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化遗产传承活力创新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化遗产传承活力创新分析作者:吉珍妮张瑞静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4期本文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为基础,针对我国现有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存在文化内容空洞、传播行为交互性和反馈性差等问题,分析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传统文化遗产虚拟化、协同化、数字化步伐的建议。一、前言五千年中华文化形成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重要见证。文物艺术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人类社会流传下来的蕴含整个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脉络的活化石,是国家身份的象征、民族历史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国家的软实力与国际地位、个体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都有深远影响。但我国现有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存在文化内容空洞、传播行为交互性和反馈性差等问题,传而不承,缺乏活力。因此加强数字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加快传统文化遗产艺术展演、展陈、传播、创意、创作虚拟化、协同化、数字化的步伐,意义重大。2017年5月,围棋界“阿尔法狗”(AlphaGo)与现在世界排名第一的我国95后棋手柯洁的“人机大战”,使得“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化遗产传承活力创新为传统文化复兴带来了新的思路。二、时代背景分析1.政策背景:提升文化科技支撑水平,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向纵深发展,已成为我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决策。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并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提出要“提升文化科技支撑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强文化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文化领域技术装备水平,促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向纵深发展。所以,加强文化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围绕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大需求,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技术背景:人工智能发展前景极为广阔,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人工智能迎来真正的新纪元。龙源期刊网目前国内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广告销售及市场营销、商业智能、安防、金融、教育等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引来了该领域投资爆发式增长。据艾瑞咨询预计,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190亿元,年复合增速约19.7%;同期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91亿元,年复合增速超50%。根据IDC的统计数据显示,认知计算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市场在2016年至2020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达到55.1%,认知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将推动其全球收入从2016年的近8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470多亿美元。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2017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了全国政府工作报告。百度李彦宏,腾讯马化腾都在两会上就人工智能发表意见。未来国家将加大人工智能领域“资金、技术、人员”投入,人工智能政策红利有望持续释放。《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累计达到15745项,列世界第二;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达146笔,列世界第三。3.产业背景:依托科技创新的“互联网+传统文化传承”模式成为文化发展的新引擎。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目标。在当下这个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遇的人类生活、商业社会的大变局。传统文化生产方式、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承再创方式正在被深刻地改变。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竞争日益呈现出一场科学技术的竞争,依靠新科技移位或占据文化产业竞争制高点已成为新趋势,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新引擎,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并不断催生出文化科技融合的新业态。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成熟极大推动了以高科技与文化融合为特征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批采用数字技术提供制作、传输、传播、营销、推广等文化与科技融合型企业迅猛兴起与发展,并成为新的文化市场竞争主体。三、国内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平台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国内外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前沿科技的创新应用,致力于不断提高资源建设的数字化水平,并希望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集成服务系统,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效能。目前国内外相关的平台资源整合主要采用了多维导航、信息检索系统、可视化信息查找、专题信息门户、虚拟展览5种方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信息组织需要遵循无缝整合、规范化加工的要求,并且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可以发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构建生态性资源整合平台是关键。其中,运用前沿科技针对异构数字对象实现加工、整理、排列、组合,将看似不相关联的信息资源加工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集合体,实现文化资源的“一站式”查找与获取,是未来发展的共性问题。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化遗产传承活力创新平台龙源期刊网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在进行信息组织方式的选择时,要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和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的组织需要,选择恰当的资源组织方式,并且处理好各种资源组织方式之间的关系。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构的文化遗产传承服务平台,激活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活力的逻辑出发点是要遵循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用户需求的传承模式。而不同层级的对象用户,其传承模式也不同。对普通用户而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常是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对专业用户而言,则意味着一种基于兴趣爱好的创作活动;而对诸如博物馆这样的机构而言,传承文化是其使命与价值所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激发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即通过“人—机—文化遗产”三方的智能协同,使文化传承的主体、过程、资源与生态都“活”起来。所谓传承,分为传与承两个层次。“传”意味着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记忆与理解;“承”强调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再创与传播。普通用户在接收文化遗产信息之时,关键是搜索与体验;专业用户在针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学习与创作之时,关键是元素提取与数据分析;第三方机构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中需要的是沉淀数据和商业变现。所以智能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激发创意思维、激活创作能力、盘活商业价值,形成一个生机盎然的文化传承生态环境。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以数据为纽带,提供“文化遗产-人-机”三者双向多元的信息互动,搭建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传统文化传承机制、路径的全方位优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本文为国家级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传统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开发与应用》(项目号:GK1601032201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