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景区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北入口地下停车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目录1.概述1.1工程概况1.2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1.3勘察工作的依据及技术标准1.4勘察方案及完成的工作量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2.2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2.3水文地质条件2.4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2.5不良地质作用2.6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3.1室内土工试验3.2原位测试3.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4.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4.2天然地基分析评价4.3桩基础分析评价4.4基坑工程分析评价石湖景区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北入口地下停车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5.设计参数检测、现场检验和监测5.1设计参数检测5.2现场检验5.3现场监测6.结论与建议6.1结论6.2建议附件:图序图表名称图号页数1图例112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213工程地质剖面图3-1~3-25334土工试验成果表4-1~4-885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5-1~5-996综合固结试验成果图6-1~6-227工程地质柱状图7-1~7-888静力触探单孔曲线柱状图8-1~8-18189勘探点一览表9-1~9-6610水质分析报告(借用临近工程《苏州市吴越路桥梁工程》和《苏州市吴越路下穿人行道》)10111三轴试验成果曲线12-1~12-9912现场工作量一览表13-1~13-44石湖景区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北入口地下停车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1.概述我院受苏州市园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委托,对其拟建的石湖景区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北入口地下停车场场地进行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1.1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石湖景区玉湖街以东,吴越路以南,现为在用石湖景区停车场。拟建场地外南侧约100米有一东西方向,连通石湖的河道,拟建场地以东即为石湖景区,具体位置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2)。本次勘察对象为拟建的地下停车场,总面积约9691m2,建筑物性质见表1.1:建筑物性质一览表表1.1建筑物名称层数(F)结构荷载(KN/柱)柱网基础型式地下停车场1(地下)框架45007×8m桩基础注:1、拟建地下停车场的±0.000标高为3.000m。2、建设场地建设场地现有自然地面标高为:2.827m~4.162m,地下停车场的地下室底板顶标高为±0.000下-5.550m,底板厚度约0.600m,即底板底为±0.000下-6.150m,标高约为-3.150m,从建设场地现有自然地面计算,基础需挖深约6.0~6.5m。3、本报告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用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4、以上资料由委托方和设计方提供。勘察等级:依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节,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本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根据行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第3.1.3条,拟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抗震设防类别:依据国标《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石湖景区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北入口地下停车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4-规定,本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根据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3.0.1条,本工程中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1.2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目的是为拟建建筑物施工图设计和工程施工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参数;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和建筑物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本次勘察工作的技术要求如下: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地的地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2、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适宜性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3、查明场地内埋藏的河道、沟浜、暗塘、暗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并提出整治方案建议。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勘察时的地下水位、历史最高地下水位、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水位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评价地下水对基坑开挖、桩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判明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判明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6、对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经济合理的建议。7、提供可选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提供建议选用的桩基持力层及桩基设计石湖景区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北入口地下停车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5-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可能采用的桩基方案进行论证,提出桩长、桩径方案的建议,预估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8、评价沉桩可能性,对桩基施工和基坑开挖施工以及建筑物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检测检验工作等提出建议。9、查明与基坑开挖有关的场地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对基坑工程提出支护方案、计算参数和支护结构选型的建议,提供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土层的渗透参数,提出地下水的控制方法和施工控制的建议,并提出施工中可能遇到问题的防治措施的建议。1.3勘察工作的依据及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的依据及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如下:1、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国标《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5、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6、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7、行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8、行标《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9、行标《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10、行标《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3、委托方提供的建筑物平面布置图石湖景区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北入口地下停车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6-1.4勘察方案及完成的工作量1.4.1勘察手段针对本工程特点,确定本次勘察主要采用钻探、静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查明场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4.2勘察工作量布置本次勘察方案由我设计院根据国家现行规范,结合设计院勘察要求及基坑总平面图,沿建筑物轮廓线和角点及轴线布置勘探孔,共布置勘探孔44个,孔间距约15.0~30.0m,其中取土、标贯孔15个,孔深为20.30~45.30m;静力触探孔29个,孔深为15.00~45.00m,由于场地地层有所变化,加密静力触探孔6个,孔号为BC1~BC6,孔深为10m。为了查明暗塘及暗浜等不利埋藏物的分布,本次勘察共布置小螺纹钻孔74个,孔深为4.0~5.0m。勘探点位置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2)。1.4.3勘探点测放勘探点的位置由我院采用GPS测放,各勘探孔孔口标高采用GPS量测,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勘探点高程引测点于拟建场地北侧吴越路上,为点BM1(1985国家高程基准,如设计和施工时使用其它高程点,须与该点联测换算后,方可使用)。本次勘察勘探点高程引测点坐标及高程如下表1.4.3:勘探点高程引测点坐标及高程表表1.4.3标高引测点坐标高程X(m)Y(m)(m)BM138617.22650598.1273.028勘探点位置及高程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2)。石湖景区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北入口地下停车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7-1.4.4勘察工作日期及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野外勘探工作于2014年02月18日进场,2014年02月23日完成,室内土工试验成果于2014年03月06日提交,2014年03月10日提交本勘察报告。完成的野外勘探及室内土工试验工作量见表1.4.4。工作量统计表表1.4.4项目单位工作量备注外业勘察机钻孔m/个574.5/15钻机型号SH30、孔号J1~J15双桥静力触探孔m/个1040/29孔号:C1~C29双桥静力触探孔(加密孔)m/个60/6孔号:BC1~BC6小口径麻花钻m/个298/74孔号:S1~S74地下水位观测孔个15孔位测放、孔口高程测量个124取原状土样个202取扰动土样个38标贯试验次38内业试验含水量项241重度项203比重项241液限项164塑限项164压缩试验项203固结快剪组166颗粒分析项99渗透试验组40三轴试验(UU)组32水质分析组2借用临近工程《苏州市吴越路桥梁工程》和《苏州市吴越路下穿人行道》水质分析报告石湖景区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北入口地下停车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8-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石湖景区,吴越路以南,玉湖街以东,现为在用石湖景区停车场,整个场地除几条横纵分布的绿化带外,整个场地均为沥青及混凝土路面。场地一般地面标高约为2.82m~4.16m,相对高差为1.3m,场地地势较平坦。拟建场地外南侧有一连通石湖的河道,河道水面标高约为1.33m。拟建场地地貌形态单一,地貌单元属长江三角洲冲湖积平原。2.2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据勘探揭露,在地表下45.30m深度范围内,除填土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滨海、河湖相沉积物,主要由黏性土及粉土粉砂组成。本场地地基土按其工程特性从上到下可分为9个工程地质层,其中第⑧层分为三个亚层,各土层分布厚度及结构特征详见表2.2及《工程地质剖面图》(图3-1~图3-25)(注:剖面途中空缺处为开挖沥青及混凝土路面所致)。地基土构成、特征一览表表2.2土层编号土层名称土层厚度(m)平均厚度(m)层顶标高(m)层顶埋深(m)土层描述①杂填土0.90~4.001.652.10~3.46杂色,松散,欠固结,表面含三合土,部分地段夹有碎石、砖块、瓦砾等建筑垃圾,粒径约6.00~40.00cm,均匀性差,埋藏时间约7~8年,全场地分布。②素填土1.20~5.002.26-0.41~1.470.90~2.80杂色,松散,欠固结,以灰黑色黏性土为主,含粉土颗粒,埋藏时间约7~8年,部分地段缺失。③黏土1.30~3.302.35-2.81~0.633.00~5.60灰黄色,可塑,含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部分地段缺失,缺失位置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2)。④粉砂夹粉质黏土0.70~2.601.42-5.16~-3.085.40~8.00灰黄色,稍密~中密,饱和,局部夹粉质黏土较多,含云母,石英,长石,平均黏粒含量为4.5%,全场地分布。⑤粉质黏土0.50~2.701.31-7.29~-4.366.60~10.10灰黄色,软塑~可塑,局部粉质含量较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全场地分布。⑥粉质黏土4.60~7.806.38-8.39~-5.758.00~11.20灰色,软塑,局部流塑,粉质含量较高,局部夹薄层粉土,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全场地分布。⑦粉土夹粉质黏土3.80~7.205.41-14.32~-12.3514.60~16.80灰色,稍密,很湿,局部夹有粉砂薄层,矿物成分为云母等,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韧性及干强度低,全场地分布。石湖景区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北入口地下停车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9-⑧-1粉质黏土夹粉砂1.80~4.103.08-19.84~-17.8720.10~22.20灰色,流塑为主,局部软塑,局部夹粉砂较多,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全场地分布。⑧-2粉砂夹粉质黏土2.50~6.704.81-22.66~-21.2623.50~24.90灰色,稍密~中密,饱和,局部夹薄层粉质黏土较多,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等,平均黏粒含量为3.8%,全场地分布。⑧-3粉砂夹粉质黏土8.40~11.109.74-28.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