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浅析编辑出版类期刊的现状作者:董晓倩王金凤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出版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包括我国当前的出版事业、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学科研究等方面,但是我国的编辑出版类期刊的现状与这一繁荣现象极不相称:编辑出版类期刊总体来说也有二十多种,然而有影响的期刊也仅有七八家,更多的编辑出版类期刊面临停刊……本文旨在从编辑出版类期刊的现状入手,分析编辑出版类期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导致出现问题的根源之所在。【关键词】出版界编辑出版类期刊现状2001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期刊联盟,再加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期刊业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中国期刊业和全球期刊业向竞争、开放和相互合作的方向发展。我国当前的出版事业、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学科研究迅猛发展,编辑出版类期刊总体来说也有二十多种,然而有影响的期刊也仅有七八家,如《出版广角》《编辑学刊》《中国编辑》等,其中大部分期刊发行数量相当有限,而且还不断有期刊停刊,如《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新闻出版交流》,《图书发行研究》等,这与我国迅猛发展的编辑出版事业是不相称的,那么问题究竟在哪呢?近年来,出版类期刊在中国出版界越来越受重视,编辑出版类期刊数量不断增加,是出版界一支很重要的力量。现在有编辑出版类刊物三十多种,其中有的是内部资料性的,这些报刊虽然都为编辑出版服务,但性质、任务不完全相同。有的是指导性的,有的是信息性的,有的是学术性、评论性的,也有的是资料性的,但是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服务①。然而相对于国外已经成熟的编辑出版类期刊来说,国内的这些期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编辑出版类期刊存在的问题:(一)组织形态分散协会或学会所办的编辑出版类期刊占主导地位。表面上看来,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业比较繁荣,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研究基地,能与中央级的《中国出版》等相互配合,有利于上下联动。其实,这在根本上还是一种零星、分散、不成规模的组织形式,当然就不可能形成多大的规模效益。有学者指出,一些新闻专业期刊办刊的目的除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外,更为重要的则是,为本单位或本省、市的新闻同行提供评职称刊登论文的阵地②。这种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能不怀疑某些刊物有这种动机的存在。毕竟一个地方的编辑出版协会或学会成员大都以本地的学者为主,发表文章也“很有地方特色”。另外,这种分散的办刊模式,无法凝聚学术圈内一大批精英学者,其学术研究成果仍然是自觉的“小作坊”状态,难以及时组织对于实践龙源期刊网中重大问题的大规模研究;期刊学术成果也难以拉开档次、结构也不合理,分散又不容易形成讨论和交锋,造成期刊学术研究水平总体质量不高的现实。(二)发行模式单一我国传统的期刊发行模式是依靠邮局进行征订,这样的发行方式较为简单,也行之有效,为大多数期刊所认可。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发行模式基本上仍然采用邮发的方式。然而邮发的方式虽然很有效,但是在市场化条件下,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依靠征订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在终端市场上就会失去主动权,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使很大部分读者因购买不便而放弃,从而丢掉一个大市场。所以,编辑出版类期刊要想扩大发行量,一定要重视对终端市场的培养。另外,传统的邮发方式周期较长,一般来说从发刊到收刊差不多要一周左右,大大降低了期刊的时效性。同时,发行中它是无法了解和认识读者的,因而也较难得到读者的信息和反馈,为期刊的发展和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三)欠缺时效性从编辑出版专业类刊物来看,它的读者群大致可分为三层:学者、专家和研究者;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人员;读书人。其中第一层面的读者群人数有限,但稳定;第三层面对编辑出版专业学术期刊而言,群体不太稳定;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层面的读者群体。他们是编辑出版事业的中坚力量与生力军,离编辑出版实践最近,又特别需要理论及方针政策的指导,需要随时“充电”。编辑出版学的学理研究不是那种述而不作的模式,而是要紧密结合编辑出版实践,指导实践。在国外双月刊、月刊是很少见的,季刊在那些发达国家在学术传播上几乎成了历史名词,像《书商》和《出版商周刊》都是周刊。而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多为月刊或双月刊,甚至有季刊和年刊。一些刊物没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从办刊方针、思路和刊物内容来看,仍停留在总结经验的层面,这种以总结经验,表彰人才为宗旨的刊物,在具体内容上,多是后卫队而不是先锋连,即以总结报道经验得失为主,对媒体发展的战略研究、前瞻性探讨却很少。在变革激烈的形势下很难给实际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更不用说决策参考。对于出版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和迅速变革的业界形势,既不能提供决策参考,也无法给出能够帮助出版社、杂志社等在竞争中获胜的意见和建议,因而自然也就很难受到重视。(四)忽视理论研究与中国期刊形成对比,西方国家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期刊,如美国的《时代周刊》、德国的《镜报》、英国的《自然界》等。与我们编辑出版类期刊有着紧密联系的,就有如英国的《书商》和美国的《出版商周刊》等。这些期刊之所以长盛不衰,与它们注重期刊的理论研究是分不开的。据《中国图书商报》4月4日报道,英国《书商》杂志为庆祝150周年诞辰,与一家调查公司合作,对英国各城市1000位消费者进行采访,回答杂志特邀记者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龙源期刊网是该杂志从英国出版界和零售界人士中收集来的,问题包括应该如何激励人们拿起书本、购买书本;人们为什么到实体书店或网上书店去,怎样逛书店;对书价如何理解;对平装本和精装本有什么看法;名人传记如何才能热销;哪些因素会促使人们对自己看过的书进行口碑宣传;什么时候会对图书感到失望……这些问题将对了解消费者提供帮助,也可为书业人士就出版和销售图书提供一些实际的答案。另外,有代表意义的还有美国的《Folio》(“对开”)期刊研究杂志。《Folio》是美国专业性的期刊研究杂志,创办于1972年。该杂志集中了业内各方一大批专家,面对期刊经营管理、编辑、广告以及专业研究人员,目前学术涉及当前期刊业的运行状况、新动向、未来趋势、市场调查、以及新技术的运用对期刊传播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形成学术研究规模,力求做到给期刊业界提供各方面最新的审视。与此相比,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就不太注重自身的研究,表面上众多编辑出版、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为期刊理论的研究以有力的版面支持。其实,这根本上还是一种零星、分散、不成規模的研究状态。这种分散的学术传播交流形式,无法凝聚学术圈内的精英学者,不容易形成讨论和交锋,难以及时组织对于实践中重大问题的大规模研究,造成研究水平总体质量不高的现实。有些编辑出版类期刊,把自己定位成“阳春白雪”,其出版的目的是为了学术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出版单位去赚钱,所以在根本上就忽视了读者市场。赵航曾在“编辑出版专业学术期刊的定位——为《出版科学》创刊十周年而作”一文中说到,“在笔者看来,办刊不该算是件很难的事,但办个无利可图甚至在各方面都很窘迫的纯学术刊物就实在太难了”。在办刊时就将自己定位为非盈利刊物,这样的定位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是背道而行的,毕竟无论是专业性多强的期刊,都要进入市场,都是商品。从根本上就不注重市场,很可能就造成与市场脱离,在收不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无法获得社会效益。其实,无论是否是学术期刊,市场都是个检验的砝码,在它里面运行的各物都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广大的读者是评委,真正好的刊物会更有市场,不好的刊物终将被淘汰,所以不必担心市场化会导致刊物质量下降。鉴于上文的分析研究,就“编辑出版类期刊如何摆脱困境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一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一)走专业发展之路缩减综合性,增强专业性,即形成狭义上的专业性期刊,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鲜明特色。把那些各个地方协会或学会主办的期刊,转为小而精的专业性的学术期刊,立足其根本,走专刊之路。可以把涉及到网络,图书,报纸,电视的期刊改为专注于其中的某一方面,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读者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二)期刊网络化龙源期刊网首先要充分利用中国期刊网上的免费主页,为自己多做广告,除了标明主管与主办单位,发行周期外,可以显示自己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约稿方式,以及增加读者意见箱等加强编读互动。当然,也可以创办期刊自己的网站,增加电子版,缩短出版周期。(三)拓宽期刊发行渠道传统的邮发方式具有“行业垄断”的固有弊端,比如延长发行周期,阻断编读交流,还会失去大量终端市场,因而编辑出版类期刊可以借鉴大众读物的发行模式,注重终端发行,有针对性的对高校区域的报刊亭进行渗透,从而扩大自己的面世机率。另外,要重视高校图书馆的发行工作。(四)整合期刊广告内容出版社,新书固然与编辑出版类期刊有紧密的联系,相关度很高,但也可以吸取其他行业的广告,如《传媒》的广告就相当丰富,比如门业,医药等等。看编辑出版类期刊的人,除阅读外还要生活,而且就目前来看编辑出版类读者还是拥有相当的知识水平与社会地位的,很大部分还是社会中上阶层,所以针对这个特点还是可以扩大广告范围的,比如文具,饮食,服装等。(五)增强作者队伍真正好的期刊,必然有一批高水平的作者团结在它的周围,并不时吸引新的成员进来。因此,作为编辑出版类期刊的编辑人员,要有针对性的主动向出版行业人员约稿,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将作者组织起来,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这些问题不一定非要是社会热点问题,还可以有预见性的提出“冷点”,引起大家思考,为出版行业进行预测,指导。目前,编辑出版专业在我国迅猛发展,然而编辑出版类期刊却没有形成像《书商》《出版周刊》这样的大品牌,可以说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规模效益。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很多要么是“小而全”,要么“大而泛”的,定位多不准确,发行模式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已加入国际期刊联盟的现实,我们必须在坚持走专刊发展之路的同时,整合内容类似或雷同的期刊,进行科学规范的编辑,以提供高质量的期刊。当然,还要重视相应的期刊理论研究,并拓宽发行渠道,以增加赢利。■参考文献①栗海粟,《特色、热点及其他——编辑出版类期刊印象》,《出版科学》,1999(1)②赵利铧,《新闻专业期刊向何處去》,《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第2版龙源期刊网(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