国教育经验。(3)地方自主办学,联邦协调发展。5、P350(从现状上看)美国教育的特点:(1)地方教育自主(2)社会团体参与(3)多元文化兼容(4)办学形式灵活(5)大众教育与天才教育结合第四章英国教育1、P294中世纪古典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2、P29418世纪下半叶兴起了星期日学校运动,其目的是对工人阶级及其子弟进行一些基本的文化和道德教育。贝尔和兰开斯特发明了导生制:一名教师在导生的帮助下,同时可教数百名学生(誉为廉价的教育制度)。3、P296★《1944年教育法》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英国教育大臣巴特勒递交的教育法案,称《1944年教育法》该法主要内容:①法定公共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②郡和郡自治市议会为负责三个阶段公共教育的地方教育当局③改组民办学校,使它们可自由选择成为不同类型的公助民办学校。④地方教育当局的责任:1、必须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者提供正规教育,2、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文化训练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设施,3、为一切未满18岁但不受全日制中等教育或其他经官方承认的全日制或部分时间制教育的适龄青年提供强迫的部分时间制教育。意义: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矿建,具有划时代意义。4、P297中等教育的三轨制: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5、P298《罗宾斯报告》1963年,发表《高等教育》的报告,建议大力扩充高等教育,具体包括:①在原有20所大学的基础上开办新大学②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③将原有的10所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④成为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以及独立的拨款机构等。意义:正式揭开了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6、P299★双重制1965年,教育和科学大臣克罗斯兰正式提出了高等教育双重制的设想,他将英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由多科技术学院和其它学院组成的公共高教机构两大部门,并对两者的地位和职能做出了明确的区分。①首先,大学是“自治”机构,对自身的内部事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而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受地方教育当局领导,并接受陛下督学处的质量监督②其次,大学拥有独立的学位授予权;而多科技数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学位则由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统一授予,其学生也可申请伦敦大学的校外学位。③第三,大学经费由中央统一下拨;多科技数学院和其他学院经费则由地方当局支付。④第四,大学以全日制为主;而多科技数学院则实行全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