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学前儿童绘画与欣赏能力的发展阶段对比研究作者:艾雪银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0期摘要:本文从学前儿童绘画与欣赏能力的发展阶段理论出发,重点论述两个阶段能力发展的特点。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对日后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研究起到引导作用。关键词:学前儿童;绘画;欣赏;发展阶段从呱呱坠地的孩童到尝试与自然人沟通具有正常身心发展的儿童,他们都是从随意涂抹的绘画表达中成长,突破完善自发表现。许多学者认为有以下几个过程,涂鸦期——图形——图形的组合——曼陀罗——太阳——蝌蚪人——其他奇怪形状——美术的国际性。经过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他们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纳、提炼得到许多特征及表现方式,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儿童美术的本质及特征。学前儿童的绘画能力和欣赏能力正在这种特征中不断演变而生,他们将画面进行选择与组合,避免这些图形重叠,形成独自的图形界限。最终完成图形的融合。他们根据水平和垂直关系的处理,完善事物间的关系表达,达到动态表现一致,逐步审视透视关系及色彩知识的运用。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是学前儿童美术的基础,根据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实际状况,针对学前儿童的绘画和美术欣赏两个方面的发展阶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论证。一、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理论及特点(一)中外关于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理论外国学者白特的观点可谓最系统的儿童画进化发生学理论纲要。他认为有以下几个阶段。涂鸦阶段(2~3岁)、3岁达到高峰。划线阶段4岁,通常画蝌蚪人、已经能够自我控制自己的思维。图形的象征阶段(5~6岁),人能够完整绘制但仍是略显粗糙的象征图形。图形的写实阶段(7~8岁),图式化已经相对趋于细节化,能够天马行空的思维。视觉写实阶段(9~10岁),根据自然绘画的真实水平已经有具体经验的布置画面,可以先画平面再画立体。抑制阶段(11~14岁),儿童绘画的兴趣由绘画本身转移到以语言为媒介进行表现,已经有了自己喜欢的各种绘画倾向。艺术复现阶段即青少年早期(15~岁),绘画成为真正的艺术。我国学者陈鹤琴将儿童绘画发展理论分为4个时期。1.涂鸦期包括波形图、乱丝图和圆形图三个阶段。2.象征期,儿童的图画由圆形逐渐分化成所画的图画,表达情感。3.定型期,关键性时期由简单到复杂、由正面到侧面、由呆板到活泼、由观念到空间、由动作到情节、循序渐进的表达。4.写实期,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客观现实,将活动的范围扩大化到生活经验,图龙源期刊网形内容更加完善丰富。由此,中外对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要求基本一致,在详细内容中也有共生之处。(二)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特点我認为,每个儿童是自我条件的个体,基本教育方向是一致的。具体包括:1.涂鸦阶段。(1)无控制期。儿童一岁半左右甚至更早仅凭一支画笔信手涂鸦。所画线条有横线、竖线、斜线、曲折线、螺旋线,他们乐此不疲的做着愉快的机械运动。(2)有控制期。不教自会,他们有意识的上下或者左右滑动,能够控制肌肉动作、进行重复性的练习。锻炼手臂的灵活性,可以画出不封口的形状、封口的圆形,复线圆形和涡形。(3)命名涂鸦期。这一时期他们意识到所画的线条与实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存在部分差异。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随时间的变化而更改绘画的内容。2.象征阶段。儿童凭借主观印象,绘制出物体的粗略形象。图像只是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标识,看不到完整的形象。(1)早期象征阶段。所画内容由于知觉不完善与实物之间缺乏综合概括能力。所以所画内容往往与实物相差甚远。(2)中后期象征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够掌握较多的基本图形和线的构成,能够描绘很多内容包括人物、动物、植物、自然景物、交通工具。3.图式阶段。学前儿童在不断的学习与进步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手部大小肌肉进一步发育。(1)早期图式期。早期图式仍然保留一些象征期的特点,随着认知发展手臂的协调能力不断提升,他们能够独立创作各种图形、在融合的色彩上追求精益求精。由于不断的学习,对色相明度和饱和度有充足的辨认能力。基本按照物品择色,并在轮廓内增加一些颜色的协调性,在空间上逐渐摆脱统一基底的保守构图,他们尝试全景构图、开始具有层次、远近大小、重叠透明的表现。(2)后期图式阶段。这一阶段已经能够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物体的现象并用细节来展示物体的基本特征。儿童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合理的布置画面,为画面创造一个统一的色调和环境支撑。如森林绿色、天空蓝色,红色代表炎热,绿色代表春天,金黄色代表丰收,这一阶段的儿童努力尝试在一个固定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物体关系,即便出现遮挡式图示,也需要更多情节性的内容表达。二、学前儿童欣赏能力的发展阶段理论与特点(一)中外关于学前儿童欣赏能力的发展阶段理论外国学者加德纳从多种艺术领域出发,将刚出生到20岁具有审美感知能力的孩童的审美发展分成五个阶段。1.婴儿的感知(0~2岁),他们通过刺激物的引导刺激儿童大脑发育。2.符号的认识(2~7岁),这一时期儿童形成同类事物的表象,但没有具体的风格特征以及技巧的表达,他们从自身出发表现明显的偏爱。3.写实的高峰期(7-9岁),他们习惯古板、僵化的临摹作品,擅长将实物完整真实的呈现在世人面前。4.“写实主义”高峰的衰退和审美感受性的出现(9~13岁),这一时期处于巨大转换期,大多数人对美的标准产生分歧且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感受性,适当让孩童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偏爱。5.审美专注的危机期(13~20岁),由于情感态度以及外界物质的影响,他们从艺术形式中不断剥离出来,表现出对艺术作品的相当喜爱或者漠不关心。龙源期刊网我国学者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一书中表明,他认为儿童美术欣赏具有两个发展阶段。1.本能直觉期(0-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生理机能决定本能快感,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作品,但是他们有强大的注意力,尝试通过协调活动与家长交流,这些本能的反应需要直觉行为观察并逐步提高。2.感知形象期(2-7岁),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美术欣赏主要表现对作品的感知,审美内容超过了针对作品形式的感知,通过造型、设色、构图、空间关系,对色彩情感的象征效果不断加强。他们喜欢感知体会绘制自己熟悉的和令人愉快的美术作品,通过色彩鲜艳与喜爱程度来判定儿童作品的好坏。(二)学前儿童欣赏能力的发展阶段特点主要包括两个阶段。1.生理性的直接感知阶段(0~2岁)。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在最初的几个月发展相当迅速。他们对明亮物体,尤其是具有高度识别性的彩色图像相当感兴趣。对无条纹、无明度,以及单色的物体很难引起他们兴奋。2.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2~7岁),早期学前儿童的欣赏能力并没有太大的直观感受。由于知识不断扩充美术理解能力提升,幼儿在感知作品中相对喜欢强烈、浓烈的颜色。画面的色彩以及鲜艳程度更容易对画面产生兴趣。与此同时,贴近生活经验展示关注的局部特征,都会吸引他们的眼球。综上所述,美术能力是随着生理知觉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智力生活发展而来的。主要是螺旋上升由量变到质变、连续性以及阶段性进步,这种阶段的结束代表下一个阶段特征的萌芽。所有儿童经历的过程基本一致,具体差异性存在于每个家庭的教育水平和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即便差异相当巨大,也改变不了整个过程的定向性与先后次序。也就是说美术发展的能力不但体现在自我中心向客观化发展的趋势且与美术的发展年龄息息相关,儿童的阶段发展是一个从自我中心到更广阔平台发展不断进步的循序渐进过程。参考文献:[1]刘存刚.学前比较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7.[2]孙乃树.新编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董虫草.艺术与游戏[M].人民出版社,2004.[5]屠美如主编.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黎勤.对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7]张军强.儿童的美术教育[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03).[8]王胜选.从“儿童画”看其审美心理[J].艺术探索,2007(01).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