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的起源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陶艺的起源与发展工艺研究部制作陶艺的发展历史•史前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代以后•明清时期史前时期一、火和泥的使用世界上凡是远古曾生长葫芦的地方,那里的原始先民使用天然容器---葫芦,当炊煮的需求开始萌动时,葫芦容器不能实现,于是用泥包裹葫芦,以葫芦器为内模烧制粗陶的原始方式就产生了。为了升温,火塘又改进为原始窑炉。人类制陶的历程就这样开始了。二、发明陶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时间: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地点:河南渑池仰韶村░特点:陶器绚丽多彩,展现了母系氏族社会从繁荣至衰落时期制陶工艺的特色。░原料:河流沉积的中砂性粘土░工艺:泥条盘筑法、手捏成型、粘接成型等░类型:大地湾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名称:人面鱼纹盆•高:16cm•口径:39.5cm•类别:半坡类•出土时间:1955•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名称:双耳尖底陶瓶高:54cm口径:6.5cm出土时间:1972年地点:陕西临潼县姜塞出中国种类:细砂红陶用途:汲水工具特点:小口,尖底,深腹,腹侧有两耳,可系绳。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鸟纹彩陶盆三角纹花瓣纹•名称:三足褐红彩红陶钵(最早彩陶)•口径:33.4cm•出土时间:7000年前地点:白家村•时间:距今5000年—4000年•地点:黄河上游马家窑遗址•特点:制陶工艺很成熟,彩陶占80%•主要品种:红陶•工艺:许多泥质细陶的口沿、外壁满绘花纹,有的器物内壁也绘彩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时间:距今约四千年左右•范围:东起渭河流域及泾水上游的马莲河谷,西至湟水流域,南及白龙江,北达内蒙古阿拉善附近•特点:工艺以细泥质和夹砂质橙黄、褐红色陶居多,灰陶很少,彩陶多施于泥质红陶上,以黑彩居多,也有红彩和紫彩。但素面陶器却有显著发展,流行篮纹、绳纹、弦蓖纹、附加堆纹、划纹等纹饰,并有少量镂空工艺陶器的出现。∙齐∙家∙文∙化∙大∙陶∙罐黑陶•颜色:黑色•开始于仰韶文化时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黑陶•几乎是纯色的黑陶,所以曾被称作“黑陶文化”。•龙山文化黑陶的烧造技术十分成熟,陶质坚密,烧成温度很高。•在实用的功能上注重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讲究器形各部分形与线的对比和节奏变化。•地点:浙江余杭良渚镇•时间:距今约5250~4150年•名称:黑陶盉先秦时期•夏陶器•商周的白陶与印纹硬陶•发明瓷器•商周及春秋战国的原始瓷先秦时期陶器制品的基本条件•以含铁量2%左右的高岭土制胎,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1200℃以上的高温烧成,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器表施釉,表层在高温下烧成与胎体结合很牢的玻璃釉质灰陶•灰陶是灰色和灰黑色的陶器的统称。•原理:成型的陶坯在烧制时,控制窑炉成还原火焰,粘土中的金属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陶器的胎体呈现灰色,就称为灰陶白陶白陶是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它是用高岭土为制陶原料,胎中含铁量在2%以下,烧成后呈白色或接近白色,质地细腻。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美观。印纹硬陶•制作条件:用含铁量料高的粘土制作、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特点:温度高的烧成后呈紫褐色,低的呈灰褐或黄褐色。个别胎体烧结程度高的扣击可发出金石之声。•工艺:器表多拍印叶脉纹、云雷纹、人字纹、绳纹、方格纹、回纹、曲折纹、菱形纹、波浪纹、夔纹等。汉代铅釉陶东汉黄釉陶楼汉代陶佣秦汉时期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瓷器的成熟。一九四九年以后的考古发现,在河南、湖北、江西、河北、山东等地出土了不少以高岭土作胎、表面施釉,质地坚硬,烧结温度近1200℃的商代“釉陶”碎片和整器,专家认为,这些器物具备了原始瓷器的条件。陶与瓷的区别区别陶器瓷器烧成温度700—1000℃1200℃以上原料黏土高岭土(氧化铝含量高)坚硬程度较差敲击闷声较好敲击清脆声透明度不具备半透明特点半透明釉料挂釉低温时熔融与胎体高温烧成魏晋南北朝陶瓷俑唐朝越青刑白唐三彩越窑青瓷浙江上虞尼姑婆山越窑址青瓷片刑窑白瓷花口洗唐三彩三彩属低温釉陶,以黄、绿、蓝三种颜色为主烧制而成,称唐三彩。三彩骆驼载乐俑通高56.2厘米长41厘米宋朝汝、钧、官、哥、定汝窑——五大名瓷之首•窑址: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类型: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特点: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钧窑•窑址:河南禹县•特点:乳光釉、窑变。基本釉色是各种青色。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鉴定方法: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官窑•窑址:官窑专指北宋汴京(开封)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因专烧宫廷用器,产量很少。•特点:北宋官窑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器物都是陈设和文房用具。南宋官窑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纹片。在器物的底部落脱处、口沿和棱角釉薄处,胎都会烧成紫褐色,称为“紫口铁足”,这称得上是南宋官窑的典型特征。哥窑•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这是辨别真假的一个传统方法。•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定窑•窑址:河北省曲阳县一带,以盛产白瓷著称。•历程:定窑在唐代早期就开始生产,到北宋发展到全盛时期,元代已停止烧制。•特点:胎骨细腻洁白,又轻盈秀美,是定窑白瓷的重要特点。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采用刻花、刻花和蓖划相结合、印花装饰方法。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元朝——青花瓷的鼎盛时期•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氧化铝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明代•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胎体:琢器都较厚重,圆器的胎体也较清代的厚重。•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纹饰:深受当时的画风影响,多为写意。既无工笔画之板滞,又无图案画之拘谨,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酣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所画龙纹状多凶猛,晚期龙纹有苍老之态。•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有名的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高足等。•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吉祥款等。清朝•我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特别是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在中国的瓷都地位,代表中国瓷器水平的理所当然的是景德镇的官窑器。而清代的民窑器则最为丰富多彩。•清代瓷器的装饰艺术纹饰、内容、手法最为多样,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点•名称: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高:16.1cm•口径:3.4cm•足径:4.5cm•乾隆年间谢谢欣赏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