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教育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素衣纲要•一、老子其人•二、老子的教育思想㈠教育目的㈡教育内容㈢教育原则和方法•三、老子教育思想浅评老子是谁?谁是老子?•相传有三人:一为李耳,二为老莱子,三为周太史儋。•一般学者认为老子即老聃,春秋末期人。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生命的存在”者,“道”的化身。大名人访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沉默中的《道德经》•司马迁描述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道德经》,这本仅五千字的小书,只留下有形的文字,没有留下无形无名的“道”。“道”,依然沉默在道中,沉默在宇宙中。老子默默无闻地走了,走向旷野,回归到道体之中。㈠教育目的•教育总目标:“道”。认识、追求、实现“道”,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道”的本质特征:“无为”。•所希望培养的人:认识、追求、实现“道”的人。“无为”、“无事”、“无欲”的人。•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的反面是“人为”。批评当时儒家的教育是“人为”的教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㈡教育内容1.不争即不争个人名利。不争的具体内容:“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知足•“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凡事不要走极端,时刻注意知足,时刻适可而止,不要过分,方得长久。→矛盾分析法、辩证法思想。3.贵柔•人们应遵循“柔”的规律,培养“贵柔”的美德。人们应经常保持“柔”的姿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巧若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㈢教育原则和方法1.闭目塞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牗,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尠。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2.绝学弃智•“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将“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对理性知识彻底否定。•“绝学无忧”•甚至,“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3.涤除玄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教育人们要内心清净虚寂到极点,牢固地守住这颗清净虚寂的心,静观天地万物变化之理。→既排除了感性认识,也排除了理性认识。是唯心主义教育原则和方法。但亦包含对待事物的深入性、细致性、谦虚性的合理内核,应予剥取。老子教育思想浅评•无为主义•无为主义与禁欲主义的自相矛盾•一不讲“生而知之”的先验认识,二不讲“耳目之实”的感性认识,三不讲思辨的理性认识,而专讲内心的直觉、静观,这是他不同于先秦儒家、墨家教育原则和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愉快!谢谢大家!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