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两种文明的分隔线?“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背景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改革的内容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的影响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1课)(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2课)(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第3课)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汉隋朝东魏北齐宋梁齐陈南朝(420-589)北朝(439-581)西魏386-53458125-220266-316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背景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洞为天然石洞,在西侧洞壁上,共刻有201个字,汉字,魏书。它证实了《魏书礼制》所载鲜卑先祖旧墟石室。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祥地。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探究1: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崛起的过程是什么?◆起源:东北鲜卑拓跋部◆建国:东晋,代国◆重建: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迁都称帝:398迁都平成,399年称帝◆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北方割据探究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拓跋珪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拓跋珪改革: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实行编户;授田劝农;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兴办太学。拓跋珪改革意义: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探究3:结合教材思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以及影响各是什么?◆影响:①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探究4: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结合教材内容思考)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割据一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为了取得各地宗主支持,被迫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政治经济权利,并任命他们为政府收纳地方租税,征发兵役、徭役。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按资产多少而规定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等第将税收送到不同地区,但实际上却无法做到。一方面由于世家大族隐瞒大量田地和人口,造成贫富不分;另一方面,由于官吏与地主勾结,把负担压在广大人民身上。探究5: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初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弊端?北魏初阶级矛盾尖锐表现在那两方面?1、阶级矛盾尖锐: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王家范《中国史通论》探究6: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阅读课本举出该问题导致后果的一个实例。1、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必然性:北魏统一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或落后的统治形式无法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要求)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改革迫在眉睫。探究9: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冯太后(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3)前人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拓跋珪改革);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努力。有利条件探究10:孝文帝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冲突问题;(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差异问题;(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调弊问题;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改革的内容探究1:整体阅读教材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哪两个阶段?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了前期改革;孝文帝进行了后期的改革一、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探究2:阅读教材第36-37页内容思考:面对北魏社会存在的问题,冯太后主要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问题的?各有何内容?有何成效?(结合思考内容完成下表)原因内容影响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官无俸禄,任意搜括;贪污成风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惩治贪污使吏治有所好转,为北魏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政治局面。宗主督护制存在的问题;配合均田制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经济衰退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经济发展。赋税征收混乱;经济衰退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邻长——里长——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探究3:结合内容思考:冯太后主持的改革侧重点是什么?有何影响?侧重点:建立新制。如:俸禄制(官制);均田制(土地制度);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权的巩固;奠定后期改革的基础。平城洛阳二、孝文帝进行后期的改革(一)、迁都洛阳探究4: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孝文帝要迁都洛阳?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迁都的意义是什么?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地理保守势力强大,难以有效控制中原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有效控制中原经济落后,生产不能自足,粮食供应困难农业生产发达受强敌“柔然”威胁可摆脱柔然的威胁,并能举兵南下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地处偏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中心地位迁都洛阳的原因3、意义: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②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③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④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1、迁都洛阳原因:2、迁都过程: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平城洛阳探究5: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北魏人的身份谈一谈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结合教材第38-39页内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移风易俗探究5: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封建化知识整合主持者改革措施改革重点前期后期冯太后孝文帝建立新制移风易俗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③设立三长制;④推行租调制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影响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稳定和巩固政权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课堂小结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社会问题形成主要原因阶级矛盾激化宗主督护制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压迫政策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北魏社会制度落后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官无俸禄任意搜括土地荒芜、经济衰退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柔然威胁解决方案迁都洛阳俸禄制整顿吏治汉化政策实行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采用汉制问题1:从魏晋墓葬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怎样的改变?图1图2生产方式农耕化问题2: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表:经济复苏和繁荣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田水利的兴修手工业的活跃丝织业的发展制瓷业的发展洛阳市场繁荣对外贸易发展北魏贵族经商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的作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孝文帝问题3: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社会制度封建化问题4:依据图片信息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封建统治模式。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转化出行图问题5:从以上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生活方式汉族化材料1: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卷》材料2:P43《汉人胡食画像砖》问题6:概括材料1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画像所示的景象出现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汉人胡食画像砖胡床胡瓜裤现象:少数民族逐渐汉化;汉族也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相互影响)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说明:各民族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并融为一体。(互相渗透、取长补短,“胡化”与“汉化”双向进行)(民族的大融合)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游牧经济→农耕经济奴隶制度→封建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是主体互相渗透、双向进行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基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概念阐述◆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双向进行)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思考探究1(课外完成):民族融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内容和必修1、2、3的知识,说明以上观点。若仅采用第一种方式,能否顺利实现民族融合?思考探究2(课外完成):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高考题)思维提升:(2011•课标卷•)(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①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②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③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④加强了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