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横看成岭侧成峰——《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解读的多样性;2、学习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原则、方法;3、尝试用改编或续写的方式合理解读文学作品。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因,原则和方法;教学难点: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三、教学创意这节课是尽量按照学生了解一个新事物的思路和能力来设计的。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保证教材本身有个性化解读的可能性,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西游记》中《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作为解读文本,整节课的设计都紧紧围绕这同一个文本展开,并无旁骛。其次,在课堂设计上,先介绍理论(什么是个性化、文学作品解读个性化的原因、如何进行个性化解读),后进行实践(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改编或续写)。再者,整节课学生活动充分,让学生在比较中挖掘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更能加深印象。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一个成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一句进口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人们有千差万别的理解,这就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课题。(二)了解个性化解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呢?事实上,构成文本的所有方面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例如主题主旨、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情感渲染、章法结构、语言风格等等。(出示课件1)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解读《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节故事的情节我们一般概括为“三打白骨精”,相比之下,原著的标题中多了一个关键人物——唐僧。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唐僧的——(出示课件2和3)学生齐读以下诗歌: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七律·和(hè)郭沫若同志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补充注释:氓,méng民;训,教育;唐僧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但仍然可以教育。)这里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同一部作品,读者不同,解读不同。不仅如此,同一个人对同一部作品也会有不同理解。自由阅读一下内容。(出示课件4)有一位网友总结自己对唐僧的印象:少年时看《西游记》,最讨厌的就是唐僧,因为这厮不但不会除妖降魔,反而人妖不分善恶不辨;至而立之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不由得佩服唐僧的执着坚定百折不挠;后来走上领导岗位,蓦然发现唐僧原来是个成功的CEO,他不仅完成了一番伟业,而且打造了一个明星团队,实现了个人价值最大化。小结:同一部作品,读者不同或者阅读时间不同,解读结果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出示课件5)一方面,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丰富性和多义性。另一方面,读者的年龄职业、生活阅历、学识修养、思想境界、个性爱好不同也导致解读的个性化。教师小结:综上所述文本内涵丰富和读者个性差异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三)探讨解读原则,合理解读文学作品我们并不满足于了解原因,更希望懂得解读的原则和方法。事实上,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不仅有直接的点评,还可以改编或续写情节,在改编和续写中融入自己的个性化解读。请同学们欣赏央视版和浙江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节选片段,并和手头的文章《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进行比较。(出示课件6和7)比较:两剧中唐僧赶走孙悟空的理由与原著相比有何区别?明确:原著的理由是“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无心向善,有意作恶。”央视版的理由是“并非师傅无情绝义,实因你连伤三命,佛祖怪罪,天理难容,我实难留你。”浙江版的理由是“纵然是妖怪,也是生灵”,不该一下就出杀招;“未曾取得经文,先造一顿杀业,那何须一步一困难地前行呢?”分组讨论:这两个改编中的唐僧形象哪一个更符合原著?(注意从原著中寻找依据)示例:央视版更符合原著。(1)原著中唐僧无法分辨那一家三口是妖还是人,还很容易轻信八戒的挑拨,缺少辨别能力,很是糊涂。“佛祖降旨”这一情节是白骨精导演的,唐僧不假思索就认定这是真的佛祖降下的旨意,同样缺少辨别能力。(2)原著中唐僧本是慈悯之人,连蝼蚁飞蛾都不忍伤害,肯定会顾念师徒情分,感激悟空曾经的帮扶,不会绝情无义。而央视版正体现了这点。央视版不符合原著。(1)原著中唐僧对孙悟空原本就心存嫌隙(“化斋”一节),后又有孙悟空开其玩笑使其羞惭不已,再因孙悟空打死三人更是恼怒,所以一定会赶走孙悟空。而央视版中“并非师傅无情无义”,说明他还是很念和悟空同甘共苦的旧情,是因悟空连伤三命、佛祖怪罪才不得不赶走悟空。(2)唐僧一心想着上西天取经,在路上不愿多惹是非,例如“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若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浙江版符合原著。(1)“妖精也是生灵”使唐僧得道高僧的形象更加光辉伟大,更显出佛家“普度众生,以善为本”的原则。原著中唐僧说“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也表现出唐僧对向善、度人的坚持。(2)浙江版中唐僧赶走孙悟空不在于那一家三口是人还是妖,而是因为悟空杀心不灭,难以度化。这个理由原著中也有提及。(3)浙江版的唐僧决心一步步困难前行,有着过人的坚定和执着,这与原著中的唐僧相同。浙江版不符合原著。(1)原著中唐僧是个迂腐糊涂之人,不辨人妖善恶,并且容易受八戒挑拨,而浙江版的唐僧早就觉得那一家三口有问题,能明察秋毫,善于推理,这和原著中的唐僧完全相反。(2)原著的唐僧很胆小,而浙江版中唐僧已怀疑那一家三口是妖怪,却阻止悟空杀他们,可见唐僧在乎德行多于自己的生命。……教师小结:评判两个改编的过程实际上也展现了我们同学们对原著的个性化解读。综合同学们的发言,原著中的唐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善良慈悲以至于善恶不分,他糊涂迂腐却又坚守原则,他不愿惹麻烦却为取经大业勇敢面对一路困难,他胆小却赶走自己最有本事的大徒弟……事实上,正是这些不同甚至对立的方面构成了一个鲜活立体丰富的唐僧形象。央视和浙江版的改编可谓各有千秋。解读文学作品当然要大胆想象,但是并不能完全“跟着感觉走”,必须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做到合情合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再多的哈姆雷特仍是哈姆雷特。不管怎样变化,唐僧仍是唐僧,而不是孙悟空。(出示课件8)(四)牛刀小试,自主解读文学作品目前,著名导演张纪中先生也在拍摄《西游记》,若你是该片的编剧,你会如何演绎唐僧形象?(出示课件9)续写:孙悟空离开之后,唐僧会有什么样的言行、心理?(可构思故事,可描写细节)在学生思考交流之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点评。可将央视版《西游记》中相关片段作为示例播放。(出示课件10)示例: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