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临床意义】人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EC2.6.1.2)在肝脏中有较高的浓度,而在心肌、骨骼肌、肾、胰、脾脏中则含量较少。(1)ALT升高通常是由某些与肝脏有关的疾病引起的,这些疾病包括:病毒性或中毒性肝炎、肝癌、脂肪肝、胆道疾患、阻塞性黄疸和肝硬化。在急性病毒性或中毒性肝炎时,ALT明显高于AST,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慢性肝炎病人ALT则低于AST。(2)ALT升高也见于广泛肌肉损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疾病和溶血性疾病。【参考范围】8~54U/L。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临床意义】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力增高,在发病后6~12h之内显著增高,在48h达到高峰,约在3~5d恢复正常。血清中AST也可来源于肝细胞,各种肝病可引起血清AST的升高,有时可达1200U,中毒性肝炎还可更高。肌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的轻度增高。【参考范围】8~45U/L。3.碱性磷酸酶(ALP)【临床意义】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1)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2)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如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转移癌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参考范围】15~112U/L。-谷氨酰转移酶(GGT)4.【临床意义】人体各器官中GGT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在肾脏、胰腺和肝脏中,此酶含量之比约为100:8:4。肾脏中GGT含量最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该酶活性增高却不明显。有人认为,肾单位病变时,GGT经尿排出,测定尿中酶活力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患。(1)GGT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和乏特壶腹癌时,血清GGT活力显著增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2)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安替比林等者,血清GGT活力常升高。口服避孕药会使GGT值增高20%。但是,GGT作为肝癌标志物的特异性较差,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阻塞性黄疸、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时都可以升高。【参考范围】5~50U/L。5.胆碱酯酶(ChE)【临床意义】与其它酶活力增高反映病理改变的情况相反,血清ChE测定的临床意义在于酶活力降低。ChE活力降低见于胆实质细胞损害及有机磷农药中毒。【参考范围】4.5~13.0KU/L(37℃)。6.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临床意义】TBIL和DBIL临床上多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性质的鉴别。溶血性黄疸时血清TBIL升高,DBIL约占TBIL的20%;肝细胞性黄疸TBIL升高,DBIL约占TBIL的35%以上;而阻塞性黄疸DBIL占50%以上。病毒性肝炎前期或无黄疸型肝炎时血清TBIL往往不高,DBIL已升高。【参考范围】TBIL:3~20μmol/L;DBIL:0.24~7.1µmol/L。7.总蛋白(TP)【临床意义】(1)TP浓度增高:①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凡体内水分的排出大于水分的摄入,均可引起血浆浓缩,尤其是急性失水时(如呕吐、腹泻、高热等)变化更为显著,可使血清总蛋白浓度高达100~150g/L。又如休克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血浆也可发生浓缩。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病人,由于钠的丢失而致继发性水分丢失,血浆也可出现浓缩现象。②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大多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此时主要是球蛋白的增加,其量可超过50g/L,总蛋白则可超过100g/L。(2)TP浓度降低:①血浆中水份增加,血浆被稀释。如静脉注射过多低渗溶液或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②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长期食物中蛋白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病所引的吸收不良,使体内缺乏合成蛋白的原料,或因长期患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恶性肿瘤等,均可造成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③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肝脏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以白蛋白的下降最为显著。④蛋白质的丢失。严重烧伤时,大量血浆渗出,或大量出血时,血液大量的丢失;肾病综合征时,尿液中长期丢失蛋白质;溃疡性结肠炎可以从粪便中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这些均可使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参考范围】60.0~83.0g/L。8.白蛋白(ALB)【临床意义】血清ALB在肝脏合成。(1)血清ALB浓度增高:常见于严重脱水或血液浓缩,并非蛋白质绝对量的增加。临床上,尚未发现单纯ALB浓度增高的疾病。(2)血清ALB浓度减低是由于血液稀释,如体内水份过多;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症、烧伤等;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肝脏疾病而导致蛋白合成降低;分解代谢增加,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和发热。ALB浓度降低的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相同。但有时总蛋白的浓度接近正常,而白蛋白浓度降低,同时伴有球蛋白浓度的增高。急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由于急性大量出血或严重烫伤时血浆大量丢失。慢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障碍、腹水形成时白蛋白的丢失和肾病时白蛋白从尿液中丢失。严重时白蛋白浓度可低于10g/L。白蛋白浓度低于20g/L时,由于胶体渗透压的降低,常可见到水肿等现象。妊娠时尤其是妊娠晚期,由于体内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同时又伴有血浆容量增高,血清白蛋白可明显降低,但分娩后可迅速恢复正常。文献报道,还有极少数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患者,由于白蛋白合成障碍,血清中几乎没有白蛋白,但患者不出现水肿。(3)球蛋白浓度增高。临床上常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球蛋白增高的原因,除水分丢失的间接原因外,主要有下列因素:①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病等;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等;③多发性骨髓瘤,此时γ-球蛋白可增至20~50g/L。(4)球蛋白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正常婴儿出生后至3岁内,由于肝脏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球蛋白浓度较低,属于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会导致球蛋白的合成减少。低γ-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清中γ-球蛋白极度下降或缺如,先天性者,仅见于男性婴儿;而后天获得者,可见于男、女两性。此类患者缺乏体液免疫功能,极易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参考范围】35~55g/L。9.前白蛋白(PA)【临床意义】(1)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odgkin病,肾病等。(2)降低:各类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蛋白吸收不足等。【参考范围】200~400mg/L。10.乳酸脱氢酶(LDH)【临床意义】LDH主要存在于心脏、肾脏、肝脏、肌肉等器官、组织中。这些组织受损时会引起血清LDH水平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与心肌梗死、肾脏损害、肝炎、肺梗死、恶性肿瘤和肌肉疾病或损伤有关。通过电泳,乳酸脱氢酶至少有5种形式,呈现的主要形式根据组织器官改变而改变,故具有诊断意义。【参考范围】100~235U/L。11.腺苷脱氨酶(ADA)【临床意义】(1)肝脏疾病时,本酶活性常可升高,它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在阻塞性黄疸时,此酶活性升高很少,而在肝实质性损伤时,此酶和转氨酶往往同时升高,特别是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变时,转氨酶阳性率较低,增高程度也不明显,而ADA活性的阳性率可达90%左右,增高程度也较明显。(2)测定胸腹水及脑脊液标本中的ADA活性,有鉴别诊断价值。结核性胸腹水中ADA活力显著高于癌症及炎症胸腹水中ADA活力,对早期诊断结核性胸、腹膜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特异性。(3)脑脊液ADA检测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结核性脑膜炎ADA活性升高,病毒性脑膜炎不升高。【参考范围】血清:0~20U/L;胸腹水:0~35U/L;脑脊液:0~5U/L。1.尿素(UREA)【临床意义】血液尿素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两个方面。(1)生理性因素:高蛋白饮食引起血清尿素浓度和尿液中排出量显著升高。血清尿素浓度男性比女性平均高0.3~0.5mmol/L。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增高的倾向。成人的日间生理变动平均为0.63mmol/L。妊娠妇女由于血容量增加,尿素浓度比非孕妇低。(2)病理性因素:常见于肾脏因素,其次为非肾脏因素。血液尿素增加的原因可分为肾前、肾性及肾后三个方面。①肾前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失水,由于血液浓缩后引起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使血液中尿素潴留。这种情况可见于剧烈呕吐、幽门梗阻、肠梗阻和长期腹泻等。②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衰竭、慢性肾盂肾炎及中毒性肾炎均可出现血液中尿素含量增高。③肾后性疾患:如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等都可能使尿路阻塞引起血液中尿素含量增加。血液中尿素减少较为少见,常表示严重的肝病,如肝炎合并广泛性肝坏死。【参考范围】2.9~8.2mmol/L。2.肌酐(CREA)【临床意义】肌酐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被肾小管吸收,通过肾小管排泄。在肾脏疾病初期,血清肌酐值通常不升高,直至肾脏实质性损害,血清肌酐值才增高。在正常肾脏血流条件下,肌酐值如升高至176~353µmol/L提示为中度至严重的肾损害。所以血肌酐测定对晚期肾脏病临床意义较大。正常肌酐浓度约为尿素氮的十分之一,在病理情况下,肌酐、尿素变化不一定平行,二者比例有一定诊断意义。尿素氮/肌酐比例大于10时应考虑增高,主要为肾外因素,见于高蛋白饮食、胃肠道出血、蛋白分解代谢亢进(烧伤、感染、消耗性疾患大量应用类固醇激素)。比值小于10见于肾实质疾病以及合并低蛋白饮食、腹泻、呕吐、肝功能不全以及人工透析等。【参考范围】44~144μmol/L。3.尿酸(UA)【临床意义】(1)血清尿酸测定对痛风诊断最有帮助,痛风患者血清中尿酸增高,但有时亦会出现正常尿酸值。(2)在核酸代谢增加时,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清尿酸值亦常见增高。(3)在肾功能减退时,常伴有血清尿酸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其他遗传病亦可见高尿酸血症。(4)在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铅中毒、子痫、妊娠反应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等均可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5)尿酸水平降低,可见于Willson病。【参考范围】150~430μmol/L。血糖(Glu)【临床意义】(1)血糖增高:见于糖尿病、垂体前叶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Wernicke脑病、胰腺炎等。(2)血糖降低:见于饥饿、胰岛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肝损害、原发性肝癌等。【参考范围】3.9~6.0mmol/L。1.甘油三酯(TG)【临床意义】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有随年龄而上升的趋势,体重超过标准者往往偏高,进食脂肪后血清甘油三酯上升,可出现血清混浊。给脂肪餐后(mg/kg),一般在2~4h内血清混浊程度及甘油三酯含量达高峰,8h后基本恢复至空腹水平。甘油三酯的病理性升高可见于:原发性高脂血症、肥胖症、阻塞性黄疸、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糖元沉积病等,妊娠后期也会出现甘油三酯增高。【参考范围】0.4~1.7mmol/L。2.总胆固醇(CHOL,TC)【临床意义】(1)胆固醇的生理变化:①年龄与性别:胆固醇随年龄上升而增高,但70岁后会有所下降,中青年女性低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②长期的高脂肪饮食可使胆固醇增高。③其他:如缺少运动、精神紧张等可使胆固醇升高。(2)胆固醇的病理变化:1)增加:①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②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肾病综合症、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妊娠等。2)减低:①原发性胆固醇减低,如家族性无β或低β脂蛋白血症等。②继发性胆固醇减低,如甲亢、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的肝病等。【参考范围】3.1~5.7mmol/L。高胆固醇血临界浓度:5.17~6.18mmol/L(200~239mg/dl)。高胆固醇血症:≥6.20mmol/L(240mg/dl)。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临床意义】临床研究证明,HDL-C与冠心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