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教案设计一、课前准备让学生结合学案天安预习,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二、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和城市景观的差异。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借助材料分析聚落位置分布、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三、教材分析在《世界的居民》这一章,本节内容是最后一节内容,是对前面三节蕴含的地理价值观的升华。前面三节学习了世界居民的数量、人口分布、人种的划分、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这节课重点学习分布在各地居民的居住状况。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了人类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人类与应该是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够实现协调发展。本节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形式多样恰恰反映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性。本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认识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五、教学过程导课:运用本章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结顺势导入新课。既简单,有便于学生的理解。[一]学习“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教师]:城市建筑物向高层发展是为了解决用地紧张和人口密集的问题[教师]:教材中还提到了一种聚落形态[学生]:集镇[教师]:集镇是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一种聚落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越来越向集镇形态发展,当我们现在仍把它归为乡村聚落。[活动]乡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城市的呢?结合P62活动题,分析城市的发展过程。[实力挑战,来者不善]给你选择居住的机会,你愿意住在乡村还是城市?城市确实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众多的便利条件,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活动]学生作为城市小谋士,未解决城市问题献言献策。[承转]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讨论],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形态人口规模经济活动建筑物和交通疏密建筑高度城市乡村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教师】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教师提问]现实中存在“XXX到此一游”等做法破坏遗产。引申出,应该如何保护遗产?[价值提升]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生,能够对文化遗产有个新的认识,能够做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做一名文明的中国人。[课堂总结]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学情分析本节课根据课标“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地理景观图,从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是本节需要学生运用和掌握的重要地理能力。而此阶段的初中生刚养成适应初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习惯,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理解、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也没有形成辩证的理性思维。因而,阅读地理景观图获取地理信息对初一的学生可以回答一部分,但也有一定的难度。如P62活动题,城市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把八幅图结合起来,观察对应图片里提供的信息,才能准确的得出乡村向城市发展中的景观变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观察地图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为后面学习好区域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效果分析本节课内容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通过课堂上学生表现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当堂掌握较好。当堂检测,几乎没有需要老师讲解的地方。聚落乡村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影响本节课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景观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捕捉景观图上的信息,解决问题。本节课,从效果上来说自我认为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世界的聚落》教材分析在《世界的居民》这一章,本节内容是最后一节内容,是对前面三节蕴含的地理价值观的升华。前面三节学习了世界居民的数量、人口分布、人种的划分、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这节课重点学习分布在各地居民的居住状况。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了人类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人类与应该是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够实现协调发展。本节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形式多样恰恰反映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性。本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认识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B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C城市、乡村各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D城市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城市中的入居住条件相对拥挤B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C规模较大的乡村居民点叫小城市D规模较小的乡村居民点叫村庄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乡村居民有的集中,有的分散B早期居民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C我国南方的民居多为平顶D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火坑4.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5.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6.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二、将下列各地的建筑特色及与其相关原因连起来①减少环境污染青岛市区的绿化、美化②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北京修建了许多立交桥③扩大城市化区域青岛附近将建几个新城④改善城市环境北京限制重工业污染三、请看以下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窑洞的图片,试分析两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课后反思运用本章节前后知识的前后关系导课,自然流畅。有知识的学习,有方法的指导,知识点层层推进,并注意了落实,既运用大量相关图片图片,讲授内容尽量又与学生生活联系,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了难点。课堂节奏把握得很好,教师教学神态表现自然、端庄和大方,能及时巧妙处理课堂出现的问题,和学生互动很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学过程中能做到环环相扣,引出高潮迭起,深受师生的好评。不足:学生的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的分工、引领作用体现不够。对学生最后总结知识点不到位时,有些着急,应再找学生说,并引导着将知识点说明白。课标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在课标中的要求有: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课标解读:了解城市和乡村的概念差别,根据课标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够根据城市和乡村景观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种聚落的差别。通过举例分析出各地特色聚落分布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的环境观,进一步明确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和谐观。“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重点放在保护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确立“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的意识,使学生明白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