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系统筹规划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工作整体建设方案建设方案提纲一、指导思想二、建设目标(近期、中期、远期)三、一流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四、建设基础五、建设内容六、预期成效七、组织保障一、指导思想遵循学院“植根老区,面向秦巴,对接产业,服务民生”的办学理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突出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专业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二、建设目标(近期)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体系,拓宽专业内涵,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专业,开发和扶持新兴专业,重点建设一流学科专业(群),力争到2020年,各项建设任务与改革任务取得明显成效。⑴办学规模:在1000人。⑵师资队伍:职工总数要求达到25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或硕士、博士学历教师占总数的80%,双师素质型教师达80%,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达20%。⑶学科专业:在会计、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畜牧兽医、现代农业技术5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宠物养护与驯导、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智慧农业”一流学科学科专业群1个,院级重点专业1个,院级特色专业1个,为学院建设一流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⑷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5名左右学科专业带头人。⑸科学研究:完成省、市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获取国家专利2项。⑹课程教材建设:完成10门有效课堂改革,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学校、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工学结合实训课程。完成15门课程改革配合教材建设。⑺实验室建设:建成20个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训室,培育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建成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⑻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立16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为我系实践教学提供有利的基地和保证。⑼教学模式和实习模式的探索改革。在已经建立起畜牧兽医专业“326”人才培养模式;会计构建起“4234”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畜牧兽医专业探索“1+1+1”模式改革,即一年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二年开始将畜牧兽医分设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方向组班进行教学,三年进行毕业实习。酒店管理、物流管理专业探索实习“1+0.5+1+0.5”模式改革,即一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半年企业实习、然后一年的专核心课、再半年的毕业实训。会计专业探索主干课程教学实训室模拟仿真教学模式改革。⑽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建立“学院+公司+产业扶贫基地”的产业扶贫模式,发展扶贫产业,帮助农民脱困解困。通过与村镇开展科技培训、科技推广、技术服务和项目开发等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每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及培训100人次。参与定点帮扶工作,发放畜禽疫病防治知识宣传册和实用技术资料500余份,举行科技咨询300余人次,科技服务200余人次,协助科技推广1项,科技帮扶1个村;科技下乡2次;发放科普资料1000份;力争政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1项。二、建设目标(中期)到2030年,办学规模达1500人;教职工总数达到35人,其中高级职称或硕士、博士学历教师占总数的90%,双师素质型教师达95%,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达30%;建成特色鲜明的省级重点一流学科专业(示范专业)2个,院级重点专业3个,院级特色专业2个;培养10名学科专业带头人;完成省、市级课题4项,院级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取国家专利4项;完成20门有效课堂改革,培育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培育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学校、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岗位需要的工学结合实训课程,30门课程改革配合教材建设;建成25个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训室,培育5个院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建成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25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为我系实践教学提供有利的基地和保证;继续深化教学模式和实习模式改革,培养优质高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每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及培训200人次。参与定点帮扶工作,发放畜禽疫病防治知识宣传册和实用技术资料1000余份,举行科技咨询500余人次,科技服务400余人次,协助科技推广2项,科技帮扶2个村;科技下乡4次;发放科普资料3000份;政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2项,推动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锻炼和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科专业素质。二、建设目标(远期)到2050年,办学规模达2000人;教职工总数达到50人,其中高级职称或硕士、博士学历教师占总数的95%,双师素质型教师达100%,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达40%;建成特色鲜明的省级重点一流学科专业(示范专业)4个,院级重点专业6个,院级特色专业4个;培养20名学科专业带头人;完成省、市级课题5项,院级课题10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获取国家专利8项;完成40门有效课堂改革,培育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培育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5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0门学校、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岗位需要的工学结合实训课程,40门课程改革配合教材建设;建成30个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训室,培育10个院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建成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40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为我系实践教学提供有利的基地和保证;继续深化教学模式和实习模式改革,培养优质高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每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及培训300人次。参与定点帮扶工作,发放畜禽疫病防治知识宣传册和实用技术资料2000余份,举行科技咨询1000余人次,科技服务800余人次,协助科技推广4项,科技帮扶3个村;科技下乡5次;发放科普资料4000份;政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4项,推动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锻炼和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科专业素质。三、一流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结合四川省和达州市发展需求以及自身优势特色,拟建设智慧农业学科专业群,以畜牧兽医、现代农业技术等为主干学科专业,融合会计、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宠物养护与驯导、食品营养与检测等学科相关内容为支撑,面向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条,凝练研究方向、构筑研究基地、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建设与一流智慧农业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四、建设基础⑴已经有三个省级重点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已建成省级示范建设重点专业,会计专业已建成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正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具备了建设一流学科专业的基础。⑵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畜牧兽医、现代农业技术、会计、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与智慧农业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⑶具有较强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经常性的开展科技培训、科技推广、技术服务和项目开发等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升了知名度,获得行业企业影响力。⑷技能竞赛屡获佳绩:酒店技能大赛荣获四川省团体二等奖一个,畜牧兽医技能大赛荣获四川省团体三等奖两个,会计技能大赛荣获四川省团体三等奖5个,四川省团体二等奖1个,全国总决赛团体一等奖1个。五、建设内容1.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改进党的领导,推进学科专业建设。2.保障经费投入,推动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3.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致力培养创新人才。⑴以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加强内涵建设。⑵构建服务于一流专业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围绕“智慧农业”学科专业群建设,分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其它学科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积累经验。⑶进行教学模式和实习模式的探索改革。畜牧兽医专业探索“1+1+1”模式;酒店管理、物流管理专业探索实习“1+0.5+1+0.5”模式;会计专业探索主干课程教学实训室模拟仿真教学模式。4.深化教学改革,走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之路⑴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技能培养。⑵以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搞好有效课程教学改革。⑶注重和加强优质课程的建设。形成以有效课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工学结合实训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建设体系。⑷进一步加强对外实习基地的拓展建设工作。⑸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水平,提高学生培养质量。⑹加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教育,提升能力和素质。5.强化高端人才引领支撑,鼎力打造一流教师队伍⑴扩大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规模。⑵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结构。⑶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⑷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⑸实施一流学科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⑺建立与健全教师业务考核制度和标准。6.对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层次、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7.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科技帮扶,不断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六、预期成效2020年,经济管理系建成特色鲜明、拥有较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引进和培养一批一流学科专业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贡献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成果显著,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有益贡献;形成师生认同的优良教风学风,国内影响力不断提升。七、组织保障(一)管理体制机制保障(二)自我评价机制保障(三)资源筹集与配置保障(四)建设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